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是带着渴求知识的愿望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总是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面对他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望;当孩子会说话时,总爱问这问那,表现出强烈的探求知识的兴趣。然而,等孩子入学以后,有许多孩子却变得怕学、厌学,这一强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
众所周知,学生的主要时间在课堂,老师的主阵地也在课堂,其根本原因就出在课堂!叶澜教授极其精辟地指出:“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的确,当我们把认识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我们在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课堂上完成知识目标才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是次要的问题。
试想,把丰富多彩、变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怎能不导致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这一最终结果?
要改变这一状态就必须营造智慧课堂,提升课堂生命的质量。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不是认知学习的工具,他们是具有鲜活的生命、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孩子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生活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差异。有差异,才有个性;有差异,我们的教育才充满魅力和挑战;有差异,我们才能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能够快跑的充满自信地跑起来,只能慢跑的也能满怀信心地走起来”,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漠然,从而导致对生活、对他人、对周围世界的漠然。一个人,对什么都默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就要承认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孩子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仅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孩子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主要在思想上真诚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要能够从学生的眼里读出愿望,当孩子茫无头绪时,给他启迪;当孩子没有信心时,能唤起他的力量。要让孩子感到老师的精神脉搏始终与他们一起欢跳,这才是充满人性魅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孩子。尊重孩子的智慧,就要重视孩子发展的潜力,“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因此要理解孩子的困难,宽容孩子的差错。对学生有了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宽容,课堂上,智慧之泉就会尽情流淌,智慧之树就会茁壮成长,这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从生命的高度提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不正是我们努力追寻、致力营造的智慧课堂吗?(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
众所周知,学生的主要时间在课堂,老师的主阵地也在课堂,其根本原因就出在课堂!叶澜教授极其精辟地指出:“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视为最主要的认识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的确,当我们把认识性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时,我们在课堂上便看不到“人”,只看到教案;看不到智慧,只看到答案。课堂上完成知识目标才是最为重要的,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至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那是次要的问题。
试想,把丰富多彩、变动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怎能不导致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这一最终结果?
要改变这一状态就必须营造智慧课堂,提升课堂生命的质量。作为学习主体的孩子不是认知学习的工具,他们是具有鲜活的生命、有独特个性的完整的人,孩子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到课堂生活中的,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完整的“人”的教育!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要重视孩子的差异。有差异,才有个性;有差异,我们的教育才充满魅力和挑战;有差异,我们才能运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能够快跑的充满自信地跑起来,只能慢跑的也能满怀信心地走起来”,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成功,才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没有良好的学习情绪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漠然,从而导致对生活、对他人、对周围世界的漠然。一个人,对什么都默然,还有什么比这更悲哀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就要承认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孩子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参与,仅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孩子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关注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主要在思想上真诚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要能够从学生的眼里读出愿望,当孩子茫无头绪时,给他启迪;当孩子没有信心时,能唤起他的力量。要让孩子感到老师的精神脉搏始终与他们一起欢跳,这才是充满人性魅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尊重、理解、宽容孩子。尊重孩子的智慧,就要重视孩子发展的潜力,“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因此要理解孩子的困难,宽容孩子的差错。对学生有了充分的尊重、理解与宽容,课堂上,智慧之泉就会尽情流淌,智慧之树就会茁壮成长,这才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完整的“人”的教育,就是从生命的高度提生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不正是我们努力追寻、致力营造的智慧课堂吗?(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