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春路是灰色的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c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早期在五道口,先是一个居民楼,过了一段公司壮大了,把邻居也租了下来,两个居民楼并驾齐驱。可是没多久,两个居民楼也装不下了。
  然后就想着往知春路那边搬。公司搬过去了,但大家很少在那边住,周边吃饭地方少。不过房租便宜。
  2010年,我们五六十人,在知春路待了短暂的一段时间,12月过后,又搬到了海淀黄庄。
  可能是待的时间不久的原因,就感觉那边比五道口压抑一些。大楼一侧贴着轨道,繁华程度不如五道口,翻来覆去就吃那几种饭。
  知春路那段时期很忙碌,早上起来大家开早会,然后到楼上抽烟,抽完烟就拜访,一天拜访七、八家,到六点来钟回来,大家再一碰,七八点碰完了,八点来钟就去喝酒。第二天一早碰头,之后再去拜访,天天重复。周六总加班,周日也在讨论。很多同事的回忆里,知春路是灰色的。这是最关键的时期,那个阶段熬不过去,说不定美团就没了。
  美团一周年的时候,录过一个视频,大家回忆自己办公室的颜色。我们形容知春路办公室的颜色是灰色,可能和办公室灯光有点暗也有关系,再加上当时糯米、嘀嗒团接连上线。
  我们从知春路,扩展到130个城市,全部是直营的地推部队。竞争对手有代理,或者直营加代理,我们全部是直营。有些事你是自己的人去做,还是找别人帮忙做,完全是两种结果。
  知春路是我吃苦的时候,直营部队跟我一起吃苦。我们提出了期权和其他福利,任务上也不含糊,一天卖八家商家,连续三次做不到,可能就要被淘汰。组建一个直营部队,这是一个正确的事,但是很难,有个公司尝试了一下,一年搞不定,为了拿结果,就做代理了。我觉得只有王兴(美团网创始人)愿意把这个做到底,很多公司口上说做正确的事,但还是选择做短期内容易实现的事。
  整理/本刊记者 陈湘鹏


其他文献
张大力的华育国际,是北大青鸟在北京最早的授权培训中心之一,用两年时间成为了北大青鸟业绩最好的加盟商。羽翼渐丰的张大力不满足加盟商的角色,试图自创品牌。在2004年解除与北大青鸟的授权培训协议后,华育国际陆续成立了11所分校,并且沿袭北大青鸟“教育改变生活”的宗旨,号称“把需要工作的人变成工作需要的人”。  独立出来的华育国际以“订单式”培训为卖点,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向高考落榜生们宣传:自己的IT培
期刊
“很多同事的回忆里,知春路是灰色的。”  这是一个主观印象。20年来,数不清的创业者在这条11公里长的街道两边出没。描绘创业岁月里的迷茫、焦灼和疲惫,灰色是合适的颜色。  它同时又是客观描述。与中关村核心区和五道口相比,这里氛围单调,餐饮粗糙,缺乏娱乐。  但是,这条路流淌着四通、金山、小米的传奇故事,那些不安分的年轻人从各地赶来,如飞蛾扑火。在破旧的居民区和简陋的写字楼里,每个夹缝都暗藏着胆大妄
期刊
1994年我停薪留职,加入天汇公司,成为一名电脑程序员,开发天汇汉字3.0及3.1。  那时搞中文的主要有两拨人,其中鲍岳桥、简晶和我做Dos。鲍岳桥是UCDOS的开发者,简晶则是“中国龙”的开发者。王志东,廖恒毅搞中文windows。廖恒毅在中文之星,王志东在四通利方。  天汇在中关村南二街,四通利方有个办公地点在中关村三小,两家公司隔着一条马路。我和天汇的老板沈江曾去那栋楼里找过王志东,当时天
期刊
孙莹:我们真正解决了IT职业教育里存在的核心问题,就是创造价值。我们帮助那些不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工作,帮助那些具备找工作能力的人找到好工作。  2005年是达内创立的第三年,我加盟达内,那时我们才4个培训中心,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开始我只负责北京中心。2005年到2008年公司营收做到1个亿,我见证了达内科技爆发成长的全过程。我后来管理整个北方地区,到2009年的时候,开始负责集团运营。定
期刊
1984年5月,四通成立,一两个月后,我加入。当时四通有五六十人,其中有一些是知青。四通办公地点是四季青公社在中关村的一个超市。那时国内还没什么超市,生意也不好,公社从超市划出两间房给四通作办公室,靠里的墙边放了几个保险柜,一张桌子,几把折叠椅。  9月份,四通门市部开业,让人眼前一亮。那时几乎所有的商店都是破破烂烂的,四通的装修很不错,吸顶灯,大玻璃,外加漂亮的窗帘,与周围的企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期刊
1999年,金山已经搬到翠宫饭店了,方正就在我们楼下。更早之前金山在双榆树小区的小白楼里办公。当时知春路上的386路公交车非常有名,坐386到人大和中关村办事特别方便。知春路周围有很多小区,好多同事都住在双榆树、双安这片,翠宫饭店方圆一公里内。  后来我发现在西北边待惯的人永远喜欢在西北边,包括我们后来搬家到翠宫北边的柏彦大厦,迁址时候第一考虑的也是老板和员工是不是都住在周围。我们“村里”的文化和
期刊
一开始我们在海淀香山,从1999到2004年,在那儿度过了创业期;第二阶段是2004年搬到昌平宏福创业园,在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工厂;2009年总部迁到知春路时,公司已经上市,成了业界的明星。  这三段各有不同。  1999年在香山南路起家时,经历了非常艰辛、非常快乐、非常有激情的创业期。我们的创业伙伴、家人都在那里,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处于亢奋状态。二、三十个人在一口锅里吃饭,所有的人都身
期刊
2004年,我们创办学而思的时候,就把办公室和教学点设在在了知春路。一直到2008年,我们才把总部搬到了海淀黄庄,也就是沿着地铁十号线往西挪了一站地。这一站地,学而思整整走了四年。  从地图上看,中关村的核心地方就像一个大写的F:一竖是从北大东门到白石新桥这一段,也就是中关村大街;第一横则是北四环的海淀段,第二横是四通桥往东的北三环一段。知春路是中关村这条F形的动脉延伸出来的支脉。  学而思当时在
期刊
一开始我们不在知春路,在清华大学旁边的创业楼里。随着业务发展,那个空间就捉襟见肘了,二十多人都坐不下。2009年公司搬到了海淀黄庄的豪景大厦。2010年,公司规模增长,有了五六十人,于是搬到了知春路。这个迁徙的过程,也是公司发展的过程。  我们选择这边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依据环境、性价比选写字楼。从大环境说,中关村地区对我们是有吸引力的——跟别的公司合作、融入互联网的圈子都比较容易,地理上有很多同
期刊
在知春路,UC完成了从一家小公司向中型公司的转变。  2007年,永福(UC董事长俞永福)带着团队在北京成立了UC北京公司,之后搬到知春路翠宫饭店对面的卫星大厦办公。我在2009年加入UC,记得那会儿北京公司才50人左右。2010年初,我们搬到了知春路边上的维亚大厦,直到今天。  卫星大厦的条件也有些简陋,我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要是大风天,每天早上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擦桌子——大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