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不断融入高等教育,越来越多的课程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改革。本文针对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教学,展开了一定的探索研究。根据课程的特点,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输变电工程 电磁环境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7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规范的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2017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253-01
随着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不断融入高等教育。有效提高“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工程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培养输电线路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有力手段。同时,“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探索专业拓展课程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现状与特点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的电场、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可听噪声等物理量的产生机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等。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输变电工程周围存在的电场和磁场,是由其导体上载有的运动电荷所产生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电磁场相关的理论,也需要具备应用一定的高等数学公式进行推导的能力。在对输变电工程周边的空间进行场的分析时,由于公式不但表达抽象,推导过程复杂,而且计算结果的表达不直观,难以对空间中场的三维分布进行展现。输变电工程的无线电干扰主要由导线电晕放电和绝缘子、金具火花放电产生。而这些内容与电介质的电气特性、绝缘结构以及高电压实验等方面的知识有关,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输变电工程的可听噪声教学中,声学公式对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一种挑战。
二、教学改革与探索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工程应用、解决工程问题为依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优化课程,改进培养目标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掌握情况,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将某些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还是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2.项目导向,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讲解。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大量的公式存在時,学生理解较困难,特别是对于推导的过程与技巧不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种主动讲解方式十分辛苦,学生的被动接收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采用项目导向的方式,以工程项目贯穿教学过程,是“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教学方式的有益改进。以实际的输变电工程项目为教学对象,建立起各种虚拟的子项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这些虚拟的子项目,分组讨论交流,完成指定的任务。
3.注重考核,改进评价模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最常用的考核形式就是闭卷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模式依赖于教师的授课质量与试卷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并不全面、客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考核,不再采用单一模式。“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加入了实验考核,研究报告,专题讨论等。研究报告需要学生查找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工程相关的背景,结合电气、材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获得合理的结论。
三、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教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善,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尝试。根据在近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在“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还存在少部分学生的报告质量不高,成果不规范的问题,这需要在未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祝丽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工程电磁场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6(07):235-236.
[2]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
作者简介:
黄力(1980-),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输电线路工程。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输变电工程 电磁环境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17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规范的输电线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2017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253-01
随着我国于2016年6月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不断融入高等教育。有效提高“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工程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培养输电线路工程技术型人才的有力手段。同时,“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探索专业拓展课程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和影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现状与特点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主要研究输变电工程的电场、磁场、无线电干扰,以及可听噪声等物理量的产生机理、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等。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理论性强。输变电工程周围存在的电场和磁场,是由其导体上载有的运动电荷所产生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电磁场相关的理论,也需要具备应用一定的高等数学公式进行推导的能力。在对输变电工程周边的空间进行场的分析时,由于公式不但表达抽象,推导过程复杂,而且计算结果的表达不直观,难以对空间中场的三维分布进行展现。输变电工程的无线电干扰主要由导线电晕放电和绝缘子、金具火花放电产生。而这些内容与电介质的电气特性、绝缘结构以及高电压实验等方面的知识有关,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在输变电工程的可听噪声教学中,声学公式对输电线路工程专业的学生也是一种挑战。
二、教学改革与探索
“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具有鲜明的工程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工程应用、解决工程问题为依托,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理解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优化课程,改进培养目标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掌握情况,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理清,将某些重复的知识点进行调整,分散在不同的课程中。“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还是一门专业拓展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
2.项目导向,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讲解。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大量的公式存在時,学生理解较困难,特别是对于推导的过程与技巧不容易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这种主动讲解方式十分辛苦,学生的被动接收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采用项目导向的方式,以工程项目贯穿教学过程,是“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教学方式的有益改进。以实际的输变电工程项目为教学对象,建立起各种虚拟的子项目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这些虚拟的子项目,分组讨论交流,完成指定的任务。
3.注重考核,改进评价模式
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对于普通课程而言,最常用的考核形式就是闭卷考试。但是这种评价模式依赖于教师的授课质量与试卷内容,对学生的能力评价并不全面、客观。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考核,不再采用单一模式。“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考核中,我们加入了实验考核,研究报告,专题讨论等。研究报告需要学生查找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工程相关的背景,结合电气、材料等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获得合理的结论。
三、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教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善,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尝试。根据在近几年的实践效果来看,学生在“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课程的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但还存在少部分学生的报告质量不高,成果不规范的问题,这需要在未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祝丽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工程电磁场课程改革[J].学周刊,2016(07):235-236.
[2]陆勇.浅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6):157-161.
作者简介:
黄力(1980-),男,湖北荆州人,讲师,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输电线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