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种出香甜久远的“苹果”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了一些书,日本作家石川拓治写的《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迹苹果》这本书令我回味良久。书中主人公木村是一位倒插门女婿,他不施肥、不打农药,傻瓜一样地种苹果,坚持了10年,终于成功地种出了“奇迹苹果”。这种苹果不会腐烂,香甜久远,能长久保存。木村的“傻瓜”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大家都希望吃到“汇聚了生产者灵魂”的苹果,甚至想自杀的人、黑道大哥都想从他种“奇迹苹果”的经历中得到“精神的营养”。
  现代农业种植离不开化肥和农药,苹果作为一种娇贵的水果,更是如此——从开花到采摘,要经历多次施肥和打农药。不施化肥产不出好苹果,不打农药产不出好苹果,这是常识。而且谁使用推广了某些化肥和农药,还会受到农业协会、科技协会的表扬和奖励。在人们看来,不用化肥和农药,想种出苹果简直是痴人说梦!
  那么,木村究竟是怎么种苹果的?他的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木村是把苹果树真正地当一个生命来看待。他尊重苹果树:“其实不是我努力,而是苹果树很努力。”他经常跟苹果树“交流”:“实在太了不起了,我知道你很努力!”他常说:“苹果是主角,我只是帮助它生长,毕竟人再怎么努力,还是要靠苹果树自己开出一朵苹果花。”而现实中,许多果农为了让果树早结果、多结果,施肥、打药、催熟,无所不用其极,结果结出的果子实际上失去了本来的味道,甚至对人体有害。而这种借助外力催长的做法活脱脱正是当下我国教育生态的写照。家长与教师“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成绩”,为他们“施肥”——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补习班、辅导班、加强班、提高班,不论是学校科任教师的“小灶”,还是外面补习机构的“大灶”,乃至请到家里一对一辅导,每天给孩子强行大量补充课业“营养”;为他们“除草”——不让玩手机、电脑,禁止看课外书,取消多种文体活动,禁止他们与小伙伴出游,等等;为他们“打药”——各种反复说教、旁敲侧击,为他们讲励志故事、灌心灵鸡汤、做心理辅导……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奔向考场拿高分,考上名牌大学。
  木村一直在果园里兢兢业业地用最原始的方法种苹果。在苹果树不开花的日子里,木村曾带着全家一起到苹果树上捉虫。虽然他们每天都捉了成百上千只蟲子,每天都很累,但果园里虫子却丝毫没减少。有一天,木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虫子永远也捉不完,何不培养一些益虫吃掉害虫?他没有规模化地喷洒农药,他知道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会改变苹果树的性状,破坏苹果的品质。联想到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是孩子一犯错就容易对孩子“释放”杀伤性的“批评”和“责骂”?习惯于反复强调学生的过失和错误,而不注重通过其他方式祛除学生的陋习?这样的教育方式还容易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我压根就是个没有用的人!”显然,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木村辛辛苦苦地种苹果,然而始终没有结出果子。在极度郁闷中,他也曾决定爬到山顶上去寻死。到了山顶,他却意外发现一棵茂盛的榛子树,树上结满了果实。山上也有害虫,为什么榛子树却能长这么好?木村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原来这里土壤的松软度、气味、成分和温度与苹果园里的大不相同。他豁然开朗——土壤是能否结出苹果的关键因素!于是,他经过研究,在苹果园中种植了大量的黄豆,改善了土壤中氮肥的含量,也让地下微生物丰富活跃起来。普通苹果树的根也就长到两三米,如果轻轻扒开浮土,到处都可以看到果树的根须。而木村改善了土壤之后,苹果树根长到地下20米。根深了,苹果树吸收的营养就更多更充分,长势就更好,更经得起风雨。而实际上,学生的成长也一样,育人之道在于育心,育心首先要给他们提供营养充足的“精神土壤”,他们的精神富足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木村的“傻瓜”行动是漫长的,甚至“根本不管收入的事”。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苹果树不开花;第四年,还是不开花,此时家里积蓄没了,他出去打工;第五年,满园子害虫,树快要死了,他女儿在作文中写“我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邻居都已经卖苹果致富了,买车出国了”;第六年,邻居们再也受不了他了,因为他们的园子都整齐有序,唯独他的果园杂草乱生,虫子乱飞,大家都说他精神失常了;第七年,他准备去上吊,突然从野生榛子树那儿得到关于“土壤”的灵感;第八年,他殚精竭虑,牙齿掉了几个;第九年,苹果树终于开了7朵花,收获了两颗苹果;第十年,满园的苹果花开了,结了满树的苹果,而且苹果香甜久远,不会腐烂。
  今天的世界充满着浅薄和功利,有多少人还会坚持10年,等果树花开?好的教育理念沿袭越久,越显价值,就如孔子当时的教育思想“不合时宜”,被驱赶“如丧家之犬”,言论很少有人接受。但后来,人们越来越感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文明的瑰宝……反观现代教育,是不是有依赖化肥催熟、依赖农药杀虫般的短见和愚昧?孩子就像苹果树,化肥和农药使他们无需努力就能得到资源和保护,但也使他们失去了自我生发、抗病和竞争的能力;表面上结那么多又红又大又香甜的苹果,但有多少能抵得住时间的考验?显然,这不是苹果树本身的原因,而是种果树的人的责任。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导 读:  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读者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读通”一类文章。蒋军晶老师这节群文阅读课,从小说环境、人物、结局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思考,教会了学生带着思考读故事,并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到了真正从学生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关注过程,关注个性体验。  一、 读懂环境描写  师:请你默读课文《桥》,这篇文章很多地方写到了洪水,找一找,画一画。  (生默读,
期刊
教育教学,不仅是常规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作,更是充满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地实现自我的跨越,才能获得成长,才能成就事业的美丽。  那年她刚刚走上教学岗位,一切都是新的:教学是新的;学科是新的——那时,本地的小学英语才开设;紧接下来的课程改革也是新的,研习的氛围方兴。似乎一切都在呼唤,在呼唤一种突破和跨越。带着一颗对教育赤诚的心和满腔的热情,她一路走来,风雨兼程20年,不断实现自我跨越,
期刊
摘 要: 在写作学习知识转型的教学背景下,正确恰当地设计并使用写作学习支架对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如何设计和使用学习支架,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编写故事要有曲折”这一课例可为写作学习支架的开发提供三种策略:依据文体和学情选择合宜的写作知识;搭设相应的学习支架促进写作知识的转化;提供充足、有效的学习支架聚焦写作过程的展开。  [关键词 ] 写作学习支架;设计与使用;课例研究  写作
期刊
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也出台了《新高考改革方案》,上海、浙江等地第一批“吃螃蟹”,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重要、最复杂的一次教育综合改革序幕。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也加入了新高考的“大家庭”。按照部署,到2021年,全国大部分省份将实行新高考。新高考在科目组合、录取模式、志愿填报、高考取向、师生地位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
期刊
1.知识教学平白、直接、快节奏,展示孩子真实的基础  现在的孩子可不简单啊!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之前,不少人已经知道了个大概,几乎找不到还是一张白纸的人。他们中有的是听别人说过,有的是自学了,当然更多的是在校外辅导机构学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教?是假装学生啥也不知道,从零教起,还是跳过这部分内容,从后面教起?  【片段一】大家知道了什么?  课前,俞老师在黑板上慢吞吞地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标出了圆心
期刊
“三角形的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多且琐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基础,如果处理不当,会把概念课上成一节巩固习题课。张竹华老师把“立德树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注重概念生成过程,尊重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且能充分体现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完整的人格培养。张竹华老
期刊
导 读:  刘德武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内涵丰富、匠心独具,充分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形象生动,多角度、多变化地演绎了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了对称的特点,充满了人文和生本。其中画花瓶、乌龟做体操、风吹花又落等环节的设计更是画龙点睛,以其丰富的视觉冲击,逐步聚焦到概念的本质,让人惊叹不已。  笔者近期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给二年级学生带来的“轴对称图形”,感动、钦佩刘老70岁
期刊
当习作教学着眼于学生熟悉的内容时,学生就有内容可写了;当习作教学聚焦于学生有感受的事情时,学生就能具体生动地表达了。当学生有了自主表达的基础,再适时出示范文时,学生就能取长补短,优化自己的表达了;如果范文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时,学生就能消除距离感,饶有兴致地学习了。最有魅力的习作并非辞藻华丽,修辞丰富,而是如话般自然的表达;最有效的习作教学并非开场学生就语出惊人,而是引导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
期刊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5311646483  电话 010—5976629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层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www.ywztxx.com/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一群:202468487;  二群:463959530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汉语作为母语,孩子
期刊
三月,花草馥郁,鸟鸣嘤嘤,校园里处处是春的气息。教室里的孩子们,仿佛也充满了春天的活力。我们正在讨论“阿长买《山海经》”这一情节。  小马“一马当先”:“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是因为普通话不标准,她说的是方言。”  话音一落,立刻遭到大家反对:“不对!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的正确读音!”  小曾站起来说:“文中说,作者觉得说也没什么用。所以‘我’应该是很敷衍地跟她说的。”  角落里的皓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