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SOLO评价视野下的小说阅读训练改进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cheng5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在小说阅读训练中,会出现出“答不准”“答不全”“答不深”等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SOLO评价方法能够将内隐的思维水平外化为不同结构层次的学习成果,便于教者观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思维水平。因此在小说阅读训练中,可以借助SOLO评价方法,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去寻找更科学的训练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改进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SOLO评价;小说阅读训练策略
  小说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在日常教学与复习备考中,或是投入甚多却收效甚寡,或是淡化处理,听之任之。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在小说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精神,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这我们需要寻找改进小说阅读教学的路径。其实通过梳理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关注学生在小说阅读训练中的学习效果,思考学生“学得怎么樣”,诊断思维层面的不足,寻求解决的方法,方是改进小说阅读训练的正道,这样才能使小说教学从低效的浅表学习提升到高效的深度学习。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在小说阅读训练中运用SOLO评价方法。SOLO评价方法被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它将学生在完成某个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水平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这种评价方法利于将内隐的思维水平外化为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结构,便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思维水平,若是应用在小说阅读训练中,便于即时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此来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
  一、针对“答不准”,小说阅读训练需要“调准焦”
  在小说阅读训练中,学生在答案组织时可能会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内容而思维混乱,不能准确回答题目的要求,出现“答不准”的问题,这就是SOLO评价方法中的“前结构”思维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停留在这个层次,原因除了学生在审题层面对题目解读能力有欠缺外之外,还有教师对于小说教学重点的预设与高考中小说的实际考察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就像拍照时因对焦不准会导致成像不清晰,考与学之间一旦“失焦”,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处于“前结构”的思维层次,出现“答不准”的问题。比如,传统的小说教学强调以“三要素”为抓手去解读文本完成答题,这种老化的知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因而答案组织套路化。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如此长久的操作,事实上已使我们丧失了对文学作品进行正当的文学鉴赏或文学判断的能力”,[1]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测评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为了更好地考查这种能力,近几年高考中的小说命题一方面更加聚焦文本,呈现出命题精细化的特点,另一方面关注的焦点从“写什么”转换到“怎么写”,这需要小说阅读训练“调准焦”以适应新的测评要求,通过研究教学内容与高考小说命题、学生答题思路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答题更有准确性。
  关于考查精细化的命题特点,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客观题为例,第6题A选项考查细节作用与小说结构特点,C选项考查虚构人物的方法,第7题4个选项分别考查故事开头的作用、人物刻画的方法、细节渲染的作用与故事的叙事结构,可见客观题中大部分选项是聚焦文本细读来考查作品艺术手法的,呈现出典型的考查精细化的倾向,而这种考查倾向使得命题具有随文命题的特点,即根据文本内容形式的特点来命题。这有利于打破备考路径的套路化,从而提升考试的信度。比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的小说命题抓住文本重心理描写的特点,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在买卖瓷盘的过程中主人公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同样,2020年新高考Ⅰ卷的小说命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分析“冰山理论”的特色,2021年八省联考的小说《秋雨》结合文本注重描写的特点,考查文本如何表达特定的情感氛围,都是这种考查特点的体现。这种考查特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敏锐地发现文本特点,并能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方法,避免因阅读泛化而导致在组织答案时偏离命题要求。
  关于考查在艺术层面更加关注“怎么写”的命题特点,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第8题为例: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此题在“讲述方法”层面聚焦反复手法的考查,着力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如何讲故事的能力,这本是一道常规题,但从阅卷反馈来看,此题均分极低,答非所问的情况大量出现,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缺乏“怎么写”层面相应的意识与策略,答题时茫然不知所措,因而只能不顾题目要求从“三要素”角度去思考反复手法与人物、情节、环境的关系,这必然导致所呈现的答案与命题要求背道而驰。可见,如果教学中提供的阅读工具完全不能支撑测试中的阅读,则必然会使学生面对测试文本时就像拍照时无法对焦,处于混乱状态。
  为了解决学生答题中出现的“失焦”问题,使答案清晰有条理,需要教师研究高考命题,聚焦高考的新动向,应对小说命题变化,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意识与能力,拒绝套路化的答题,关注小说艺术层面“怎么写”的方法,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组织答案时避免出现答不准的情况。
  二、针对“答不全”,小说阅读训练需要“有系统”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主观题分值一般较大,为了体现考查的区分度,参考答案会设置多个得分点,但学生在组织答案时却往往不能全面思考。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的网传答案为:(1)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2)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某省考生几乎无人能够答出答案的第二点,而这种“答不全”的问题在平时的小说阅读教学与训练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学中的对话或是训练中的答题思路常常呈现出一种简单的点状单线的结构特点,无法形成多点的网状结构,因而对文本理解无法进入更深层次的境界。
  根据SOLO评价方法,能否答全正是学生思维层次在单点结构、多点结构与关联结构等不同的知识结构层面上差异性的体现,具体到小说阅读中,就是思维水平从局限于文本的某一点到能够建立文本点点之间的两两联系,再到将文本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形成联系网的差异性体现。这其实就是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在小说阅读中不同水平的体现,而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命题越来越强调这种思维能力的考查。据研究,在2020年全国Ⅰ、Ⅱ、Ⅲ卷及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关联结构水平试题数量最多,占44%,其次是多点结构水平,占36.1%”,[2]所以解决学生“答不全”的问题,是小说阅读训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使学生在测试中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教师需要聚焦高考小说考查的重点,相应地介绍小说鉴赏的必备知识,这是解决“答不全”的问题,提升思维综合能力欠缺的有效途径,因为必备知识是形成关键能力、指向学科素养的基础,但不能停留于知识表层的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有体系的知识内核的学习。研读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文本,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小说叙事知识,就可以更好地解读《石门阵》这篇小说:从“叙事结构”看文本,“故事套故事”式的结构方式冲淡了抗战的残酷,带有传奇的色彩,借助于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之间的张力获得某种特殊的美学效果;从“叙事时间”看文本,既有通过省略“某某说”以使叙事节奏更明快的一面,也有通过插入次要人物的描写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以延宕叙事节奏的一面;从“叙事视角”看文本,故事的内视角有讲述人视角,有鬼子视角,更有两者的交错,这样既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又表达了对鬼子戏弄蔑视的态度,而故事的外视角则便于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剖析众多的人物心理。具备了这些知识,在解答第8题时,学生对于反复修辞的效果才不会止于“强调”这一点,会从叙事时间与节奏的层面上发现其延宕情节的效果。同样在解答第9题时,在具备一定小说叙事知识的前提下,可以结合题干的要求,将对“门”的不同含义的分析拓展到不同的叙事时空之中,通过借助胡老三的评价补叙前面“苏家峪”“洪子店”用木门抵抗侵略的故事,同时证实当下王木匠讲故事时将“木门”“砖头门”改成“石头门”的必要性,还能站在未来时间节点借助“无门”展望美好生活。
  当然这些知识不仅仅是静态的,更应当是动态知识,是能够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因此,为了解决“答不全”的问题,在小说阅读训练中除了需要让学生能有必备知识的“获得”之外,还需培养学生处理知识使之适应测试任务的“转换”意识与能力。因此需要训练学生特别要关注测试中规定的情境,如果无视情境的规定性,答案组织很有可能成为罗列知识的“杂货铺”,再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8题为例,此题是在“故事讲述”的情境中考查反复手法的效果,则可将答案组织聚焦于小说叙事的层面,至于反复手法在抒情写景等层面的感染效果则不需考虑。
  三、针对“答不深”,小说阅读训练需要“有张力”
  学生在小说阅读中还会出现在答案组织答不深的问题,表现为组织答案时只能简单地拼接碎片化的文本信息,习惯于从原文中摘录原句作答,缺少在更高层次上的归纳、概括与拓展,其实质就是思维深刻性的欠缺。比如解答小说《石头门》第8题时,对于“门”不同含义的分析,不少学生只能摘录原文中的“木头门”与“石头门”,却不能抽象出“现实生活”与“故事加工”等更为上位的层面,而答案中所涉及的“道理与希望”的层面则更是从具体的叙事层面到抽象的隐喻层面的拓展。
  根据SOLO评价方法,学生的思维水平需要提升到抽象扩展结构水平层次,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各个方面有全面理解,而且能夠在此基础上上进行归纳和概括,更要求学生能够结合相关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解决“答不深”的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为此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张力”的阅读训练,所谓“有张力”的训练就是要求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辨性训练,其具体途径一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有矛盾有碰撞的文字,发掘文本中矛盾对立的语言信息,进入有冲突的语言情境,因为矛盾对立是学生向更深处探究的审美原动力,“反常之语”背后的“合道之情”更有嚼头,借此可以为“答得深”提供思维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抽象概括、拓展延伸的兴趣。比如2021年全国乙卷小说阅读题关注主人公王成杰演绎盖世英雄秦琼却显得“壮气不足”,这里人物行动与内心之间存在着一种对抗的力量,命题将所关注的焦点落在此处,一是利于在碰撞中激活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有效考查思维水平;二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探究文本中高频出现的形象,在简单重复的“单调”与艺术审美的“精深”中形成探究的张力,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小说阅读的考查关注多次出现的‘门’”,新高考Ⅱ卷关注文本中的“多个‘跑’字”,这些看起来啰嗦的文字,其内涵在具体语境中实则是有差异有矛盾的,因此不能止于碎片化地关注这些文字,而是需要统整归纳这些文字在不同层面中的异同,发现其背后的审美价值;三是可以进行群文阅读,在不同文本的碰撞中形成的思考的张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较之单文本阅读,群文阅读“能考查考生在文本阅读中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文本中或文本间零碎信息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达成深度阅读、文本整合的重要手段,”[3]比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9题: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此题将两则文本组合成一组群文,需要根据文本一的叙事内容,以孩子的视角阐述文本二提出的主张,通过整合两则文本内容回答“什么是生活的语文”,体现了对整合拓展等深度阅读能力的考查。
  总之,在SOLO阅读评价视域下,我们可以观察诊断学生小说阅读的学习成果,发现其思维能力在不同结构层次上表现出的差异性,通过科学的阅读训练,解决学生在小说阅读中出现的“答不准”“答不全”“答不深”的问题,提升小说阅读思维的准确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促进文学类文本教学的改进,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
  [2]谷亮.基于SOLO评价理论的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及教学启示——以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全国卷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1(2A):75.
  [3]王刚.链接 比较整合——“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评[J].语文学习,2020(7):74.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解密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目的基础上,从试题得分解析、揭秘套路模板、教学互动测评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基于高阶思维素养之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的应对策略与测评的途径,深刻意识到“去套路”“去模板”的教与学的误区,从而回归文本,着眼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摘 要 本文聚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资源,锁定民俗文化作为生活文化的特质,主张依托现有中学语文教材序列,挖掘并梳理资源,统筹并实施教学,在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前提下,关注和培育“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语文课程更加充实与丰满,提升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化理解与自信。   关键词 民俗文化;文化属性;教学资源;教学方式  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积
2021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择了卞之琳的《石门阵》.从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此次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但因为文本删改、题干表述、答案组织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题目的思维含量没有得到足够体现.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材也在不断更新换代。2020年秋季开始,湖北省高中首次使用统编版语文新教材必修部分,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选择性必修部分。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吃透新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吃透教材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本文侧重从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单元设计和教学思维来谈讨新教材“新”之所在。   关键词 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教学思维;单元设计  
摘 要 《林教頭风雪山神庙》写的两次别有韵味的偷听细节以及设置的山神庙场所,不仅展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情节设置意图和高超的叙事写人艺术,而且多角度呈现了《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替天行道”两大主题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文本解读中可以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建构起对民族经典文学著作艺术魅力和思想文化内涵的赏析能力的绝佳范本。   关键词 两次偷听;山神庙;思想艺术价值  在备课中,笔者发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摘 要 在经典的小说中存在着一类只被人提及却不出场的隐性人物,作家设置这一类人物大大提高了小说的美学韵味,影响着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审美感受。他们在悲喜剧这一美学范畴中不断地提升作品的心理美学价值,唤起和突破读者的期待视域,防范读者的心理厌倦,引发读者对作品美的心理反应。   关键词 小说隐形人物;审美过程;心理美学价值  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塑造人物自然成了小说创作的基点,小说阅读教学中对人物
学习情境创设有三大诉求:一是以真实情境和学习任务为双重前提,二是要具备深度学习的可能性,三是以促使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生成为根本.落实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把体验梦境和主旨思辨作为重难点,其路径是从展开想象、个人体验到理性思辨,理解三次情感流转和诗人的生命追求,通过比较鉴赏,横向展开,把握古体诗的特点.
摘 要 针对过去那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尽力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以便于学生广泛、深度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并且三者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灵活度、现场感和有效性。   关键词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意义;类型;融合  曾几何时,“满堂灌”“满堂问”充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期待的目光指向每一个学生,结果只
偶然读到明末清初诗人俞仪的《天心阁眺望》一诗:“楼高浑似踏虚空,四面云山屏障同.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我就被诗中天心阁“极目千里,瞰阁万家”的巍峨之势所震撼,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机会亲自去“阁上九霄迎日月,城留一角看江山.”
期刊
摘 要 教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适应性较低,可以用“群文教学”的理念,比如以一篇精读课文带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阅读,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阅读等等方式,发挥教材编排优势,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掌握必备知识,且用“教考合一”的方式,倒逼师生用好新教材,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 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教考合一  2017年教育部启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