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电影审美是指电影观众选择3D电影进行观看、感知、体验、发现、判断、评价乃至创造美的实践精神活动。在此活动中,电影观众的心理活动过程究竟如何呢?其实,往往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结果往往复杂多样。根据中国知网工具书检索《美学与美育词典》界定的“审美心理”包括了“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笔者检索于中国知网工具书相关词条)等多种心理要素交互作用形成。参
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简单图示
照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审美心理描述》,滕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审美心理过程的解析,可以大致刻画出3D电影审美心理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根据这一图示,本文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解读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
一、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的案例解析
1.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一阶段:感官愉悦、身临其境
关于审美直觉,西方美学史上有种种解释,有的把它看作“艺术感觉”,有的把它看作“艺术知觉”,有的把它看作艺术直观。其实所谓审美直觉,就是艺术的或审美的直接感受和发现。它是不经过推理过程的,直接感知到作品的形象及其意义。在3D电影的审美过程中,这一阶段事实上最容易被观众所感知到、捕捉到,3D电影较之一般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视觉冲击力量,往往迫使观众产生激烈积极的反应。例如,以下是一些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寥寥几句评语,刻画了他们对影片中3D效果的直觉感受,可谓是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蘑菇安”评论:人、虎、海三个个体与人性、兽性、神性的排列组合。壮观的飞鱼群、深海里莹莹的水母、腾空而起的鲸、星空映照下的海面……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做桌面!
“苏落”评论:我还想说是不是因为去的影院太烂,眼镜太差,为什么一点没看出9分的样子,但是确实觉得不太符合期望,眼镜也真是太差,完全没看清唯美画面,所以其实也会有点觉得3D有点迷惑大众的感觉,就因为3D评分就能凭空长涨。
但是,也应看到3D电影审美需要依靠技术实现,需要戴上眼镜去看,如果眼镜效果不佳,则会大大影响后面的审美过程。在上述观影者中,前者表达了3D效果的正面感受,但后者却得到了负面的感觉,认为“3D有点迷惑大众”,这确实与其所用眼镜有关。由此可见,无论获得什么感受,第一阶段的审美感受是3D电影后续审美活动的基础。
2.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二阶段:心灵愉悦、沉浸其中
参照孙宜君在《影视艺术鉴赏过程论》对第二阶段的论述:“影视鉴赏者不仅会通过审美感知,感受银屏幕上呈现的艺术形象世界,而且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因素,运用联想和想象与影视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并对影视艺术形象加以丰富、补充。同时还会投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于艺术形象的生命形态和感情中,二者互相交流,以至物我两忘。鉴赏者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已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使后者也真正具有了生命,活了起来,有了情感。”(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过程论》,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事实上,在3D电影的审美过程中,观众往往会在获得特别直观的感受之后,会非常迅速地联系到自身生活当中的各种审美资源进行“再创造”,例如,观众在评语中已经把3D的直觉冲击力融合在自身体验系统当中,似乎闻到“咖喱味儿”,感触到了“雨水味儿”,甚至怀疑“整个影院就像在滴雨”,“抬头看是否是电影院天花板漏水”,想到把唯美的画面要“截下来做桌面!”,这些都是一种笔者在上述示意图中总结出的“似可触摸、身临其境”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似可共情、沉浸其中”的充分反映。
再举一个例子,是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短评,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审美心理过程特征:
“K I R K”评论: 我从小热爱着海洋,觉得它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乘以十倍夸张梦幻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帧剪下来都是一幅视觉佳作。”
这一评论结合了观影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心理期待和对海洋的情感和想象,在其观看过程中对影片进行了深入体验,因此才在电影院里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反应,吼出了声。笔者在观看此片的时候,也能想到在水面漂流、钓鱼的体验,当飞鱼呼啸而至的时候,会坐不住,要起身去抓,就是完全沉浸其中,与影片主人公融为“共情”的一体。这是许多观众都常常会有的体验。
3.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三阶段:精神愉悦、超越其外
在3D电影审美当中,观影者不要拘泥于3D电影中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和直观感受,要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阶段,要超越前面两个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升华到更高的阶段。这种 “超越”,“就是从单纯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中跳出来进行适度的理性观照,把已感受到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与审美判断的高度。”在这个阶段,要既能“进入”作品,即所谓“入乎其内”,投入自身情感和作品产生“认同”,而又能“超出”,即“出乎其外”,与鉴赏对象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
3D电影审美过程在这一阶段其实和其它影视作品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和区别。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从感性思维跃迁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娱乐性强的纯商业电影往往不能达到这一阶段,就可能让人昏昏入睡或乏善可陈。唯有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影视作品,才可能进入到这一阶段,引发理性思辨,被人讨论分析研究。获得精神的愉悦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心理境界,这对于臻于技术表现和视觉炫目的3D电影来说,既可能会造成一种水到渠成的便利大道,也很可能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隐蔽陷阱。这一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来说,则更难于把握、引领,关键在于审美主体的二度创作和艺术传播的精神分享。
二、3D电影审美主体的理性超越机制分析 以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笔者在2013年2月7日查询豆瓣网关于此片的网友评论,共有127152条评论。为此,笔者选取了按照“热门”度排序的前140条评论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涉及或提及3D的评论有54条,约占38.6%;大约有61.4%的评论没有谈到3D,在这86条评论当中,除了一些简单的谈及各种杂项议题之外,大多是谈论到电影主题和精神层面的话题,主要是信仰、告别、人生、社会、价值观等,这些都是理性思维和精神层面的评价和启迪,这基本属于电影审美心理过程中的第三阶段。其实在涉及3D的短评当中,也往往评析到了这个层面。因此,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而言,在第三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都占据了豆瓣网友评价的主流或主导地位。
从以下这些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短评评语1中,可以显示观影者对3D电影作品的超越与升华,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更高的审美价值。分析如下:
1.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深刻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体现了其对电影主题思考的深度和高度,例如,有不少评论体现了观影者对信仰价值的思考,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隐喻分析,对于信仰经历考验的分析,尽管叙述角度各异,但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刘小黛”评论:这就是π。抹去中间平庸情节,结尾神来之笔。能够悔罪的神若干,但是信仰只有一个。亲其神,信其道。心境平和,信众一家。只有经过考验,信仰才能显现其力量。第一回觉得3d没有喧宾夺主亦或束之高阁,全权为故事服务。这是一场寻找生命恢复思考的冒险。
“橙子时间”评论:你的信仰不会助你度过残酷现实的难关,却可以驾驭你心中猛虎,于安宁处让放它远去。
最后这则评论,则是将电影的主题意蕴总结为自己的人生理性箴言,将电影的视角符号融入其中。
2.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丰富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体现了其对电影所涉及内容的丰富思考,仿佛从一点出发,向外界发散开来,给人以多层面多维度的启发。例如,“陆支羽”评论:1.什么都信,才看得见奇幻之美,纵末日亦无惧。2.蓝鲸涌出海面如此之美,迫于抢救食物的派却无暇欣赏。3.即便抛开3D,这照样是个美妙的故事,李安再商业也会有光辉。4.对视深海一幕派与虎合而为一。5.浮尸岛的昼与夜,美与恶。6.同一故事两种讲法,照应梦境与现实。7.人生到头来就是不停地放下。
“陆支羽”的这条评论选择了多个点从多角度进行评析,展示一部电影多维度的诠释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3D电影视觉解读和理性升华的多样性。也有人在看这部电影时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这也正说明审美客体引发主题思维的作用。
3.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借鉴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往往不局限在就该电影谈电影,还全面拓展开来,涉及到更广泛的艺术评鉴和人生社会的议题当中,体现了电影主体对因电影而生的理性价值的全面思考,提醒人们关注电影带来的审美启发价值,以及对更多主体的借鉴意义。这一思维过程和审美心理过程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仿佛一束光亮照在夜空中,审美主体在感性体验之后的理性思考过程中,其精神获得了升华,其品质获得了涵养,其价值获得了彰显。
例如,一位豆瓣网友,恐怕同样也是电影人的“銳利修蕊”评论道:文艺片也有人生样情怀激动:李安兼顾无尿点又有电影意义。每年的新片都能让我感到自己做电影的无力。他是—所谓的精彩纷呈,所谓的舒适节奏。3D效果超好,一切大远景都美透了!情节无法用镜头画面表达的就按照结构形式弥补。每一次出现必要的剧情转折剪辑点影院里都是“精”声一片。随心的穿插都有料。
这一评论就谈及了李安电影创作的借鉴价值,这已经是从如何做电影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了,对电影的技法也做了一些简要点评,体现了审美主体的理性思考成果。
除了在电影专业层面的借鉴分析之外,还有一些电影审美主体对电影的人生启发价值做了评析,例如“Ms Phantom”评论:深海中的小船和人生的命运何其相似?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和意料之外,在归途我们经过镜海、飞鱼、孤岛、星河,如何划清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我终于明白,所谓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最令人难过的是,我没能好好的和他们道别。生命的旅程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孤独与爱是我们一生要面对的功课。
从某种程度而言,推己及人、举一反三的理性思考,才是一部电影带来的真正价值,如果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炫”,而无思想层面的“耀”,则3D就可能沦落成简单的“术”,而失去了运用的必要,成为为用“3D”而“3D”,这是应该避免的。从这一点来看,对于“3D”技术本身的反思,以及对电影内容理性思维的借鉴性分析,是让“3D”赢得价值的一种重要渠道。在理性思维中思考“why”、“what”、“how”等问题之外,是否可以试着去思考“why not”、“so what”、“how about”乃至“however”之下的各种问题,不同观众从不同角度对一部电影作品的多方位解读分析和启发思考,无疑有助于充分发掘出一部片子的审美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再进一步,就进入到理论的审美批评领域之中了。
(责任编辑:曾珍)
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及其作用机制的简单图示
照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审美心理描述》,滕守尧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审美心理过程的解析,可以大致刻画出3D电影审美心理的一般过程(如下图)。根据这一图示,本文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解读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
一、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的案例解析
1.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一阶段:感官愉悦、身临其境
关于审美直觉,西方美学史上有种种解释,有的把它看作“艺术感觉”,有的把它看作“艺术知觉”,有的把它看作艺术直观。其实所谓审美直觉,就是艺术的或审美的直接感受和发现。它是不经过推理过程的,直接感知到作品的形象及其意义。在3D电影的审美过程中,这一阶段事实上最容易被观众所感知到、捕捉到,3D电影较之一般影视作品具有更大的视觉冲击力量,往往迫使观众产生激烈积极的反应。例如,以下是一些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寥寥几句评语,刻画了他们对影片中3D效果的直觉感受,可谓是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蘑菇安”评论:人、虎、海三个个体与人性、兽性、神性的排列组合。壮观的飞鱼群、深海里莹莹的水母、腾空而起的鲸、星空映照下的海面……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做桌面!
“苏落”评论:我还想说是不是因为去的影院太烂,眼镜太差,为什么一点没看出9分的样子,但是确实觉得不太符合期望,眼镜也真是太差,完全没看清唯美画面,所以其实也会有点觉得3D有点迷惑大众的感觉,就因为3D评分就能凭空长涨。
但是,也应看到3D电影审美需要依靠技术实现,需要戴上眼镜去看,如果眼镜效果不佳,则会大大影响后面的审美过程。在上述观影者中,前者表达了3D效果的正面感受,但后者却得到了负面的感觉,认为“3D有点迷惑大众”,这确实与其所用眼镜有关。由此可见,无论获得什么感受,第一阶段的审美感受是3D电影后续审美活动的基础。
2.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二阶段:心灵愉悦、沉浸其中
参照孙宜君在《影视艺术鉴赏过程论》对第二阶段的论述:“影视鉴赏者不仅会通过审美感知,感受银屏幕上呈现的艺术形象世界,而且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因素,运用联想和想象与影视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并对影视艺术形象加以丰富、补充。同时还会投入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于艺术形象的生命形态和感情中,二者互相交流,以至物我两忘。鉴赏者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已物化了的艺术形象,使后者也真正具有了生命,活了起来,有了情感。”(孙宜君:《影视艺术鉴赏过程论》,载《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事实上,在3D电影的审美过程中,观众往往会在获得特别直观的感受之后,会非常迅速地联系到自身生活当中的各种审美资源进行“再创造”,例如,观众在评语中已经把3D的直觉冲击力融合在自身体验系统当中,似乎闻到“咖喱味儿”,感触到了“雨水味儿”,甚至怀疑“整个影院就像在滴雨”,“抬头看是否是电影院天花板漏水”,想到把唯美的画面要“截下来做桌面!”,这些都是一种笔者在上述示意图中总结出的“似可触摸、身临其境”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似可共情、沉浸其中”的充分反映。
再举一个例子,是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短评,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审美心理过程特征:
“K I R K”评论: 我从小热爱着海洋,觉得它美极了神秘极了,李安完全把我所能想象出的乘以十倍夸张梦幻勾勒出来,水母之夜鲸鱼出水,晚幕下晶莹剔透的绿色孤岛,电闪雷鸣的暴风雨等等,大海上的每一帧剪下来都是一幅视觉佳作。”
这一评论结合了观影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心理期待和对海洋的情感和想象,在其观看过程中对影片进行了深入体验,因此才在电影院里产生了情不自禁的反应,吼出了声。笔者在观看此片的时候,也能想到在水面漂流、钓鱼的体验,当飞鱼呼啸而至的时候,会坐不住,要起身去抓,就是完全沉浸其中,与影片主人公融为“共情”的一体。这是许多观众都常常会有的体验。
3.3D电影审美心理过程第三阶段:精神愉悦、超越其外
在3D电影审美当中,观影者不要拘泥于3D电影中所呈现的视觉图景和直观感受,要上升到理性的思考阶段,要超越前面两个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升华到更高的阶段。这种 “超越”,“就是从单纯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中跳出来进行适度的理性观照,把已感受到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与审美判断的高度。”在这个阶段,要既能“进入”作品,即所谓“入乎其内”,投入自身情感和作品产生“认同”,而又能“超出”,即“出乎其外”,与鉴赏对象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
3D电影审美过程在这一阶段其实和其它影视作品之间已经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差异和区别。这一阶段实际上是从感性思维跃迁到理性思维的阶段,是一种更高级的审美心理过程和思维过程。娱乐性强的纯商业电影往往不能达到这一阶段,就可能让人昏昏入睡或乏善可陈。唯有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影视作品,才可能进入到这一阶段,引发理性思辨,被人讨论分析研究。获得精神的愉悦是一种更高的审美心理境界,这对于臻于技术表现和视觉炫目的3D电影来说,既可能会造成一种水到渠成的便利大道,也很可能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隐蔽陷阱。这一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来说,则更难于把握、引领,关键在于审美主体的二度创作和艺术传播的精神分享。
二、3D电影审美主体的理性超越机制分析 以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笔者在2013年2月7日查询豆瓣网关于此片的网友评论,共有127152条评论。为此,笔者选取了按照“热门”度排序的前140条评论作为研究分析的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涉及或提及3D的评论有54条,约占38.6%;大约有61.4%的评论没有谈到3D,在这86条评论当中,除了一些简单的谈及各种杂项议题之外,大多是谈论到电影主题和精神层面的话题,主要是信仰、告别、人生、社会、价值观等,这些都是理性思维和精神层面的评价和启迪,这基本属于电影审美心理过程中的第三阶段。其实在涉及3D的短评当中,也往往评析到了这个层面。因此,无论从数量和质量而言,在第三阶段的审美心理过程都占据了豆瓣网友评价的主流或主导地位。
从以下这些观众在看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写的短评评语1中,可以显示观影者对3D电影作品的超越与升华,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多样性和更高的审美价值。分析如下:
1.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深刻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体现了其对电影主题思考的深度和高度,例如,有不少评论体现了观影者对信仰价值的思考,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隐喻分析,对于信仰经历考验的分析,尽管叙述角度各异,但观点基本是一致的。
“刘小黛”评论:这就是π。抹去中间平庸情节,结尾神来之笔。能够悔罪的神若干,但是信仰只有一个。亲其神,信其道。心境平和,信众一家。只有经过考验,信仰才能显现其力量。第一回觉得3d没有喧宾夺主亦或束之高阁,全权为故事服务。这是一场寻找生命恢复思考的冒险。
“橙子时间”评论:你的信仰不会助你度过残酷现实的难关,却可以驾驭你心中猛虎,于安宁处让放它远去。
最后这则评论,则是将电影的主题意蕴总结为自己的人生理性箴言,将电影的视角符号融入其中。
2.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丰富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体现了其对电影所涉及内容的丰富思考,仿佛从一点出发,向外界发散开来,给人以多层面多维度的启发。例如,“陆支羽”评论:1.什么都信,才看得见奇幻之美,纵末日亦无惧。2.蓝鲸涌出海面如此之美,迫于抢救食物的派却无暇欣赏。3.即便抛开3D,这照样是个美妙的故事,李安再商业也会有光辉。4.对视深海一幕派与虎合而为一。5.浮尸岛的昼与夜,美与恶。6.同一故事两种讲法,照应梦境与现实。7.人生到头来就是不停地放下。
“陆支羽”的这条评论选择了多个点从多角度进行评析,展示一部电影多维度的诠释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3D电影视觉解读和理性升华的多样性。也有人在看这部电影时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这也正说明审美客体引发主题思维的作用。
3.3D电影审美主体理性思维的借鉴性
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观影者在理性思维中往往不局限在就该电影谈电影,还全面拓展开来,涉及到更广泛的艺术评鉴和人生社会的议题当中,体现了电影主体对因电影而生的理性价值的全面思考,提醒人们关注电影带来的审美启发价值,以及对更多主体的借鉴意义。这一思维过程和审美心理过程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仿佛一束光亮照在夜空中,审美主体在感性体验之后的理性思考过程中,其精神获得了升华,其品质获得了涵养,其价值获得了彰显。
例如,一位豆瓣网友,恐怕同样也是电影人的“銳利修蕊”评论道:文艺片也有人生样情怀激动:李安兼顾无尿点又有电影意义。每年的新片都能让我感到自己做电影的无力。他是—所谓的精彩纷呈,所谓的舒适节奏。3D效果超好,一切大远景都美透了!情节无法用镜头画面表达的就按照结构形式弥补。每一次出现必要的剧情转折剪辑点影院里都是“精”声一片。随心的穿插都有料。
这一评论就谈及了李安电影创作的借鉴价值,这已经是从如何做电影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了,对电影的技法也做了一些简要点评,体现了审美主体的理性思考成果。
除了在电影专业层面的借鉴分析之外,还有一些电影审美主体对电影的人生启发价值做了评析,例如“Ms Phantom”评论:深海中的小船和人生的命运何其相似?有太多的无能为力和意料之外,在归途我们经过镜海、飞鱼、孤岛、星河,如何划清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我终于明白,所谓人生就是不断地放下,最令人难过的是,我没能好好的和他们道别。生命的旅程不过是殊途同归,而孤独与爱是我们一生要面对的功课。
从某种程度而言,推己及人、举一反三的理性思考,才是一部电影带来的真正价值,如果仅仅限于技术层面的“炫”,而无思想层面的“耀”,则3D就可能沦落成简单的“术”,而失去了运用的必要,成为为用“3D”而“3D”,这是应该避免的。从这一点来看,对于“3D”技术本身的反思,以及对电影内容理性思维的借鉴性分析,是让“3D”赢得价值的一种重要渠道。在理性思维中思考“why”、“what”、“how”等问题之外,是否可以试着去思考“why not”、“so what”、“how about”乃至“however”之下的各种问题,不同观众从不同角度对一部电影作品的多方位解读分析和启发思考,无疑有助于充分发掘出一部片子的审美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再进一步,就进入到理论的审美批评领域之中了。
(责任编辑: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