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百上千的人自发地来为他送葬,这种常在电影电视中见到的画面,而今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9月8日,海林市殡仪馆出现了建馆以来从未有的情景:所有花圈被租用一空,告别厅里鲜花层叠,从早晨6点多开始,前来吊唁的人就络绎不绝,7点30分,告别厅里已被挤得水泄不通,告别厅外更是摩肩接踵,头一天晚上,就有上百名高三的学生自发地在这里轮流守灵,他们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再多看一眼他们心中的好校长,再和他们敬爱的好校长多呆一会儿啊!
当日下午3时30分,在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的校园内,全校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那一刻,群山颔首,回响他的名字;江河挥泪,铭记他的业绩。
他就是,年仅49岁的全国模范教师、全省专家型校长、海林林业一中校长崔国胜。
弥留之际,他说:“我渴了,啃完这块西瓜,我要去开会。”
9月6日晚,一辆载着崔国胜的救护车从天津驶向牡丹江,途中,崔国胜高烧不退,命若游丝,昏迷中他吐出的是“今年录取分数线定多少?……640……我渴了……啃完这块西瓜……我要去开会……”。
这句话,定格在2005年9月6日22时28分。
2004年10月,陪妹妹去北京看病的崔国胜,顺便也给自己做了一下检查,妹妹安然无恙,没想到自己却拿到一张诊断书:“恶性肝肿瘤,2公分。”当时医生建议他马上手术,可是学校那一大摊子事,他怎么能放得下,他对妹妹说:“这病暂时要不了我的命,可学校要是因为我得病受影响,那我会真的倒下呀!”他不顾妹妹的央求,放弃了手术,并再三叮嘱妹妹不要对任何人透露他的病情,包括自己的家人,免得他们担心。
看着一向执拗的大哥,妹妹崔艳峰含泪点了点头。
返回学校的崔国胜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在学校转上两圈,从教学楼到食堂再到学生宿舍,在学生和老师眼中,他一如平日那样平和威严。可在他自己心中,他急呀:他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也许不多了,要加快速度尽自己所能多做事。
这几年接连有8人考入清华、北大的海林林业一中,已成为热点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崔国胜早就想对学校进行改扩建,现在更抓紧进行。于是,他聘请省里的专家来学校论证设计,从校门到校园,从教学楼到科技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跃然纸上,采访中记者见到五幅效果图已立在他的办公室里。
每一天,他都在与死神抗争,打扫办公室的清扫员,发现崔校长的纸篓里多了许多空药瓶,可是瓶上都没有标签,师生们发现他时常摁着腰,问他怎么了,他说,是腰间盘突出。自知病情不断加重的崔国胜,去年12月底谎称到外地开会,在妻子的陪同下,悄悄地来到北大肿瘤医院,做了射频介入治疗,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就急匆匆地返回了学校。
7月中旬,中考、高考都结束了,此时的崔国胜感到自己可以喘口气了,但他的病情已严重恶化,胸部长出一个大包,腰胯部骨头疼痛难忍,他和妻子商定要去医院再看看,7月16日晚上,也就是他临行的前一天,还坐在家里拟定学校的中考招生简章,谁知这一走,他竟再没有走进他心爱的学校。
崔国胜的妹妹告诉记者,在天津肿瘤医院住院期间,他每天都要接听学校和家长打来的大量电话。每次接听电话,为了让自己声音大些,好让对方感到他病情没那么严重,他都让照顾他的家人把他扶起来说,末了他还要开上几句玩笑。可是,一放下电话,他大汗淋漓,连眼睛都睁不开,一句话都不想说。
这期间,崔国胜对妻子说:“我要死,就死在天津吧,这时候我不能回去,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人心稳定。”
然而,9月3日,他得知学校的招生已经结束,现已开学,一切步入正轨时,他对家人说:“我要回去,”没想到,这却成了他未了的心愿。
38年教龄的老教师说:“外聘的老师开三四千,本校老师开千八百,我们没意见。”
在海林林业一中采访,许多老师一提起校长,都话未出口,已泪流满面。
数学老师贾伟杰告诉记者,7月16日下班时,她看见平日里总是在食堂吃饭的校长走出了校门,一边和她打招呼,一边还说他胃不舒服,今晚要去他妹妹家吃饭,没想到这就是她和校长的永别。
英语老师孙洪芝的家就住在学校对面的楼上,她告诉记者,从崔国胜的1991年当校长,这十几年,他办公室的灯晚上11点前没熄过,总能看到校长伏案的身影。
有着38年教龄的老教师刘敬华说:“外聘的老师开三四千,我们本校的开千八百,我们没意见,因为校长跟我们拿的是一样的工资。”
说到外聘的老师,就不得不提起崔国胜上任之初的情形。连一天中层干部都没当过的崔国胜,从一名普通老师一跃成为一校之长,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样的升迁太荣幸了。然而,熟悉当时情况的人都十分清楚,学校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烂摊子: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高中生不足100人,其中高三学生只剩24人,学校连续多年没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因为考生人数少,学校高考考点被撤销,考生要到柴河林业局去参加高考。本校的骨干老师也纷纷“跳槽”,林区的孩子为了上个好高中,读到初二就转学了。
崔国胜痛心地对老师说:“林区的学校,留不住自己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呀!”
要留住学生,就要有好老师,他决定在学校实施“名师战略”,高薪在全国招聘。可钱从哪儿来?他把学校几年来勤工俭学积攒下的两万元钱全部拿了出来,可这哪够?他一狠心又卖掉了校办工厂,为此他还背上了一个行政处分。他说:给我什么处分都行,只要别撤了我的校长。
兜里有了钱,底气也足了,他开始四处寻找名师。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是兰西一中的特级教师安茂森。他通过“114”查到安老师的电话,但几次打过去都被婉言谢绝了。作为兰西一中的化学特级教师,安茂森的生活条件也不错,对崔国胜许以的优厚待遇并不在意,可崔国胜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访中安茂森告诉记者每天崔国胜把安老师的时间算得很准,他一下班回到家里,就会接到崔国胜打来的电话,他不再提招聘的事,只是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渗透给他,两人越唠越投机,在电话里一唠就是一两个小时,渐渐地安老师有了想见崔校长的想法。1997年5月,崔国胜风尘仆仆地跑到了兰西,“秘密”约见了安茂森,两位特级教师坐到一起,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安茂森终被崔国胜锲而不舍要干事的精神所打动。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聘来了数学老师赵传义、物理老师袁培耀、英语老师赵振平、语文老师鲍加尔,加上教政治的他和教化学的安茂森,当年9月6个人组成高一学年的“黄金组合”,并立下“军令状”:3年后要让60名学生考进大学。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林业一中也不过一年有30个学生考上大学。
要把这些基础差的孩子送进大学谈何容易。当时身为省特级教师的崔国胜,除了做好管理工作外,每周还要上24节政治课。在8日下午的校园追悼会上,记者就曾见到他当年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她对记者说:“崔校长讲课语调很平和,像谈话式,他时常旁征博引,每堂课都要充实很多新内容,同学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崔校长在政治课教学中探索的“线索填空结构与程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省被观摩教学,他所教政治学科连年在全省森工系统会考中名列前茅。
3年后,“黄金组合”收获的是惊喜:130余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还有两人考入清华、北大。
校园沸腾了,林区震动了,流失的学生回来了,其他地方的学生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了,一度被人冷落的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之后的几年中,他陆续从山东、新疆、甘肃、四川及省内等各地聘请了60多位优秀教师。其中特级2 人,硕士研究生3人。学校从2000年起,连续6年夺取省森工系统高考第一名。
一位老师教师说:林业一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聚拢人气。
一位学生家长说:“人死后如果有很多人想你,就延长了你的生命。”
9月8日下午,就在记者采访时,海林镇模范村村民王树刚放下手中的装修活,急匆匆走到记者面前说:“今天一大早,我听说崔校长走了,我一下愣了半天……崔校长是个好人,他走得太早了,可惜了!”说着,这位52岁的庄稼汉眼圈湿润了。
王树刚告诉记者,他与崔国胜接触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时,因为自己的儿子要到林业一中来读书,他见到了崔校长,没想到一见面,却勾起了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十几前他和崔国胜曾做过邻居,但因隔着几户人家,并不来往,只知道崔国胜是一名普通老师。一次,大家共用的自来水管道坏了,需要每家出维修费。王树刚负责到各家去收钱,当收到崔国胜家时,他们家正要搬家,王树刚暗想,这家的钱恐怕要泡汤了。没想到,崔国胜得知他的来意后,乐呵呵地说:“这钱我交,要不搬走了我也心不安。”
十几年后再见到崔国胜时,王树刚对他多了一份好感和敬意,两人很快成了朋友。王树刚说:“我常常是一手的泥巴、一脚的土,崔国胜也是一手的泥巴,一脚的土,崔国胜每次都要拉着我到他的办公室坐上一会儿,让我给他的学校提点意见。”
“几天前,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人死后,如果有很多人想你,就延长了你的生命。’当时,我对这句话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但现在,把这句话用在崔校长身上在再恰当不过了。”
在追悼会上,记者还见到了一位胸戴白花,热泪盈眶的母亲,她是林业一中毕业生赵岳群的母亲迟艳敏,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这里,学校考虑到她家生活困难为其免去了一大半择校费。心存感激的赵岳群经过三年寒窗苦读,今年考取了吉林大学。
迟艳敏说,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崔校长。娘俩往学校跑了五六次始终未见到崔校长,哪成想,等来的却是……她最难忘的是给学校提过两项建议都被崔校长采纳了,她不但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往这里送,还让亲属把孩子也往这里送。
记者在操场上见到今年已上高二的学生高洪军,他哽咽着说:“是崔校长使我能把书读下去……”原来,去年中考后,高洪军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患病需要做手术,他哪里还能读书。崔校长得知后,从大海林把他接到了学校,不但免去了他的全部学费,还每月发给他150元的生活补助费。一年多来,高洪军不但长高了、长胖了,学习也不断进步。
采访中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听老师们提起樊晓磊的名字。2000年樊晓磊在中考中尽管成绩优异,但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崔校长听说后,来到他的家中,做通了他母亲不想让他上学的工作,把他领回了学校,同样为他免掉了全部的学杂费,每月还发给他200元的助学金。每当新学期开学,崔国胜都要自己掏钱给樊晓磊买来新书包和文具,鼓励他好好学习。樊晓磊也很争气,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一直到现在,每当寒暑假,樊晓磊和母亲都要来学校看看崔校长。
妻子说:“学校是他的命根儿呀,我理解他。”
9月9日,记者在崔国胜的家中见到他的妻子宋吉香时,她要比记者想像的坚强得多。从她追忆崔国胜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的是这位妻子的豁达和刚毅,她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女性那种善良和淳朴,又有知识女性那种内涵和理性。丈夫出殡的那天晚上,她领着16岁的女儿一边散步一边对女儿说:“你爸爸不愿看咱俩流眼泪,他希望妈妈一个人从此担起养育你的责任,你好好学习,有一天,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爸爸墓前去汇报,那将是他最欣慰的。”
她说:“我现在不愿去想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怕自己陷进去不能自拔。”她告诉记者,崔国胜就住在办公室,常常是一周都回不了一次在牡丹江的家,有时她也会抱怨,但她还是很理解自己的丈夫。
“他是个好丈夫,他在家时会自己动手把凌乱的棚子给我打上架子,会帮我做家务;他又不是个好丈夫,因为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事业。他是个好爸爸,他会跟女儿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唱卡拉OK,听到他和女儿开心的笑声,我感到很幸福;他又不是个好爸爸,他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因为他把太多的时间给了他的学生们。”
“在他患病的日子里,我说,学校没有你照样能开,家里没有你,那不是天塌了嘛。他却说:‘不行,工作扔了怎么行。’学校是他的命根儿呀,我理解他。”
“今年4月底,他还参加了省森工系统组织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绿海先锋报告团’,到林区作报告,每场报告后他都要给我打个电话说说自己讲得好不好。”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一有空儿就拿出笛子和二胡给我和女儿吹上一曲、拉上一段,还问我精彩不,我还常常不捧他的场,现在想来真后悔……”
9月7日,刚刚得知儿子去世的崔国胜的老父亲只说了一句:“我那个傻儿子呀!”76岁的老人就已经泣不成声。
他的妹妹崔艳峰说:“别人都说我大哥崔国胜傻,他的学校盖楼修房子,都不肯顺便把我父亲的房子修一修。大哥可以给素不相识的学生减免学费,可我三哥家也很困难,我侄女上他们学校,6000元择校费一分都没少交。学校分给大哥的房子,他两次都让了出去。他甚至不让我们去学校找他,说影响不好,其实,他就怕我们沾他学校的光。尽管这样,大哥还是我们兄妹心目中最好的大哥,我有病,他就默默地买来药送到我跟前,并一再嘱咐我按时吃。我二哥病重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彻夜地守在床边,别人谁要换他,他都不肯,因为他不放心……”
“你说他不傻吗?哪有出差背着方便面的?我大哥就是。他都吃伤了,我们在这边泡方便面,他闻着味儿都直吐……”从大哥患病就一直替大哥隐瞒病情并守在病榻前的妹妹崔艳峰,对大哥没有抱怨,在深深的手足之情中早已理解了大哥。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事业的追求是无限的;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多少回忆。崔国胜像一朵白云,轻轻地飘去了,苍山留恋,林海回声,永远激荡着他响亮的名字。
来源:《牡丹江日报》
当日下午3时30分,在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的校园内,全校师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那一刻,群山颔首,回响他的名字;江河挥泪,铭记他的业绩。
他就是,年仅49岁的全国模范教师、全省专家型校长、海林林业一中校长崔国胜。
弥留之际,他说:“我渴了,啃完这块西瓜,我要去开会。”
9月6日晚,一辆载着崔国胜的救护车从天津驶向牡丹江,途中,崔国胜高烧不退,命若游丝,昏迷中他吐出的是“今年录取分数线定多少?……640……我渴了……啃完这块西瓜……我要去开会……”。
这句话,定格在2005年9月6日22时28分。
2004年10月,陪妹妹去北京看病的崔国胜,顺便也给自己做了一下检查,妹妹安然无恙,没想到自己却拿到一张诊断书:“恶性肝肿瘤,2公分。”当时医生建议他马上手术,可是学校那一大摊子事,他怎么能放得下,他对妹妹说:“这病暂时要不了我的命,可学校要是因为我得病受影响,那我会真的倒下呀!”他不顾妹妹的央求,放弃了手术,并再三叮嘱妹妹不要对任何人透露他的病情,包括自己的家人,免得他们担心。
看着一向执拗的大哥,妹妹崔艳峰含泪点了点头。
返回学校的崔国胜还是像往常一样,每天都要在学校转上两圈,从教学楼到食堂再到学生宿舍,在学生和老师眼中,他一如平日那样平和威严。可在他自己心中,他急呀:他深知留给自己的时间也许不多了,要加快速度尽自己所能多做事。
这几年接连有8人考入清华、北大的海林林业一中,已成为热点学校,现有的办学规模已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崔国胜早就想对学校进行改扩建,现在更抓紧进行。于是,他聘请省里的专家来学校论证设计,从校门到校园,从教学楼到科技馆,一座现代化的学校跃然纸上,采访中记者见到五幅效果图已立在他的办公室里。
每一天,他都在与死神抗争,打扫办公室的清扫员,发现崔校长的纸篓里多了许多空药瓶,可是瓶上都没有标签,师生们发现他时常摁着腰,问他怎么了,他说,是腰间盘突出。自知病情不断加重的崔国胜,去年12月底谎称到外地开会,在妻子的陪同下,悄悄地来到北大肿瘤医院,做了射频介入治疗,他只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就急匆匆地返回了学校。
7月中旬,中考、高考都结束了,此时的崔国胜感到自己可以喘口气了,但他的病情已严重恶化,胸部长出一个大包,腰胯部骨头疼痛难忍,他和妻子商定要去医院再看看,7月16日晚上,也就是他临行的前一天,还坐在家里拟定学校的中考招生简章,谁知这一走,他竟再没有走进他心爱的学校。
崔国胜的妹妹告诉记者,在天津肿瘤医院住院期间,他每天都要接听学校和家长打来的大量电话。每次接听电话,为了让自己声音大些,好让对方感到他病情没那么严重,他都让照顾他的家人把他扶起来说,末了他还要开上几句玩笑。可是,一放下电话,他大汗淋漓,连眼睛都睁不开,一句话都不想说。
这期间,崔国胜对妻子说:“我要死,就死在天津吧,这时候我不能回去,否则会影响师生的人心稳定。”
然而,9月3日,他得知学校的招生已经结束,现已开学,一切步入正轨时,他对家人说:“我要回去,”没想到,这却成了他未了的心愿。
38年教龄的老教师说:“外聘的老师开三四千,本校老师开千八百,我们没意见。”
在海林林业一中采访,许多老师一提起校长,都话未出口,已泪流满面。
数学老师贾伟杰告诉记者,7月16日下班时,她看见平日里总是在食堂吃饭的校长走出了校门,一边和她打招呼,一边还说他胃不舒服,今晚要去他妹妹家吃饭,没想到这就是她和校长的永别。
英语老师孙洪芝的家就住在学校对面的楼上,她告诉记者,从崔国胜的1991年当校长,这十几年,他办公室的灯晚上11点前没熄过,总能看到校长伏案的身影。
有着38年教龄的老教师刘敬华说:“外聘的老师开三四千,我们本校的开千八百,我们没意见,因为校长跟我们拿的是一样的工资。”
说到外聘的老师,就不得不提起崔国胜上任之初的情形。连一天中层干部都没当过的崔国胜,从一名普通老师一跃成为一校之长,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看来,这样的升迁太荣幸了。然而,熟悉当时情况的人都十分清楚,学校是一个令人生畏的烂摊子:全校只有300多名学生,高中生不足100人,其中高三学生只剩24人,学校连续多年没有一名学生考上大学。因为考生人数少,学校高考考点被撤销,考生要到柴河林业局去参加高考。本校的骨干老师也纷纷“跳槽”,林区的孩子为了上个好高中,读到初二就转学了。
崔国胜痛心地对老师说:“林区的学校,留不住自己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呀!”
要留住学生,就要有好老师,他决定在学校实施“名师战略”,高薪在全国招聘。可钱从哪儿来?他把学校几年来勤工俭学积攒下的两万元钱全部拿了出来,可这哪够?他一狠心又卖掉了校办工厂,为此他还背上了一个行政处分。他说:给我什么处分都行,只要别撤了我的校长。
兜里有了钱,底气也足了,他开始四处寻找名师。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是兰西一中的特级教师安茂森。他通过“114”查到安老师的电话,但几次打过去都被婉言谢绝了。作为兰西一中的化学特级教师,安茂森的生活条件也不错,对崔国胜许以的优厚待遇并不在意,可崔国胜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采访中安茂森告诉记者每天崔国胜把安老师的时间算得很准,他一下班回到家里,就会接到崔国胜打来的电话,他不再提招聘的事,只是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渗透给他,两人越唠越投机,在电话里一唠就是一两个小时,渐渐地安老师有了想见崔校长的想法。1997年5月,崔国胜风尘仆仆地跑到了兰西,“秘密”约见了安茂森,两位特级教师坐到一起,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安茂森终被崔国胜锲而不舍要干事的精神所打动。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聘来了数学老师赵传义、物理老师袁培耀、英语老师赵振平、语文老师鲍加尔,加上教政治的他和教化学的安茂森,当年9月6个人组成高一学年的“黄金组合”,并立下“军令状”:3年后要让60名学生考进大学。历史上最好的时候,林业一中也不过一年有30个学生考上大学。
要把这些基础差的孩子送进大学谈何容易。当时身为省特级教师的崔国胜,除了做好管理工作外,每周还要上24节政治课。在8日下午的校园追悼会上,记者就曾见到他当年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她对记者说:“崔校长讲课语调很平和,像谈话式,他时常旁征博引,每堂课都要充实很多新内容,同学们都很喜欢上他的课。”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崔校长在政治课教学中探索的“线索填空结构与程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全省被观摩教学,他所教政治学科连年在全省森工系统会考中名列前茅。
3年后,“黄金组合”收获的是惊喜:130余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还有两人考入清华、北大。
校园沸腾了,林区震动了,流失的学生回来了,其他地方的学生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了,一度被人冷落的海林林业局第一中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之后的几年中,他陆续从山东、新疆、甘肃、四川及省内等各地聘请了60多位优秀教师。其中特级2 人,硕士研究生3人。学校从2000年起,连续6年夺取省森工系统高考第一名。
一位老师教师说:林业一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聚拢人气。
一位学生家长说:“人死后如果有很多人想你,就延长了你的生命。”
9月8日下午,就在记者采访时,海林镇模范村村民王树刚放下手中的装修活,急匆匆走到记者面前说:“今天一大早,我听说崔校长走了,我一下愣了半天……崔校长是个好人,他走得太早了,可惜了!”说着,这位52岁的庄稼汉眼圈湿润了。
王树刚告诉记者,他与崔国胜接触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时,因为自己的儿子要到林业一中来读书,他见到了崔校长,没想到一见面,却勾起了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十几前他和崔国胜曾做过邻居,但因隔着几户人家,并不来往,只知道崔国胜是一名普通老师。一次,大家共用的自来水管道坏了,需要每家出维修费。王树刚负责到各家去收钱,当收到崔国胜家时,他们家正要搬家,王树刚暗想,这家的钱恐怕要泡汤了。没想到,崔国胜得知他的来意后,乐呵呵地说:“这钱我交,要不搬走了我也心不安。”
十几年后再见到崔国胜时,王树刚对他多了一份好感和敬意,两人很快成了朋友。王树刚说:“我常常是一手的泥巴、一脚的土,崔国胜也是一手的泥巴,一脚的土,崔国胜每次都要拉着我到他的办公室坐上一会儿,让我给他的学校提点意见。”
“几天前,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人死后,如果有很多人想你,就延长了你的生命。’当时,我对这句话还没有太深的理解,但现在,把这句话用在崔校长身上在再恰当不过了。”
在追悼会上,记者还见到了一位胸戴白花,热泪盈眶的母亲,她是林业一中毕业生赵岳群的母亲迟艳敏,她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这里,学校考虑到她家生活困难为其免去了一大半择校费。心存感激的赵岳群经过三年寒窗苦读,今年考取了吉林大学。
迟艳敏说,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这个喜讯告诉崔校长。娘俩往学校跑了五六次始终未见到崔校长,哪成想,等来的却是……她最难忘的是给学校提过两项建议都被崔校长采纳了,她不但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往这里送,还让亲属把孩子也往这里送。
记者在操场上见到今年已上高二的学生高洪军,他哽咽着说:“是崔校长使我能把书读下去……”原来,去年中考后,高洪军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母亲患病需要做手术,他哪里还能读书。崔校长得知后,从大海林把他接到了学校,不但免去了他的全部学费,还每月发给他150元的生活补助费。一年多来,高洪军不但长高了、长胖了,学习也不断进步。
采访中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听老师们提起樊晓磊的名字。2000年樊晓磊在中考中尽管成绩优异,但因家境困难,面临辍学。崔校长听说后,来到他的家中,做通了他母亲不想让他上学的工作,把他领回了学校,同样为他免掉了全部的学杂费,每月还发给他200元的助学金。每当新学期开学,崔国胜都要自己掏钱给樊晓磊买来新书包和文具,鼓励他好好学习。樊晓磊也很争气,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一直到现在,每当寒暑假,樊晓磊和母亲都要来学校看看崔校长。
妻子说:“学校是他的命根儿呀,我理解他。”
9月9日,记者在崔国胜的家中见到他的妻子宋吉香时,她要比记者想像的坚强得多。从她追忆崔国胜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的是这位妻子的豁达和刚毅,她身上既有中国传统女性那种善良和淳朴,又有知识女性那种内涵和理性。丈夫出殡的那天晚上,她领着16岁的女儿一边散步一边对女儿说:“你爸爸不愿看咱俩流眼泪,他希望妈妈一个人从此担起养育你的责任,你好好学习,有一天,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爸爸墓前去汇报,那将是他最欣慰的。”
她说:“我现在不愿去想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怕自己陷进去不能自拔。”她告诉记者,崔国胜就住在办公室,常常是一周都回不了一次在牡丹江的家,有时她也会抱怨,但她还是很理解自己的丈夫。
“他是个好丈夫,他在家时会自己动手把凌乱的棚子给我打上架子,会帮我做家务;他又不是个好丈夫,因为他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了事业。他是个好爸爸,他会跟女儿坐在电视机前一起唱卡拉OK,听到他和女儿开心的笑声,我感到很幸福;他又不是个好爸爸,他跟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因为他把太多的时间给了他的学生们。”
“在他患病的日子里,我说,学校没有你照样能开,家里没有你,那不是天塌了嘛。他却说:‘不行,工作扔了怎么行。’学校是他的命根儿呀,我理解他。”
“今年4月底,他还参加了省森工系统组织的党员先进性教育‘绿海先锋报告团’,到林区作报告,每场报告后他都要给我打个电话说说自己讲得好不好。”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一有空儿就拿出笛子和二胡给我和女儿吹上一曲、拉上一段,还问我精彩不,我还常常不捧他的场,现在想来真后悔……”
9月7日,刚刚得知儿子去世的崔国胜的老父亲只说了一句:“我那个傻儿子呀!”76岁的老人就已经泣不成声。
他的妹妹崔艳峰说:“别人都说我大哥崔国胜傻,他的学校盖楼修房子,都不肯顺便把我父亲的房子修一修。大哥可以给素不相识的学生减免学费,可我三哥家也很困难,我侄女上他们学校,6000元择校费一分都没少交。学校分给大哥的房子,他两次都让了出去。他甚至不让我们去学校找他,说影响不好,其实,他就怕我们沾他学校的光。尽管这样,大哥还是我们兄妹心目中最好的大哥,我有病,他就默默地买来药送到我跟前,并一再嘱咐我按时吃。我二哥病重时,他白天上班,晚上彻夜地守在床边,别人谁要换他,他都不肯,因为他不放心……”
“你说他不傻吗?哪有出差背着方便面的?我大哥就是。他都吃伤了,我们在这边泡方便面,他闻着味儿都直吐……”从大哥患病就一直替大哥隐瞒病情并守在病榻前的妹妹崔艳峰,对大哥没有抱怨,在深深的手足之情中早已理解了大哥。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事业的追求是无限的;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更重要的是带给人们多少回忆。崔国胜像一朵白云,轻轻地飘去了,苍山留恋,林海回声,永远激荡着他响亮的名字。
来源:《牡丹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