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论述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服务模式设计包括基于“两平台”的信息化顶层设计、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办学特色、打造互联网应用亮点等,提出强化信息化顶层设计、积极引入企业资源进行共建、组建服务团队做好支撑和维护工作等对策,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力高职教育服务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电力高职教育 服务模式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34-03
互联网目前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从简单的信息展示、搜索升级到短视频和富媒体应用互动的呈现,功能日益强大。在职业教育领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正积极把互联网引入教育中,不断颁布各类信息化教育政策文件,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各职业院校更多的指引。其中,作为与电力类密切相关的职业类院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受到“互联网+电力”带来的冲击,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电力与通信融合场景的出现,已经使电力行业发展出了新模式和新服务。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供给方,职业院校必然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2015年“两会”被提出,在2017年出现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到了2019年“两会”“互联网+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已经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互联网是数字化信息流传递的平台,其传播速度是即时的,而基于互联网的各项网络业务系统都是要遵循一定的信息流程才能使用,此类系统类似流水线作业可使业务活动高效运转。要想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必须契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即把传统的线下办事流程数字化,为此就要改造原来的办事流,从而迫使原有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甚至促进组织架构的调整。由于网络的去中心化,传统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体系还需专门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小组或推进办公室,统筹管理跨越各层级各部门掌握的互联网资源。
(二)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网络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出现了在线远程培训、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内涵有重合,但无不是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再造的新事物。传统面授式教学存在固定的环境和固定的时间,有了互联网的介入,学生可以提前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交流和答题,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个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多样性。
(三)拓展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正向互联网强国迈进,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和相关专业办学都需要各类企业的合作,从师生校园用网、移动基站建设到相关专业的认证和培训,校企双方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选项,如合作化远程教学、职业认证,创新创业等,诸如此类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通过开展这些合作项目可以加深校企合作的融合度。
二、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服务模式设计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广西首批特色高校,学院自201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单位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以“电力特色鲜明、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方向,在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混合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化仿真建设等方面不断践行着“互联网+教育”的目标。目前已建成“万兆骨干化、有线/无线全覆盖、IPv4/v6相融合”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打通数据流转的教学和管理两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一)基于“两平台”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学院以“一站式数字校园平台”和“混合式教学在线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從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两条主线,分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网络环境建设问题,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对学院教与学的流程进行梳理,重构和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使之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在学院层面政策的制定上,已出台多个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文件,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标准编码规范》《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混合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
(二)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办学特色。对于电力类专业相关的实训仿真,由于真实实验的危险性和设备仪器数量的不足,学院通过把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开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交互方式,学生能更安全、更高效主动地掌握各类技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组类型不同的真实电厂环境,运用互联网与虚拟仿真,学生在校内机房通过网络传输,即能同步真实电厂的实时数据,给学生以现场感受。对于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学院引入中关村知名企业资源,通过异地授课方式获取优质的师资资源,实现了校企的合作共赢。此外,依托学院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和变电),通过“2+1”模式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各类运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已面向国内外开展了多次仿真培训,包括东南亚各国的企业职工,如越南、泰国、老挝的企业职工。
(三)打造互联网应用亮点。职业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一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或是基于某套方案就能解决的。而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划逐步实施,在此过程中,为使建设获得可持续性,必须打造应用亮点,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让师生有感,才能持续推进信息化。近几年,学院基于互联网打造了较好的多个信息化亮点,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互联网+迎新”的智慧迎新工作,改变了传统迎新慢、繁、乱的弊端,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二是大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发挥了在线教学的优势,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本地化的结合,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师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三是构建了泛在式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资源等各类专业互联网检索平台,将校内购买及教师自主开发的如关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方便教师在任何时间获取教学资源。
【关键词】“互联网+” 电力高职教育 服务模式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34-03
互联网目前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互联网已经从简单的信息展示、搜索升级到短视频和富媒体应用互动的呈现,功能日益强大。在职业教育领域,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正积极把互联网引入教育中,不断颁布各类信息化教育政策文件,从国家宏观政策和顶层设计方面给予各职业院校更多的指引。其中,作为与电力类密切相关的职业类院校,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不断受到“互联网+电力”带来的冲击,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电力与通信融合场景的出现,已经使电力行业发展出了新模式和新服务。作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的供给方,职业院校必然要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互联网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的变革。
一、互联网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自2015年“两会”被提出,在2017年出现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到了2019年“两会”“互联网+教育”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已经给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带来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促进了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互联网是数字化信息流传递的平台,其传播速度是即时的,而基于互联网的各项网络业务系统都是要遵循一定的信息流程才能使用,此类系统类似流水线作业可使业务活动高效运转。要想实现管理效果的提升,必须契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即把传统的线下办事流程数字化,为此就要改造原来的办事流,从而迫使原有的管理流程不断优化,甚至促进组织架构的调整。由于网络的去中心化,传统职业院校的管理机构体系还需专门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小组或推进办公室,统筹管理跨越各层级各部门掌握的互联网资源。
(二)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使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网络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出现了在线远程培训、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虽然这些模式内涵有重合,但无不是结合了互联网的优势对传统教学进行融合再造的新事物。传统面授式教学存在固定的环境和固定的时间,有了互联网的介入,学生可以提前课前线上预习、课后线上交流和答题,使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个体,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线上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从而增加了教与学的多样性。
(三)拓展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中国是互联网大国,正向互联网强国迈进,有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和相关专业办学都需要各类企业的合作,从师生校园用网、移动基站建设到相关专业的认证和培训,校企双方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网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选项,如合作化远程教学、职业认证,创新创业等,诸如此类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换,通过开展这些合作项目可以加深校企合作的融合度。
二、互联网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服务模式设计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广西首批特色高校,学院自201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单位以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以“电力特色鲜明、全国同类院校一流”为方向,在信息化教育管理平台、混合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化仿真建设等方面不断践行着“互联网+教育”的目标。目前已建成“万兆骨干化、有线/无线全覆盖、IPv4/v6相融合”的校园网基础设施和打通数据流转的教学和管理两平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
(一)基于“两平台”的信息化顶层设计。按照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学院以“一站式数字校园平台”和“混合式教学在线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抓手,從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两条主线,分别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网络环境建设问题,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对学院教与学的流程进行梳理,重构和优化各项业务流程使之适应互联网的特点。在学院层面政策的制定上,已出台多个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文件,如《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规划》《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数字校园实施方案》《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标准编码规范》《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混合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17—2020年)》等。
(二)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办学特色。对于电力类专业相关的实训仿真,由于真实实验的危险性和设备仪器数量的不足,学院通过把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引入教学,开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与交互方式,学生能更安全、更高效主动地掌握各类技能。对实际生产过程中机组类型不同的真实电厂环境,运用互联网与虚拟仿真,学生在校内机房通过网络传输,即能同步真实电厂的实时数据,给学生以现场感受。对于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学院引入中关村知名企业资源,通过异地授课方式获取优质的师资资源,实现了校企的合作共赢。此外,依托学院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基地(火电和变电),通过“2+1”模式培养了社会急需的各类运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已面向国内外开展了多次仿真培训,包括东南亚各国的企业职工,如越南、泰国、老挝的企业职工。
(三)打造互联网应用亮点。职业教育服务模式的构建一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或是基于某套方案就能解决的。而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划逐步实施,在此过程中,为使建设获得可持续性,必须打造应用亮点,从解决突出问题着手,让师生有感,才能持续推进信息化。近几年,学院基于互联网打造了较好的多个信息化亮点,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互联网+迎新”的智慧迎新工作,改变了传统迎新慢、繁、乱的弊端,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二是大力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通过改革一方面发挥了在线教学的优势,使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本地化的结合,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师资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三是构建了泛在式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库,建立了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资源等各类专业互联网检索平台,将校内购买及教师自主开发的如关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方便教师在任何时间获取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