从小说到电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文学艺术,电影则是影像艺术,不同的艺术形式决定了改编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巴拉兹认为:“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影片制作者在着手改编一部小说时,就会把原著仅仅当成为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电影美学》,贝拉·巴拉兹著,何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280页)《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导演赵薇也对原小说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在保留原小说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删减和重组,改编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 改编的成功之处
  1.人物设置的变化
  从受众的认同心理看,观众对电影中人物形象认同程度越深,产生的情感共鸣就越强烈。尤其是青春怀旧类影片,正值青春或已经历过青春的观众都能在影片中看到曾经的自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人物性格上大部分与原小说基调一致,但也做了调整。
  首先保留了小说中象征着大学中敢爱敢恨的女生形象的郑微;执着于爱情的校花形象的阮莞;出身贫寒、一心向上的“凤凰男”形象的陈孝正;能说会道、小人物形象的老张以及高傲形象的曾毓。朱小北由小说中“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好学生,成为一个性格直爽的假小子形象,许开阳由小说里腼腆害羞变得外向甚至有点轻狂;八卦与现实的黎维娟在电影里更加突出了她的现实和拜金。这些人物改编前性格大多属于内敛型的,同时都是副线人物,戏份远不足于郑微等主线人物,所以很难出戏,而改编后的人物性格张扬活泼,甚至与小说中性格相反,这样人物形象更有张力,出戏也容易。同时删除了性格比较平淡的卓美和何绿芽,使副线人物变得集中而有特色,更具典型性,吸引了观众眼球。另外,改编使人物形象之间对比更加强烈,比如轻狂的许开阳与安分的陈孝正,正因为他们彼此性格不和,才出现了电影中许开阳殴打陈孝正这场戏,增加了矛盾冲突,让电影更具看点。
  电影中人物的命运相对于小说改编也较大。如小说里郑微从小就将林静当成梦寐的结婚对象和精神寄托,最终她放弃陈孝正嫁给林静,给人感觉最后还是回到了那个从小就照顾她的男人的怀抱。而电影里她并没有嫁给林静,这样安排使郑微与林静的那段青春如片名所写的那样彻底逝去了,让观众看到了郑微由当初天真可爱的女生到如今成熟稳重的女人的蜕变。许开阳和曾毓的结局也是个亮点,在大学里这两人分别是郑微和陈孝正的追求者,虽然他们的追求都以失败告终,但电影最终却安排他们两结婚,有一种反讽的意味,更表露出两个家庭背景相当的人,在经历感情失败后,都理性的选择了婚姻,这样的改编充满戏剧性,使观众出乎意料,眼前一亮。
  2.时代背景的更换
  怀旧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是打了张“怀旧牌”。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是讲述了以郑微和陈孝正为主线的一群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工作的故事。从开学登记到参加社团,从生活琐事到激情恋爱,从上课自习到毕业求职,这确实唤起了人们的回忆,似乎重温了大学生活,但小说故事发生的年代离现在很近,没有时间距离感,人们的怀旧点仅仅是逝去的大学生活和刚毕业的那些事。而电影将故事中大学的时代背景锁定在90年代中期,给观众在心理上产生年代感,从黑白电视机、磁带收音机、阮玲玉海报等等都可以找到那个年代的影子,不仅是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怀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怀旧,双重怀旧牢牢锁住了观众的心。
  3.故事情节的调整
  小说没有严格的文字容量和阅读时间限制,而电影必须在两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段完整的叙事。布德.舒尔伯格曾说:“电影没有时间表达我所要的‘枝蔓’……电影必须按不断上升的方式,从重要的事件走向更重要的事件。”(李丽:《<风声>:从小说到电影》,载《电影评介》2010年7期)这就要求电影必须对原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修改和删减,使其简单明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故事情节调整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情节紧凑集中
  为了使故事紧密,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对原著情节的删除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删除了一些与主题关系不密切的事件。比如删减了人物的家庭背景介绍,还有郑微跟随陈孝正回家等一些无关于校园里发生的事情。还删去了郑微和陈孝正在宿舍里做爱的内容,毕竟那个年代还是相对保守的,电影里出现这样的内容似乎有点露骨,有损他们莘莘学子的人物形象,不利于观众的审美接受。其次,对单个事件进行压缩,也就是保留原小说中某个事件,但是删除这个事件里的一些细节,使其简单化。比如删除了郑微、陈孝正和林静三者在建筑公司感情纠葛的细节,但他们三者之间爱情故事这条情节线并没有被删除,这样安排使故事简练集中的同时也点到了核心内容。最后,大幅缩减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过渡情节,以不至于故事过于拖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例如由郑微上古代建筑史课到她在男生宿舍初见陈孝正这两个事件,小说中穿插了郑微在围棋社等一些生活琐事,而电影中间没有任何情节,直接用老张在宿舍看碟片作为转场镜头,使两件事衔接得紧凑自然。
  (2)增强故事趣味性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压力,受众往往会通过电影等媒介中的娱乐获得暂时的轻松感,减轻和缓释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田莉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娱乐节目走红原因》,载《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12期)所以电影中富有趣味点更容易满足受众的娱乐心理。与小说相比,电影里的趣味点更多。比如将许开阳向郑微表白地点由饭馆改成游船上,许开阳被拒后气愤的跳进水里,当他刚做出游泳的动作时,观众认为他会游到河岸,这时他突然站了起来,发现水深不过膝盖,然后愤怒的走出水面。再如小说里郑微是在林静的枕边找到了象征着他们俩友谊的童话书,而电影里郑微冲进宿舍时,那名舍友只穿着内衣,将放在桌上的童话书拿来遮住重要部位,郑微伸手上去抢书,两人抢书的画面颇具喜感。
  (3)增加悬念的设置
  电影是时间的艺术,悬念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在时间上拉开距离,使注意力在这段时间内保持住,(《电视观众心理学》,金维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9页)因此设置悬念更能吸引观众注意力以及好奇心理。小说中写到郑微和陈孝正去水族馆,但并没有叙述进入水族馆后发生的事情,电影将进水族馆后设计成看海豚,郑微想摸海豚,然后陈孝正去同驯兽员说了句话后,驯兽员便同意了,这段的亮点就是导演采用远景拍摄陈孝正同驯兽员对话,郑微和观众都不知道他怎样说服驯兽员的,增加了悬念感。正因为这个悬念的存在,所以电影的结局与小说结局大有不同,小说的结局是郑微与林静结了婚,电影结尾是郑微和陈孝正再次来到水族馆,采用了闪回的方式道出了当年陈孝正对驯兽员说的话:“我今天想向她求婚,可是我没钱买钻戒,她最喜欢海豚了,能不能让她摸一下?”电影最后定格在了当年郑微开心的与海豚嬉戏的画面。虽然到电影结束那刻,我们依旧没看到郑微和陈孝正在一起,但导演留了开放式的结局,答案完全根据观众心理判断,这是电影的结局同时也仿似另一段故事的开始,给观众画外想象的空间,看完后仍回味在剧情中。   二、改编的不足之处
  1.个别人物形象刻画力度不够
  虽然电影删除了一些人物,但副线人物的琐碎小事描述的还是过多,使得一些重要人物的描写显得有点单薄,在电影中体现最明显的便是林静。小说里林静与郑微和陈孝正共同组成故事的主线人物,他当初不想面对自己父亲与郑微母亲的私情,毅然离开大学来到美国深造,归来后他变得沉着冷静,以成熟姿态回到了郑微身边,最终赢得了郑微的信赖。而电影中他戏份不多,台词更少,俨然变成一个配角,放弃了出国留学,从他经常与施洁发生争执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略显浮躁,做事不够果断,在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之间犹豫不决,最终无奈的接受郑微的离开。
  虽然在大学期间,林静没有出现过在郑微的生活里,但为了不让观众对林静的印象减退
  ,就算在郑微和陈孝正恋爱期间,小说也会通过诸如陈孝正在郑微宿舍发现了林静留下的童话书等细节让林静的形象重回读者眼前,为后面林静的出场做好情绪铺垫,而电影没有做任何描述,再加之他的戏份甚少,所以他的每次出现都显得十分唐突,也使得林静这条情节线变得脆弱无力。
  2.部分叙事过于突兀
  电影在叙事时虽然可以表现得跌宕起伏,但是这些变化都是在观众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故事的转变一定是合情合理、循序渐进的,以免观众产生跳跃感,出现情绪断裂的现象。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人物性格转变缺少铺垫。比如电影中郑微的性格从学校的轻松活泼瞬间变成工作中的低沉稳重,工作后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她在训斥一个下属,这种性格变化跨度较大,而小说里郑微的成熟是在上司的正确指导和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慢慢练就出来的。第二,情节的转变缺少铺垫。比如毕业后观众还在感伤郑微失去了陈孝正,这时郑微与林静重逢,并打算和他结婚,观众的情绪刚刚适应了他俩要结婚,郑微又突然放弃了林静。郑微的每次转变都让观众觉得不可思议,这都是情节上缺少了必要的铺垫,故事看上去才很跳跃。
  3.部分情节不合逻辑
  电影观众和其他传播受众一样对传播信息具有求真心理,这种心理是基于人类的视听经验的,是一种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心理。(《影视创作心理》,秦俊香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35页)所以电影在叙事上如果不符合生活的客观规律,不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也就不能真实的打动观众。比如电影中某些生活片段的人物对白不够生活化,朱小北在保卫科与商户争吵时,在异常气愤下突然说出“你们这是对我人权的践踏,对我人格的强奸”,这句话更像是书面用语,所以观众听起来较别扭,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就是想通过真实再现大学生活感动观众,但一些不生活化的台词使观众觉得有加工的痕迹。再如电影将小说里林静和施洁两者恋爱关系表现得很牵强,两人之前素不相识,一次简单事故施洁就彻底爱上林静了,这让人觉得很假。另外,从林静给施洁不友好的喂药等细节也看的出他并不爱施洁,既然这样为何还要选择跟施洁恋爱?施洁单方面爱林静并不代表林静一定要接受这份爱,这些有违人们正常的恋爱逻辑。类似于这样的情节,带给观众的真实感不强,无形中拉远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结语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改编是对原著小说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突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一些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的巧妙处理,对细节的把握准确到位,增加了趣味和悬念,但对部分人物的塑造不够立体,叙事也有突兀之处。总而言之,无论是成功还是不足,小说改编成电影一定要契合受众的观影心理和当下社会审美心理主流,这样才会被观众接受。
  (责任编辑:刘斯奇)
其他文献
2013年,拥有百年动画锻造史的世界动画缔造者迪士尼在《科学怪狗》和《无敌破坏王》落败奥斯卡后,宣布手绘动画部门将全部解体。这个震惊世界的消息意味着迪士尼完全转向3D动画制作,承载着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米老鼠、唐老鸭,以及白雪公主、睡美人这些迪士尼曾安家立命的2D传统手绘动画和其在北美最后一个手绘动画部门一起将成为3D动画革命进化路上的肥料。  2014年,迪士尼回归之作3D大片《冰雪奇缘》斩获最佳动
期刊
近多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已经刮起了阵阵狂潮,尤其自从 2005年夏天湖南卫视的《想唱就唱》推出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之后,它不断被作为一档大众娱乐节目,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关注的焦点,创造了以大众娱乐、娱乐大众的文化奇迹,当年就在中国大陆地区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在“超级女声”的迅猛传播的声势影响下,娱乐节目市场在国内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各种综艺节目呈现出“游戏的狂欢”[1],很快就推动了国内其它电视音
期刊
李安执导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故事结构,套用了精神分析学上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人的欲望可以借助“幻象”来实现替代性的满足。整个故事分为两层:一个幻象层,一个真实层。被改头换脸地讲述出来的故事是幻象层,占据了大部分片长;而真正的故事(真实层)却沉重地出现在最后十五分钟,因为有最后这点睛一笔,哲思境界顿时拉升很多。  看完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可以选择相信真正发生的故事是“奇幻漂
期刊
通常疑问句被视为由语气决定的四种句类之一。学者们依据不同的标准,探讨疑问句式的特点、转换关系和类型划分等问题。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2)、袁毓林(1993)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和是非问;陆俭明(1982,1984)主张把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和非是非问(包括特指问和选择问);张伯江(1997)按照疑问域为点、局部还是整体,将疑问句分为特指问、选择问和是非问,是非问再分为附加问、反复问和
期刊
在影视作品中,影像可以叙述故事,可以渲染和强化人物情感,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王家卫作为香港电影旗帜式的人物,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传达着香港这个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孤独,在他浅吟低唱般的视听语言里,透露着王家卫极其自我化的感受。他的电影将影像的作用和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故事本身退居其次,影像所传达出的情绪情感与主题意蕴让观者久久思索与回味。  一、MTV式的影像风格  王家卫的影片呈现出一种MTV式的
期刊
影片《小鞋子》讲述的是一个底层家庭的两兄妹和鞋子的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温情和暖暖的人性关怀。一如其它电影名作一样,影片的主题意蕴也不局限在一隅之间而是仿如一面纯白的镜子,因观影者不同,当中便折射出不同的脸面。故事里有其质而无其形的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教育在两兄妹的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影片儿童视角的采用虽然是电影创作者们在体制下的智慧运作[1],两个之所以成为感动万千观众的儿童,他们的故事一定程度上
期刊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动漫产业认识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动漫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提升,促使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尤其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动漫艺术产品不断丰富,无论从动漫产量、数量、质量方面,还是在技术能力、艺术水平、审美趣味、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日益丰富和繁荣的动漫文化需求促进了动漫市场的不断推进,而动漫市场和动漫行业的进一步提升,离不开人才对动漫行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人才的培养成为繁荣我
期刊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也是继台湾青春题材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之后,大陆出现的首部小清新青春题材影片。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相似的这一类型片始终无法避免的镜头元素无非是校园、宿舍、教室、晚会、各种聚餐和一系列拙劣的泡妞手段,《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也难免落入俗套。不过上映11天票房破5亿的骄人成绩,无疑证明赵薇给自己的研究生学习生涯提交了一份相对完满的答卷
期刊
[摘要] 好莱坞的音乐歌舞片是好莱坞重要的类型片之一。长期以来,好莱坞音乐-歌舞片随着好莱坞电影业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 好莱坞 类型片 音乐歌舞片 爵士歌王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06  前面我们谈到,好莱坞音乐歌舞片是随着声音进入电影之后而产生的。美国电影史学家唐·顿博士指出:“声音进入美国电影的最初阶段一方面带来的是电影艺术的革命
期刊
《坏孩子的天空》是由日本导演北野武拍摄的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的影片,该影片以叛逆高中生小马和新治为表现对象,表现主人公另类的“预期社会化”过程,呈现他们在预期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三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人类的社会化是指一个婴儿从出生到学会把自己看成独特的个体,来构建社会联系、发展道德观念、学习语言的过程。[1]社会化具有永久性和阶段性,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以预期社会化的形式出现的,预期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