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抹杀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是针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一场变革。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提起新课程改革,人们往往认为是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我则认为是创新和继承相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转变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作为主导就要改变行为角色,在构建课堂过程中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寓教于乐。
课堂教学生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改的初始阶段,我们曾经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不能真正体会和贯彻学校提出的“三转五让”要求,和学生达不到零距离,师生互动的交流少,不能耐心听同学的见解。往往打断不按老师设计方案回答的学生的思路,对差生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学生被压抑了,不肯再发表意见。课改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新课程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我放下“师道尊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导航者和合作者,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配合也相当默契。例如在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后,我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让学生思考:“现有浓度为30%的盐水40千克,现在要将它配制成浓度为48%的盐水,你有什么办法?”课堂中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推理,做出各种不同解答,达到了预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不论兴趣指向何处,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情感体验。所以兴趣对于人的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视学为乐事而不觉其苦,这种积极的心态,当然更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说,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归功于“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教师应当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它们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还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的构造和性质,将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教学中引人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把众多的学生引入数学课堂。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游戏的热衷,投身于数学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绩。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当今教育,注重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的培养。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教学中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面对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也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
三、转变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存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不单纯地教给学生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如:(1)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想空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进出创新的火花。(2)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肯定点滴的成功,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3)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及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交流的欲望。
总之,随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更加合理,教学理念将日趋完善。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体现在教材分析与处理上,体现在教材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体现在教学活动流程的整体布局上,体现在教师的认知等各方面,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性、完美性,使其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邓友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过程的理性思考与教学建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8):7-9
[3]李吉宝:新“课改”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22-23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提起新课程改革,人们往往认为是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我则认为是创新和继承相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源于实践。在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转变角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价值目标。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作为主导就要改变行为角色,在构建课堂过程中应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快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才,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快乐有序的氛围,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心理。调动学生的愉悦感,寓教于乐。
课堂教学生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改的初始阶段,我们曾经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不能真正体会和贯彻学校提出的“三转五让”要求,和学生达不到零距离,师生互动的交流少,不能耐心听同学的见解。往往打断不按老师设计方案回答的学生的思路,对差生也有恨铁不成钢的急躁心理,久而久之,学生被压抑了,不肯再发表意见。课改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新课程理念成了我们课改教学的巨大驱动力,在平时的教学与课外活动中,我放下“师道尊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和他们谈理想、谈生活、谈兴趣,探究知识,尊重他们,呵护他们,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导航者和合作者,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配合也相当默契。例如在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后,我设计了一道具有开放性的题让学生思考:“现有浓度为30%的盐水40千克,现在要将它配制成浓度为48%的盐水,你有什么办法?”课堂中学生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推理,做出各种不同解答,达到了预想的要求。在教学过程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不论兴趣指向何处,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等情感体验。所以兴趣对于人的活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地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学习,视学为乐事而不觉其苦,这种积极的心态,当然更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可以说,兴趣是成才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生的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
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发生和发展,一般要归功于“有趣——乐趣——志趣”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按照这样的规律,教师应当增加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但它们并无实质上的不同。还可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研究其他的构造和性质,将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在教学中引人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从而可以把众多的学生引入数学课堂。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对数学游戏的热衷,投身于数学研究,并取得杰出的成绩。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当今教育,注重个性的张扬,摒弃教育的强制性,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兴趣的培养。能更好地适应这一点。教学中要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事半功倍。而面对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新教学理念,也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
三、转变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存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数学教学过程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学习,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本身的发展过程;不单纯地教给学生结论,应该及时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大力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如:(1)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占有足够的思想空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进出创新的火花。(2)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肯定点滴的成功,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3)设置探究课题、社会调查及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交流的欲望。
总之,随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更加合理,教学理念将日趋完善。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体现在教材分析与处理上,体现在教材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体现在教学活动流程的整体布局上,体现在教师的认知等各方面,因此我们应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教学的科学性、完美性,使其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邓友祥: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过程的理性思考与教学建议,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8):7-9
[3]李吉宝:新“课改”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