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而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谈谈几点探索体验。
一、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做铺垫
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问题的解决需要而且必须得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注意方法和运用方法的经过。如:在教学“折扣”知识之后,我就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两件同样30元的商品,甲超市打九折出售,乙超市买四送一出售,让学生选择最划算的够舞方案。学生通过计算选出最优惠的方案,并懂得了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次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主动解决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
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在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现实基础和一些生活经验。如教材中的“农村新貌”。学生对于此类离生活很近的数学素材很感兴趣,能依据所给素材提出许多实际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而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以后的应用题解决中,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与小红和她爸爸、妈妈星期天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展览,车票每人2元,门票每人8元,问一共多少元?有的学生很快便算出共需60元。然后我提出:你觉得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如不符合,你能给这道题加上什么样的条件,使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时学生会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儿童乘车或购买门票一般是大人的一半,如果年龄更小的话,甚至可以不需买票。这样,解决这道题会出现三种情况,小明和小红买全票、半票或不买票。学生在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考虑,能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四、提倡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種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发现和采用一些方法。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能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这道应用题时,如果用第一种方法“根据条件想问题”就可以这样想:根据“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我们可以求出二班是:40+5=45(棵),再联系“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可以算出“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从而解决了问题。如果用第二种方法“根据问题找条件”可以这样想:问题求“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那就得知道两个班分别栽了多少棵,从条件中我们能找到“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暂时还不知道“三年级二班栽树多少棵”那就得找条件算出二班栽的棵数,这样就需要利用条件“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先算出二班栽的棵数,最后和一班所栽的棵数相加,从而解决问题。像这样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提高了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自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做铺垫
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解决问题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问题的解决需要而且必须得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解决问题的专项训练,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注意方法和运用方法的经过。如:在教学“折扣”知识之后,我就腾出一定的时间,创设“模拟购物”情景,两件同样30元的商品,甲超市打九折出售,乙超市买四送一出售,让学生选择最划算的够舞方案。学生通过计算选出最优惠的方案,并懂得了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次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物,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互相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主动解决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思考,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同时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
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有的是按水果不同分的,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每一类中在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地解决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现实基础和一些生活经验。如教材中的“农村新貌”。学生对于此类离生活很近的数学素材很感兴趣,能依据所给素材提出许多实际问题,并能想办法解决,而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以后的应用题解决中,是很有好处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与小红和她爸爸、妈妈星期天一起乘车去科技馆看展览,车票每人2元,门票每人8元,问一共多少元?有的学生很快便算出共需60元。然后我提出:你觉得这个结果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如不符合,你能给这道题加上什么样的条件,使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这时学生会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儿童乘车或购买门票一般是大人的一半,如果年龄更小的话,甚至可以不需买票。这样,解决这道题会出现三种情况,小明和小红买全票、半票或不买票。学生在解题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考虑,能逐渐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而且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四、提倡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種多样的,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自主地发现和采用一些方法。教师还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能让学生发散性地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鼓励和表扬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这道应用题时,如果用第一种方法“根据条件想问题”就可以这样想:根据“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我们可以求出二班是:40+5=45(棵),再联系“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我们很容易就想到可以算出“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从而解决了问题。如果用第二种方法“根据问题找条件”可以这样想:问题求“两个班一共栽树多少棵”,那就得知道两个班分别栽了多少棵,从条件中我们能找到“三年级一班栽树40棵”,暂时还不知道“三年级二班栽树多少棵”那就得找条件算出二班栽的棵数,这样就需要利用条件“二班栽的比一班多5棵”,先算出二班栽的棵数,最后和一班所栽的棵数相加,从而解决问题。像这样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提高了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自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在创造”的动机和创新的意识。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