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就会成为零散知识、静态事件、虚无情感的灌输,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在当下如何培育历史学科历史意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从思维课堂构建着手,从自主提问,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会质疑,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积极引导,凝聚学生认同意识培养着眼,阐释自己一些浅薄的观点,与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思维课堂 历史意识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47-02
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还要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的历史意识。(徐兆仁,2010年第1期)历史意识不仅种植了民族文明的基因,而且构成了民族延续的生命之根和文化血脉的精神家园。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就会成为零散知识、静态事件、虚无情感的灌输,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因此教师通过思维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落到实处的根本任务。
一、自主提问,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历史意识的构建应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以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为理念,强调“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主体意识的激发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荒诞的,但只要能提出就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点燃了,教师要以此为基础,积极创设思辨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的推波助澜,有利于思维的冲撞、拓展、深化,也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笔者在2018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课程改革30年高峰论坛——钱塘论坛《历史与社会》经典课堂展示课中有幸聆听了王楚阳老师执教的《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师:出示马镫实物;提问:你们见过吗?哪里见过?你用过吗?生1:简述马场骑马。陈述:史学界就把这么一个东西认为是一个重大发明,据说它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就是一个小小的东西。对此,你们有疑问吗?要善于提出问题,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接着学生围绕着马镫,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一个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代表1:(1)马镫的结构与马的结构有何关联?(2)为什么要研究、表明马镫的起源年代?学生代表2:马镫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学生代表3:马镫为何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这么重要的影响?代表4:到底是谁最早发明马镫?
孩子是金子,本身就闪烁着光芒。王老师通过创设自主提问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在瞬间被点燃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掘他们自身的智慧,为课堂有限时空注入无限张力。自主提问的氛围,让自由宽松的历史课堂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这样高涨的热情才会有力的支撑学习活动,激情泛起的才智和探索生成的快乐才会不断喷涌,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史证意识
笛卡尔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怀疑一次。”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史料的考证、史论的得出、材料的解析、史观的表达等方面的改造,最终给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培养的过程勾勒出清晰的思维路线轨迹图。通过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历史社会课堂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史证意识。例如:王楚阳老师执教“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的文明传播”,组织下列教学环节:追问: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你怎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要讲证据的,你的结论是从哪里来?师:是老师从书上截取的一段话,哪本书里找到的?(生答书名)你是从材料里面获取了信息,而这个材料是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学历史得结论,要借鉴他人的思考,我们那些专家、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方向,我们学历史经常要讲到的“论从史出”。我们是有证据的,专家们是经过研究,所以这样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思维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明白结论的来源和依据,甚至可以质疑教材的现有观点,培养学生“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
三、积极引导,凝聚学生认同意识
培育学生“认同意识”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失去了历史认同感,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挑战。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根据个人喜好或已有的零散的认知来看待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会造成割裂历史、臆改历史甚至否认历史的危害。在历史与社会的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鼓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并通过积极引导转化学生原有的认知从而达到主体认同的效果。例如王楚阳老师执教“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的文明传播”,呈现了独特的结尾环节:师:在历史岁月里面,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所以英国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了一句话。出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里程碑——罗素。师:东西互鉴,文明发展。师:其实自古到今,不同文明成果之间传播的这种交流与碰撞一直没有停息过,当年是这样,今天更是没有停息过,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就更加凸显了这种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历史与社会学科肩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使命,要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王老师通过课堂上的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希腊文明、埃及、罗马、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流和传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的接触,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古到今,不同文明成果之间传播、交流和冲撞一直没有停息过。学生的历史认同意识凝聚就在王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历史与社会学科肩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使命。历史与社会教学通过思维课堂的构建,培养历史意识,将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有效学习,凸显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王劍.《在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实证的方法与意义》,《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3]《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锋,沈阳出版社
[4]《新课程的关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3.4
[5]《构建历史学习“娱乐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3月
【关键词】思维课堂 历史意识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47-02
历史教学并不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而已,同时还要透过教学活动对历史因果的分析、历史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分析、批判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产生所谓的历史意识。(徐兆仁,2010年第1期)历史意识不仅种植了民族文明的基因,而且构成了民族延续的生命之根和文化血脉的精神家园。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如果失去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就会成为零散知识、静态事件、虚无情感的灌输,就会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因此教师通过思维课堂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科核心素养已然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落到实处的根本任务。
一、自主提问,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历史意识的构建应由学生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以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为理念,强调“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主体意识的激发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荒诞的,但只要能提出就说明学生的思维已经点燃了,教师要以此为基础,积极创设思辨的氛围,让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的推波助澜,有利于思维的冲撞、拓展、深化,也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笔者在2018浙江省初中综合社会课程改革30年高峰论坛——钱塘论坛《历史与社会》经典课堂展示课中有幸聆听了王楚阳老师执教的《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就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师:出示马镫实物;提问:你们见过吗?哪里见过?你用过吗?生1:简述马场骑马。陈述:史学界就把这么一个东西认为是一个重大发明,据说它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就是一个小小的东西。对此,你们有疑问吗?要善于提出问题,一个人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学习能力更重要。接着学生围绕着马镫,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一个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代表1:(1)马镫的结构与马的结构有何关联?(2)为什么要研究、表明马镫的起源年代?学生代表2:马镫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学生代表3:马镫为何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这么重要的影响?代表4:到底是谁最早发明马镫?
孩子是金子,本身就闪烁着光芒。王老师通过创设自主提问的环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在瞬间被点燃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开掘他们自身的智慧,为课堂有限时空注入无限张力。自主提问的氛围,让自由宽松的历史课堂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这样高涨的热情才会有力的支撑学习活动,激情泛起的才智和探索生成的快乐才会不断喷涌,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史论结合,培养学生史证意识
笛卡尔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物怀疑一次。”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就是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史料的考证、史论的得出、材料的解析、史观的表达等方面的改造,最终给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培养的过程勾勒出清晰的思维路线轨迹图。通过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历史社会课堂教学切实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史证意识。例如:王楚阳老师执教“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的文明传播”,组织下列教学环节:追问: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的结论是从哪里来的?你怎么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要讲证据的,你的结论是从哪里来?师:是老师从书上截取的一段话,哪本书里找到的?(生答书名)你是从材料里面获取了信息,而这个材料是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学历史得结论,要借鉴他人的思考,我们那些专家、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天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方向,我们学历史经常要讲到的“论从史出”。我们是有证据的,专家们是经过研究,所以这样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传统课堂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丧失探索发现的乐趣和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最终学习历史的方法变成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思维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育学生史料阅读分析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明白结论的来源和依据,甚至可以质疑教材的现有观点,培养学生“借助史料的求证意识。
三、积极引导,凝聚学生认同意识
培育学生“认同意识”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失去了历史认同感,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挑战。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根据个人喜好或已有的零散的认知来看待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会造成割裂历史、臆改历史甚至否认历史的危害。在历史与社会的思维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鼓励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并通过积极引导转化学生原有的认知从而达到主体认同的效果。例如王楚阳老师执教“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的文明传播”,呈现了独特的结尾环节:师:在历史岁月里面,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学习希腊,阿拉伯学习罗马,中世纪的欧洲学习阿拉伯,所以英国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说了一句话。出示:不同文明的接触,以往常常成为人类进步里程碑——罗素。师:东西互鉴,文明发展。师:其实自古到今,不同文明成果之间传播的这种交流与碰撞一直没有停息过,当年是这样,今天更是没有停息过,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就更加凸显了这种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历史与社会学科肩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使命,要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认识评价历史现象。王老师通过课堂上的积极引导让学生了解希腊文明、埃及、罗马、阿拉伯文明和中华文明交流和传播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文明的接触,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古到今,不同文明成果之间传播、交流和冲撞一直没有停息过。学生的历史认同意识凝聚就在王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
历史与社会学科肩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开创未来的重要使命。历史与社会教学通过思维课堂的构建,培养历史意识,将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奠定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历史与社会思维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有效学习,凸显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徐兆仁:《历史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形成途径》,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王劍.《在历史教学中探讨史料实证的方法与意义》,《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
[3]《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吴效锋,沈阳出版社
[4]《新课程的关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历史教学》2003.4
[5]《构建历史学习“娱乐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