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①这一理念实际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适当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自主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赋予历史教师的重任。文章结合漳州一中近年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实践谈谈历史教师如何建构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语言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硬环境是指教学手段、设备技术等。”下面所谈的主要是指硬环境的利用,也就是教师对外在的物质环境,即对教材、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多种信息和电脑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等载体,甚至包括教室布置、噪声、光线等的合理利用,创设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根据这一理论,创设成功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作出自己的判断,主动地行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自主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从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历史教师利用外在的物质环境,建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用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外面噪声、光线等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固定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根据已经具有的这些物质条件进行教学。但是教材、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信息和电脑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等载体则是可以变通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活跃的可变因素。尤其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设计。从而达到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下面就以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来谈谈自主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实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因此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水平来设计。如果学习难度太高,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何谈自主学习呢?同样,如果过于简单,学生的学习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同样无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中,如果进行精心设计,是很适合创设自主课堂教学环境的。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在必修课程中均有涉及,学生已经学习过,而平时生活中的电视、录像、报纸和网络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实际上可以通过创设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班级学生自己分成几个研究小组。根据本节内容,初步可拟定为“背景组”、“孙中山成长组”、“早期斗争组(1894—1911)”、“中华民国组”、“革命余波组”、“新三民主义组”、“大事年表组”等。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分工,推举组长,明确每一个成员的主要任务(查阅资料、分析论证、总结陈词等)。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如下问题:(1)“背景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2)“孙中山成长组”: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为何会超越同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孙中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你能说出一两个与孙中山有同样心路历程的人吗?为何会有这种种相似经历?(3)“早期斗争组”:为什么说兴中会的成立是孙中山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查一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你有何感想?(4)“中华民国组”: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却能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5)“革命余波组”:“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能说明孙中山是“不谙中国国情”的“老玩童”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孙中山该何去何从?(6)“国共合作组”:从祈求列强援助到坚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又何特点?(7)“大事年表组”:制作孙中山先生的大事年表。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难度适中,并且难度是逐步加深的。即使是教室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和电脑网络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和现有的教材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由于是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组合,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辩论、质疑中找出正确答案而不是替学生找出答案。这样我们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的目的就基本实现了。
2、充分利用外在物质环境,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在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对知识的接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理解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或完全背诵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达到,而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来得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外在物质环境如以利于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以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例,同样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中,上述所设计的问题已经由学生自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现代的电脑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来共同完成问题。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收集整理材料的技能,包括观察、发问、搜索。比如收集整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史料、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评论等;组织分析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澄清、体系化能力,比如分析“如何评价孙中山?”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比如课后要求学生将“你对孙中山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亚洲觉醒”的先驱们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这些课堂讨论的问题在课后撰写成为小论文。并可以根据学生论文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加涅所说“为了建立学习者的信心,教师应提供易获得成功的练习机会,并且为了使学生获得满意感,教学应对良好的成绩提供奖赏。”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这样实际上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真正的自主教学,学生也能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其他如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外在物质环境实际上和电脑网络信息技术一样,只要教师能适当运用,对于创设自主课堂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由于前面的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之后,求知的需求获得满足,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激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讨论总结升华。学习了这一节后,你认为我们党和国家将孙中山列为“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中的第一位”?孙中山先生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提示指出(孙中山精神包括: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虽然这个问题和前面相比难度更大,但是关于这些方面的讨论,网络里面的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和教师的帮助,在评价孙中山的问题上形成自己理性的、科学的认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恰恰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当然,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就是,作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师生关系的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积极心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一般的想法才能受到肯定,不成熟的思想不至于受到嘲笑和责备,创新思维的潜在动机才能得到调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激烈的思维交锋,大胆地陈述己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就是开端,这一变革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中”。由于不同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上述观点只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对于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的一些基本认识,其中也在实践中借鉴了同行的一些经验,希望也能够抛砖引玉,使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进而凸现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薛赞祥﹒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课堂教学[J]
[3]盂庆军﹒谈批判性认知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J]
[4]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
[5]具惠兰﹒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中[J]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软环境是指语言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等;硬环境是指教学手段、设备技术等。”下面所谈的主要是指硬环境的利用,也就是教师对外在的物质环境,即对教材、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多种信息和电脑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等载体,甚至包括教室布置、噪声、光线等的合理利用,创设优质的课堂教学环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根据这一理论,创设成功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教师引导学生成为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作出自己的判断,主动地行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自主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从我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历史教师利用外在的物质环境,建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用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外面噪声、光线等是既定的无法改变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固定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根据已经具有的这些物质条件进行教学。但是教材、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信息和电脑多媒体以及网络设备等载体则是可以变通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活跃的可变因素。尤其是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设计。从而达到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下面就以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单元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课为例来谈谈自主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实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才能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发展。因此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水平来设计。如果学习难度太高,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满足,那么也就无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何谈自主学习呢?同样,如果过于简单,学生的学习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那么就会出现学生不重视学习的心态,同样无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中,如果进行精心设计,是很适合创设自主课堂教学环境的。课程标准要求“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由于该课程的知识点在必修课程中均有涉及,学生已经学习过,而平时生活中的电视、录像、报纸和网络等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自主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实际上可以通过创设逐步深入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可以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班级学生自己分成几个研究小组。根据本节内容,初步可拟定为“背景组”、“孙中山成长组”、“早期斗争组(1894—1911)”、“中华民国组”、“革命余波组”、“新三民主义组”、“大事年表组”等。要求每一个研究小组进一步分工,推举组长,明确每一个成员的主要任务(查阅资料、分析论证、总结陈词等)。同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如下问题:(1)“背景组”:“觉醒”的含义是什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亚洲觉醒”有何必然性?(2)“孙中山成长组”: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为何会超越同时代的很多仁人志士?孙中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你能说出一两个与孙中山有同样心路历程的人吗?为何会有这种种相似经历?(3)“早期斗争组”:为什么说兴中会的成立是孙中山踏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标志?为什么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查一查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领导了哪些武装起义?你有何感想?(4)“中华民国组”:孙中山并未领导武昌起义,为何却能当选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匆匆过客”吗?(5)“革命余波组”:“让位于袁”、“倾心实业”能说明孙中山是“不谙中国国情”的“老玩童”吗?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又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些斗争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你认为孙中山该何去何从?(6)“国共合作组”:从祈求列强援助到坚决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为何能老而弥坚、“牛气冲天”,走向其人生的辉煌顶点?与以前的斗争相比,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斗争又何特点?(7)“大事年表组”:制作孙中山先生的大事年表。纵览孙中山一生的奋斗历程,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这些问题实际上难度适中,并且难度是逐步加深的。即使是教室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和电脑网络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根据以前的知识和现有的教材自己完成问题的解答。由于是按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组合,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辩论、质疑中找出正确答案而不是替学生找出答案。这样我们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的目的就基本实现了。
2、充分利用外在物质环境,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主张,在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对知识的接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理解新知识并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或完全背诵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达到,而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来得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外在物质环境如以利于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以利用电脑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例,同样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教学中,上述所设计的问题已经由学生自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现代的电脑网络信息技术设备来共同完成问题。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收集整理材料的技能,包括观察、发问、搜索。比如收集整理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史料、历史学家对孙中山的评论等;组织分析材料的技能,如对比异同、概括、评论、分类、澄清、体系化能力,比如分析“如何评价孙中山?”传递信息的技能,如提问、讨论、制作图表、撰写报告等。比如课后要求学生将“你对孙中山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亚洲觉醒”的先驱们给后人留下什么启示?”这些课堂讨论的问题在课后撰写成为小论文。并可以根据学生论文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专家加涅所说“为了建立学习者的信心,教师应提供易获得成功的练习机会,并且为了使学生获得满意感,教学应对良好的成绩提供奖赏。”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利用各种条件积极评价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这样实际上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成为真正的自主教学,学生也能在参与中提升自己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其他如文献、实物、图示、音像等外在物质环境实际上和电脑网络信息技术一样,只要教师能适当运用,对于创设自主课堂环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由于前面的问题难度适中,学生在解决了前面的问题之后,求知的需求获得满足,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激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讨论总结升华。学习了这一节后,你认为我们党和国家将孙中山列为“中国20世纪三大伟人中的第一位”?孙中山先生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教师可以进行引导性提示指出(孙中山精神包括: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虽然这个问题和前面相比难度更大,但是关于这些方面的讨论,网络里面的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只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根据前面掌握的知识和教师的帮助,在评价孙中山的问题上形成自己理性的、科学的认识。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也恰恰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当然,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的就是,作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师生关系的平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积极心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一般的想法才能受到肯定,不成熟的思想不至于受到嘲笑和责备,创新思维的潜在动机才能得到调动。“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激励学生展开激烈的思维交锋,大胆地陈述己见,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现代社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变革,新课程改革就是开端,这一变革从课程与教学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中”。由于不同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不一样,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上述观点只是本人在新课程教学中对于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的一些基本认识,其中也在实践中借鉴了同行的一些经验,希望也能够抛砖引玉,使中学历史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进而凸现学生主体,开发学生巨大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薛赞祥﹒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之路——优化课堂教学[J]
[3]盂庆军﹒谈批判性认知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J]
[4]R﹒M﹒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
[5]具惠兰﹒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