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深耕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植株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来源 :山东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f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组合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百粒重)、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籽粒在灌浆前期干重快速增长,而后平缓持续增长;秸秆还田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影响较大,对下部茎节的节长和茎粗影响也较大;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在夏玉米的各个测定指标上均优于其他处理。可见,深耕和秸秆还田可增加夏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叶面积指数,从而达到增产的效果。
  关键词:深耕;秸秆还田;夏玉米;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1-0026-03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tillage mode and straw returning on leaf area index (LAI), grain filling rate, lower stem node, ear characters and yield of summer maize were analyzed under 5 different treat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ain dry weight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early filling stage, and then kept slow and continuous growth. Straw returning had bigger effects on maize leaf area index, and then the node length and stem diameter of lower stem node. The treatment of deep plowing alternate year and straw returning had better effects on each index of summer maize than the other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deep plowing and straw returning could increase grain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LAI, then achieve the aim of yield improvement.
  Key words Deep plowing; Straw returning; Summer maize; Yield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进行了全国土壤耕层调查,结果显示:黄淮海地区玉米田土壤耕层深度平均为17.2 cm,显著低于适合玉米生长的最低耕层深度22 cm。研究表明:连年浅耕,土壤耕层逐年变浅,容重增加,严重板结,耕层有效土壤量降低,理化性状恶化,水、肥、气、热不协调,影响了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1,2]。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3],相关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形成有良好团聚体结构的土壤,具有高度的孔隙性、持水性和通透性,还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物理性状,在植物生长期间能很好地调节植物对水、肥、气、热诸因素的需要,为作物高产提供保证。对此,我们以深耕(常规耕作)、秸秆还(不还)田为要素设计了5种不同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灌浆速率、下部茎节、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旨在找出科学的夏玉米耕作方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年平均气温14℃,降水量657 mm,其中夏玉米生长季节降雨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试验地土壤为水稻土,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为1.4%,全氮1.08 g/kg,有效磷11.39 mg/kg,速效钾111.2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1:CK(常规耕作)+秸秆还田;2:连续深耕(30 cm)+秸秆还田;3: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4: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5:隔2年深耕+秸秆还田。
  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顺序排列,面积为6 m×60 m=360 m2。种植品种为郑单958,60 cm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67 500株/hm2。玉米秸秆粉碎后翻耕还田,小麦收获后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覆盖地表还田。至2013年连续5年进行定位试验。
  1.3 指标测定方法
  1.3.1 叶面积指数(LAI)测定 于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完熟期从各处理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 株(苗期10株) 进行叶面积指数测定。
  1.3.2 灌浆速率(百粒重)测定 在玉米吐丝期,各处理选取200株套袋进行人工授粉,于授粉10 d后开始测定,每隔7 d取样1次,每个处理取15穗,取中部子粒100粒进行烘干称量其干重。
  1.3.3 玉米植株茎粗、茎节长的测定 在玉米乳熟期,每处理于地面平取5株,用游标卡尺测量茎粗,用直尺测定茎节长。
  1.3.4 计产与考种 每个处理收获3个样点计产和考种,每个样点收双行5 m长计产,并取代表性10穗考种。
  1.4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灌浆(百粒重)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灌浆后10 d,各处理的百粒重间差异不显著;灌浆后24 d,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的百粒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灌浆后38 d和45 d,隔1年深耕+秸秆还田处理的百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的百粒重全部(38 d)或部分(45 d)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灌浆后52 d和59 d,连续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的百粒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从图1可以看出,玉米授粉后10~38 d,籽粒干重快速增长,而后持续增长,但增速比较平缓,呈S形曲线;授粉后38~59 d,处理4增速快于其他处理,处理3的增速最低,授粉后59 d(收获)时百粒重仅为28.97 g。
  2.2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图2可知,处理4自拔节期至收获期,LAI值均为最高;吐丝期,其它处理LAI值表现为:处理2>处理5>处理3>处理1,处理3与处理1间的差别小。由此可知,隔年深耕可以增加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延长玉米叶片的持绿时间,增加光合能力;连年深耕则破坏了犁底层,打乱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不利于夏玉米LAI的增长。在整个生育期间,处理3基本处于最低水平,说明秸秆不还田减少了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不利于培肥地力,对玉米叶片的生长影响较大。
  2.3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下部5节节间长度、茎粗的影响
  从图3可知,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下部节间长度的影响不同,第3节间的长度为处理2>处理4>处理3>处理1>处理5,而第4、第5节间的长度则是处理5>处理4>处理2>处理1>处理3。同样,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下部茎粗的影响也不同(图4),第2、第3节间的茎粗,处理5>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而第4节间的茎粗则为处理4>处理5>处理2>处理1>处理3;第5节间的茎粗则为处理5略大于处理4,后面的顺序同第4节间。
  由此可见,隔年深耕加上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第4、第5节间的影响较大,促使其节间增长增粗,而连年深耕且秸秆不还田,使夏玉米的下部节间变短变细,整个植株则表现为纤细柔弱。
  2.4 不同处理对夏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析2012年该试验的穗部性状(省略),深耕对穗部性状的影响显著大于常规耕作,其它性状表现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2)经方差分析得知: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轴粗性状上不同处理间存在极小差异;在百粒重和产量上,深耕与常规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深耕处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之间,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促进作物的根系生长,有利于作物对下层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增加作物产量[3~7]。本试验中,各处理的玉米灌浆速率(百粒重)在前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较为平缓;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粒重的增加,同时,可以延长玉米叶片的保绿时间,增强玉米的光合作用。不同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对玉米植株下部节间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第4、第5茎节的影响,可促使其增长增粗,有利于增强夏玉米的抗倒伏能力。深耕处理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较小,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深耕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孙仕俊,闫灜,张旭东,等. 不同耕作深度对玉米田间水分和生长状况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4):458-462.
  [2]李俊杰,姚宇卿,吕军杰,等. 双深耕覆盖对丘陵旱区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11):17-20.
  [3]田慎重,宁堂原,王瑜,等.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73-378.
  [4]任义忠,王满富,李洪,等. 玉米灌浆特性的遗传研究[J]. 玉米科学,1993,1(4):4-7.
  [5]霍竹,王璞,邵明安.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22(4):33-38.
  [6]张权,张莉,焦念元,等. 隔年深耕对夏玉米花后叶片衰老和子粒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5):62-65.
  [7]卫晓轶,魏锋,洪德峰,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灌浆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1-23.
其他文献
摘要: 以郯城县青萝卜翡翠绿、弯腰青及当地原有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种植密度、施肥条件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18日种植的青萝卜产量和品质均较好;每666.7 m2种植12 000株时产量最高;钾肥对萝卜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生长后期喷施液面肥料增产明显。  关键词:农艺措施;郯城县;青萝卜;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631.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
期刊
摘要: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选取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与各农业生产部门产值进行关联分析,并运用GM(1,1)模型预测山东省农业总产值及各部门产值未来5年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对相关预测值进行灰关联分析,比较实际数据的关联度与预测值关联度的异同,深入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提出不断发挥种植业、牧业、渔业的已有优势,因地制宜加快林业发展,加强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力
期刊
摘要: 采用分光光度法,对重金属Cu、Zn在烟台滨螺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滨螺软体部分足部、头部、肌肉组织和内脏囊中重金属Cu的含量分别为2.1、6.2、5.5、20.8 mg/kg,重金属Zn的含量分别为1.1、0.8、1.0、2.6 mg/kg,内脏囊中含量最高,其它三个组织含量差别不大。培养3 d后Cu、Zn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均下降,内脏囊中降幅最大
期刊
摘要:  利用改进的深松旋耕整地机械,研究深松分层施肥技术对冬小麦分蘖、次生根、冻害、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越冬期和起身期深松处理的冬小麦单株分蘖和单株次生根数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深松分层施肥技术可以促使冬小麦个体健壮,抗冻害能力增强;群体质量有所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显著,增幅为8.91%,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增幅为10.3
期刊
摘要: 以中引1320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硬粒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对金属铅(Pb)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对硬粒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对其有抑制作用。50 mg/L Pb2+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鞘伸长、芽长、根长、幼苗鲜重和干重有促进作用,活力指数对铅胁迫反应较敏感;200 mg/L Pb2+对发芽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而对发芽率、发芽势、芽长、根长、活力指
期刊
摘要: 玉米花生间作被认为是缓解山东省内乃至全国粮油争地矛盾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虽然这种间作体系自身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种植面积在山东地区仍非常有限。本文论述了玉米花生间作在山东地区种植推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应对策略和研究思路。间作玉米如何用更少的种植面积保证目前总产,且品质不降低,如何缩减间作花生单株水平与单作的产量差和品质差,玉米花生间作如何实现有效的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这些是以后
期刊
摘要: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石榴盆景、盆栽基地,山东峄城的石榴盆景、盆栽产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峄城石榴盆景、盆栽的栽培历史、产业现状,分析了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路及建议措施。  关键词:石榴盆景;产业现状;对策;山东峄城  中图分类号:S686-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5-0126-06 
期刊
摘要: 苹果价格形成机制是影响和约束苹果价格各种力量的综合。本研究以山西省苹果价格为对象,构建果农自我完善、零售批发商自我行为约束、消费市场信息披露等相关机制,并将其具体内容进行运行。  关键词:苹果价格;价格形成机制;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3-0154-03  Building and Running of Apple Pric
期刊
摘要: 在现行PCR检测鸭坦布苏病毒(DTMUV)方法的基础上,设计制备DTMUV竞争模板并以其为定量内标物建立竞争定量PCR(QC-PCR)体系。该体系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竞争模板和目标模板可在400个分子/μL的水平上共扩增。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建立的体系能够满足简单快速确定病毒含量的要求。  关键词:鸭坦布苏病毒;竞争定量PCR;定量检测  中图分类号:S858.32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
期刊
摘要: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农业科研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引擎,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业科研手段、方法、模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本文在对科研信息化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介绍了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内涵、发展历程,对农业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描述了信息化支撑下的5种农业科研创新模式。  关键词:农业科研;农业科研信息化;农业科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