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频繁的极端天气,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大量涌入的游客,巨大的经济诱惑等因素使得我国的世界遗产饱经风霜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和逐年递减的世界资源,一边是一旦破坏就不可修复的世界遗产和迫切的地方社区发展需求,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步履蹒跚。
今年是“国际古迹遗址日”确立30周年,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出台40年周年,目前共有188个国家加入,153个国家的936个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年中,世界人口从不到50亿发展到70多亿,增长了40%。而且,世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都在不断缩减。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形势同样严峻。与其他国家一样,频繁的极端天气,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大量涌入的游客和经济诱惑等因素使得我国的世界遗产深受其害。
自然的拷问
5年前,地处重庆市大足县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断裂,掉落在地。
大足石刻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可这颗明珠却因为酸雨而备受摧残。当地气候湿润,重庆主城工业废气流动到此,常年的酸雨、酸雾侵蚀就成为大足石刻的家常便饭。酸雨淋到石刻身上往往会加速风化,长此以往,大足石刻释、道、儒“三教”造像珍品将成为一堆粉末。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查,千手观音面临石质病害、彩绘病害、金箔病害等32种病害,贴金起壳甚至脱落,金箔卷起,灰白色石身暴露在外,如此的佛像在大佛湾崖壁北崖的“地狱变相”中随处可见。
截至2009年末,重庆大足石刻5万多尊造像中,大多都受到了酸雨的侵蚀。
也是在同一时间,乐山大佛被发现脸上出现了黑色条纹,鼻子变黑。大佛佛身及景区内块状粉砂岩,绝大部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蚀剥落现象,其中尤以凌云栈道及大佛旁游道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乐山大佛被酸雨侵蚀已经不是一两天了。2006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合作,利用雷达技术对大佛进行雷达无损检测,发现大佛左小腿区域砂岩风化层平均厚度达2.7米~3.35米,大佛腹部和胸部区域表面风化层厚度变化在2.6米~3.6米之间,大佛左手背正下方,也出现了一条长达11米的裂缝。
多年来,工业酸雨一直困扰着乐山大佛。除乐山当地的工业区外,周围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的工业经济带,西边的自贡和重庆等工业发达城市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酸雨萦绕不去。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酸雨范围从川贵、两广地区扩展至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华北和东北的局部地区,受其侵蚀的世界遗产也越来越多。
据国家文物局调查考证,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除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处的空气质量属于风景名胜区应有的一级外,其余各项世界遗产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环境中。如自然遗产中的武陵源风景名胜所在地张家界的二氧化硫污染浓度为国家三级标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也均处于酸性污染物的包围中。
2011年6月,因为持续暴雨,莫高窟内的空气湿度因超过规定标准而被迫关闭。不仅如此,几乎每年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都会在我国发生,灾害所到之时,也是对当地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考试”。
留不住的原住民
当年,即使每个月能有10元钱的补助,很多土生土长的纳西人还是选择了放弃补助,而离开丽江搬往新城。
为了留住原住民和古城鲜活的文化灵魂,从2004年开始,云南省丽江市决定给予丽江古城内的原住民每人每月10元补助金,但此举仍然阻挡不住纳西人纷纷离去的脚步。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同时,也开启了丽江古城原住民的搬离潮。申遗成功后仅仅10年,古城内的原住民就从3万多人锐减至6000人左右,主要街道上林立的各种店铺和客栈,也多由外来人口经营。而四方街就是纳西人搬离古城的起点。
1996年的丽江地震使得四方街遭受重创,也使得四方街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丽江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拆除了影响四方街整体风貌和格局的建筑,在原址重建起传统民居,并对四方街上的农贸市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际,四方街一举成名。一个床位一年的租金从几百块飙升至了几万、甚至十几万。
2006年3月,《丽江古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了保护和利用丽江古城,促成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条例》规定古城内将严格限制拆建和修缮行为,禁止安装太阳能、遮光篷等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设施。
但,一边是发达的商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回报,一边是受限的生活和落后的日常设施,丽江古城的原住民“用脚投票”,大量搬迁到新城。
如今的丽江古城,水系被破坏,老建筑被同化,民俗遭拙劣复制,T恤衫上东巴文化的符号纰漏百出,一些神圣的节日仪式为迎合游客而反复上演,各式酒吧随处可见。
伴随着丽江古城变为“丽江酒吧”,2010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909万人次、112亿元,相较于1995年,各增长了10.75倍和34.4倍。
“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可这声音已经被一波又一波的搬离潮所淹没。
历经历史沧桑的洗礼,逝去的不仅是当地民风,还有古老的建筑。
2007年,平遥县针对古民居的排查结果显示,很多古城内的居民利用沿街民居开设店铺、客栈,甚至私自改变古民居的格局、风貌。而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风景区周围的古村落,或是因为村民翻盖房子而影响整体景观,如呈坎村;或是因为建设铁路而改变了原始村落结构,如雄村
超负荷的游人
今年“五一”期间,北京市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6个著名景区首次针对景区内人流量发布“拥挤指数”,故宫的“拥挤指数”“荣登”六景区之首。 据故宫院办统计,“五一”期间故宫游客超30万。其中首日接待量最大,达到11.4万人,第二天人数接近11万。假期最后一天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但也有近9万人涌入。
景区一旦加入世界遗产的行列,游客量往往也会跟着突飞猛进。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不久,丹霞山景区就迎来了国庆长假。长假首日仅半天,丹霞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就创下了9万人次的单日接待游客新高。作为“中国丹霞”的六个景点之一,崀山景区也受惠于申遗的巨大影响。成功申遗后第二年,崀山景区就接待游客62万多人次,完成门票收入3018万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102%。其中,部分景点出现了超负荷接待的现象。
大量的游客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景区的环境容量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仅仅6年就因无节制、超容量地开发而不得不用数亿元资金进行恢复。近年来出现的周口店遗址坍塌过半,武当山古建筑被改建成星级宾馆,泰山、黄山等以遗产为招牌招商引资等现象,都曾遭到各方批评。
其实,人为因素,尤其是游客量过多所带来的问题对世界遗产的影响远远不亚于自然灾害。而由于人口压力,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待量超标的问题。
截至去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共41处,名列全球第三。但是人均遗产地系数,也就是一国遗产地总数与人口数的比值,却是倒数第三,仅多于尼日利亚和印度。并且,由于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成凝聚型分布,与高收入高出游率的城市关系紧密,所以其面临的压力更是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在我国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有26项,占到了60%以上。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遗产本身所特有的魅力比自然遗产消逝得更快。因此,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算算世遗的账
在我国,争取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预备清单成为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单说今年,到目前为止,光是报送国家文物局初审的“申遗”项目就达70余个。
不久前,历经5年多,集八省市之力,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终于得到了认可,确定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
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通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近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已被确定为我国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
为了做好元上都的申遗工作,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2012年将致力于完善元上都遗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元上都遗址保护水平。目前,内蒙古元上都已被确定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并开通了官方网站。
不仅是准备申遗的项目,其实,每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都走过一段长长的艰辛路程。
很多成功申遗的项目都是由所在地的政府大力支持、耗费巨资来完成的,有些地方为了申遗,甚至过度预支了未来多年的地方财力。集合了赤水、泰宁、崀山、丹霞山、龙虎山、江郎山的“中国丹霞”,准备了近4年,耗资10多亿元;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跻身世遗家族,历程长达12年,耗资8亿元;河南省安阳殷墟申遗历时5年,耗资2.3亿
如此巨额的申遗费用,对于地方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旅游收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主要回报渠道。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达到1149.9亿元,占比接近5成。
而根据建设部的有关数据来看,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个别如张家界等景点已高达90%以上。门票收入成了这些景区最大和最直接的经济收入,由此看来,申遗成功后门票上涨、物价上涨也就变得见怪不怪了。
相较于高涨的门票,是少得都让人不好意思开口的保护和维修经费,个别景区甚至一直处于缺口状态。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如愿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耗资1.36亿。在申遗成功第一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游客量就出现了暴增。2010年,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投资建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展示区,进行市场营销,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506万元,同比增长146%。
但3年后,碉楼的保护工作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据开平市统计,列入重点和亟待保护的一、二级碉楼达到501座,保护经费约需2.8亿元,除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承担的5000万元,资金缺口仍有2.3亿元。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碉楼维修整治工作的进展缓慢,无法落实。
目前,巨额申遗费用、高价门票、高价消费与短缺的保护经费一直困扰着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何时能理性申遗、适度定价、高度保护已经成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难题。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和逐年递减的世界资源,一边是一旦破坏就不可修复的世界遗产和迫切的地方社区发展需求,各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步履蹒跚。
今年是“国际古迹遗址日”确立30周年,也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出台40年周年,目前共有188个国家加入,153个国家的936个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年中,世界人口从不到50亿发展到70多亿,增长了40%。而且,世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都在不断缩减。
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形势同样严峻。与其他国家一样,频繁的极端天气,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旧城改造,大量涌入的游客和经济诱惑等因素使得我国的世界遗产深受其害。
自然的拷问
5年前,地处重庆市大足县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一只手指断裂,掉落在地。
大足石刻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可这颗明珠却因为酸雨而备受摧残。当地气候湿润,重庆主城工业废气流动到此,常年的酸雨、酸雾侵蚀就成为大足石刻的家常便饭。酸雨淋到石刻身上往往会加速风化,长此以往,大足石刻释、道、儒“三教”造像珍品将成为一堆粉末。
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查,千手观音面临石质病害、彩绘病害、金箔病害等32种病害,贴金起壳甚至脱落,金箔卷起,灰白色石身暴露在外,如此的佛像在大佛湾崖壁北崖的“地狱变相”中随处可见。
截至2009年末,重庆大足石刻5万多尊造像中,大多都受到了酸雨的侵蚀。
也是在同一时间,乐山大佛被发现脸上出现了黑色条纹,鼻子变黑。大佛佛身及景区内块状粉砂岩,绝大部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蚀剥落现象,其中尤以凌云栈道及大佛旁游道的情况较为严重。
其实乐山大佛被酸雨侵蚀已经不是一两天了。2006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研究所合作,利用雷达技术对大佛进行雷达无损检测,发现大佛左小腿区域砂岩风化层平均厚度达2.7米~3.35米,大佛腹部和胸部区域表面风化层厚度变化在2.6米~3.6米之间,大佛左手背正下方,也出现了一条长达11米的裂缝。
多年来,工业酸雨一直困扰着乐山大佛。除乐山当地的工业区外,周围成都、德阳、绵阳等城市的工业经济带,西边的自贡和重庆等工业发达城市都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使酸雨萦绕不去。
不仅如此,随着我国酸雨范围从川贵、两广地区扩展至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华东沿海地区、华北和东北的局部地区,受其侵蚀的世界遗产也越来越多。
据国家文物局调查考证,在我国的世界遗产地中,除自然遗产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等处的空气质量属于风景名胜区应有的一级外,其余各项世界遗产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环境中。如自然遗产中的武陵源风景名胜所在地张家界的二氧化硫污染浓度为国家三级标准,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黄山、武夷山、峨眉山,也均处于酸性污染物的包围中。
2011年6月,因为持续暴雨,莫高窟内的空气湿度因超过规定标准而被迫关闭。不仅如此,几乎每年所有的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等,都会在我国发生,灾害所到之时,也是对当地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一次“考试”。
留不住的原住民
当年,即使每个月能有10元钱的补助,很多土生土长的纳西人还是选择了放弃补助,而离开丽江搬往新城。
为了留住原住民和古城鲜活的文化灵魂,从2004年开始,云南省丽江市决定给予丽江古城内的原住民每人每月10元补助金,但此举仍然阻挡不住纳西人纷纷离去的脚步。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同时,也开启了丽江古城原住民的搬离潮。申遗成功后仅仅10年,古城内的原住民就从3万多人锐减至6000人左右,主要街道上林立的各种店铺和客栈,也多由外来人口经营。而四方街就是纳西人搬离古城的起点。
1996年的丽江地震使得四方街遭受重创,也使得四方街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丽江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拆除了影响四方街整体风貌和格局的建筑,在原址重建起传统民居,并对四方街上的农贸市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在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际,四方街一举成名。一个床位一年的租金从几百块飙升至了几万、甚至十几万。
2006年3月,《丽江古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了保护和利用丽江古城,促成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条例》规定古城内将严格限制拆建和修缮行为,禁止安装太阳能、遮光篷等与古城建筑风格不协调的设施。
但,一边是发达的商业以及随之而来的巨额回报,一边是受限的生活和落后的日常设施,丽江古城的原住民“用脚投票”,大量搬迁到新城。
如今的丽江古城,水系被破坏,老建筑被同化,民俗遭拙劣复制,T恤衫上东巴文化的符号纰漏百出,一些神圣的节日仪式为迎合游客而反复上演,各式酒吧随处可见。
伴随着丽江古城变为“丽江酒吧”,2010年丽江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909万人次、112亿元,相较于1995年,各增长了10.75倍和34.4倍。
“当地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可这声音已经被一波又一波的搬离潮所淹没。
历经历史沧桑的洗礼,逝去的不仅是当地民风,还有古老的建筑。
2007年,平遥县针对古民居的排查结果显示,很多古城内的居民利用沿街民居开设店铺、客栈,甚至私自改变古民居的格局、风貌。而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黄山风景区周围的古村落,或是因为村民翻盖房子而影响整体景观,如呈坎村;或是因为建设铁路而改变了原始村落结构,如雄村
超负荷的游人
今年“五一”期间,北京市故宫、颐和园、八达岭等6个著名景区首次针对景区内人流量发布“拥挤指数”,故宫的“拥挤指数”“荣登”六景区之首。 据故宫院办统计,“五一”期间故宫游客超30万。其中首日接待量最大,达到11.4万人,第二天人数接近11万。假期最后一天游客数量有所下降,但也有近9万人涌入。
景区一旦加入世界遗产的行列,游客量往往也会跟着突飞猛进。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不久,丹霞山景区就迎来了国庆长假。长假首日仅半天,丹霞山景区接待游客量就创下了9万人次的单日接待游客新高。作为“中国丹霞”的六个景点之一,崀山景区也受惠于申遗的巨大影响。成功申遗后第二年,崀山景区就接待游客62万多人次,完成门票收入3018万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102%。其中,部分景点出现了超负荷接待的现象。
大量的游客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景区的环境容量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仅仅6年就因无节制、超容量地开发而不得不用数亿元资金进行恢复。近年来出现的周口店遗址坍塌过半,武当山古建筑被改建成星级宾馆,泰山、黄山等以遗产为招牌招商引资等现象,都曾遭到各方批评。
其实,人为因素,尤其是游客量过多所带来的问题对世界遗产的影响远远不亚于自然灾害。而由于人口压力,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接待量超标的问题。
截至去年,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共41处,名列全球第三。但是人均遗产地系数,也就是一国遗产地总数与人口数的比值,却是倒数第三,仅多于尼日利亚和印度。并且,由于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成凝聚型分布,与高收入高出游率的城市关系紧密,所以其面临的压力更是远远大于其他国家。
尤其是在我国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有26项,占到了60%以上。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遗产本身所特有的魅力比自然遗产消逝得更快。因此,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对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算算世遗的账
在我国,争取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预备清单成为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单说今年,到目前为止,光是报送国家文物局初审的“申遗”项目就达70余个。
不久前,历经5年多,集八省市之力,京杭大运河的保护与申遗工作终于得到了认可,确定列入国家预备名单,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
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通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近获得了国务院批准,已被确定为我国2013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推荐项目。
为了做好元上都的申遗工作,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文物事业管理局2012年将致力于完善元上都遗址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元上都遗址保护水平。目前,内蒙古元上都已被确定为中国201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并开通了官方网站。
不仅是准备申遗的项目,其实,每一个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都走过一段长长的艰辛路程。
很多成功申遗的项目都是由所在地的政府大力支持、耗费巨资来完成的,有些地方为了申遗,甚至过度预支了未来多年的地方财力。集合了赤水、泰宁、崀山、丹霞山、龙虎山、江郎山的“中国丹霞”,准备了近4年,耗资10多亿元;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跻身世遗家族,历程长达12年,耗资8亿元;河南省安阳殷墟申遗历时5年,耗资2.3亿
如此巨额的申遗费用,对于地方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而旅游收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主要回报渠道。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5.54亿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其中门票收入达到1149.9亿元,占比接近5成。
而根据建设部的有关数据来看,中国部分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门票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一半以上,个别如张家界等景点已高达90%以上。门票收入成了这些景区最大和最直接的经济收入,由此看来,申遗成功后门票上涨、物价上涨也就变得见怪不怪了。
相较于高涨的门票,是少得都让人不好意思开口的保护和维修经费,个别景区甚至一直处于缺口状态。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如愿成为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耗资1.36亿。在申遗成功第一年,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游客量就出现了暴增。2010年,开平碉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作,投资建成了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展示区,进行市场营销,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506万元,同比增长146%。
但3年后,碉楼的保护工作竟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据开平市统计,列入重点和亟待保护的一、二级碉楼达到501座,保护经费约需2.8亿元,除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平碉楼与村落专项基金承担的5000万元,资金缺口仍有2.3亿元。由于资金不足,很多碉楼维修整治工作的进展缓慢,无法落实。
目前,巨额申遗费用、高价门票、高价消费与短缺的保护经费一直困扰着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何时能理性申遗、适度定价、高度保护已经成为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