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幅看世界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i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眼睛是世界上最奇妙、最精确的“照相机”,人类单眼视野的高、宽比例约为2∶3,这也正是大多数相机所采用的画幅比例。不过,人类通常是“双眼看世界”,很少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观看。那么,人类“双眼看世界”是怎样的画幅?英国自然摄影主义美学家埃莫森(Peter Henry Emerson)认为1∶2或1∶3的宽画幅更接近人类双眼这部精密“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和观看习惯。
  在摄影术诞生后不久的1845年,德国人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可摇摄150度的转机。在随后的100多年中,各种适合拍摄宽画幅影像的照相机层出不穷,竞相登场,在胶片相机时代就形成了“专职”宽画幅照相机、旋转扫描式宽幅照相机、常规相机“兼职” 宽画幅照相机几种主要的类型。数字影像时代以后,能够拍摄宽画幅的“专职”数码相机和“兼职”数码相机也应运而生。
  实际上,超过1∶2的宽画幅在构图上较难掌握,而一些摄影师更喜欢挑战困难。宽画幅相机的应用也并非仅仅局限于风光摄影领域,使用617(6×17cm,下同)或612宽画幅相机拍摄人文纪实摄影的摄影师也大有人在。
  到底是更宽广的画幅吸引着摄影者的目光,还是摄影者认为宽画幅本就应该是影像语言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总之,人们对宽画幅影像的追寻一直没有停歇,宽幅相机甚至成为一些摄影者观看世界的主要方式。
其他文献
神奇“太极拳”,于人类和宇宙万物衍生进化之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以其所饱浸的东方哲学内蕴,厚积丰沛而成为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文明瑰宝。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与大自然息息共生、深体参悟而来的生命文化结晶。作者摒弃了照相机装置“快门”的概念,让“太极拳”透过镜头的影像,任由其在CCD上自在地完成“历时性”的记录成像。“影像太极”以其特别的拍摄方式,诱发出了幻视抑或是梦境般的“太极”意象空间,呈现出来的影像越过了
期刊
“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理论在企业管理中普遍认同,并广泛地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摄影也是一项特殊产品的生产过程,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它一定是生产者——摄影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摄影的记录功能只是物理特征,摄影技法的应用是创作者传达美的手段。我们强调的细节不仅是“细枝末节”,而是通过创作思维,更科学、更主动地运用细节,发现它的存在,关注它的变化,利用它的特性来强调事实,交代真相,渲染气氛,抒发情
期刊
随着数码相机感光度的不断提升,机身及镜头防抖不断完善,我们在保证安全快门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手持拍摄,但影像质量的下降与拍摄手法的局限也同样限制着我们,所以外出拍摄我们仍然需要携带可靠的三脚架作为高质量影像的支点。  行摄利器  M-3205X三脚架作为思锐MX系列家族中的一员,是专为多种拍摄环境下专业摄影人而设计的,该脚架使用碳纤维材料,共有5节脚管,在不使用中轴的情况下能够达到1400mm的高度
期刊
摄影最初是给自己的写作作掩护  问:就先谈谈您是何时开始摄影的吧?怎么会喜欢上摄影的呢?  答:我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喜欢上摄影,为此给自己买了第一台照相机,捷克的“爱好者”牌双反相机,80元,委托店二手货。那时候拍的差不多都是同学亲友聚会留影。再就是那时我当建筑工人,给师傅们免费拍全家照。  比较职业的摄影经验是1974年秋天,我在北京六建三工区的特种钢厂工地干活。工地宣传科想搞一个“抓革命、促
期刊
奥利弗·西博的摄影作品主要都是肖像摄影。“你现在是谁?”这一哲学性命题构成了西博所有作品的核心。在他不同的系列中可能表现方法有所不同,拍摄对象的国籍和拍摄地点可能有所不同,但他的作品始终都通过影像不断地向观者提出问题:你现在是谁?你如何认定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和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你的个性特征如何?你认为应将自己展示为一种什么样的图像?  带着这些问题奥利弗·西博拍摄了大量有强烈视觉符号的亚文化群体
期刊
1988年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暗箱艺术学校(the Camera Obscura School of Art)共同主持为期三周的研讨班,主题为“摄影诗学或摄影之诗学”(“Photographic Poetics, or the Poetics of Photography”)。这两位分别在诗歌和摄影艺术领域享誉世
期刊
盛夏,记者与国内摄影媒体的同行一道,乘加航班机前往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参加索尼相机与镜头的研讨体验活动,也顺便感受北美枫国的夏季凉爽。  13小时后,我们一行抵达多伦多,之后转机前往渥太华。这时已是当地凌晨,酒店里的寒暑表显示气温仅摄氏16度,与出发时北京的气温相差极大。渥太华无数精美的建筑矗立在市内起伏的山坡上,古运河穿城而过,早晨的街道上偶见车辆行人走过,异常地宁静。  时差似乎不是问题,试拍以
期刊
泰晤士河与哈德逊河出版社出了一本好玩儿的书:《从上看和从下看:人类与海洋》(FROM ABOVE AND BELOW: MAN AND THE SEA)。这本书是两个大腕的合作产品:一个是法国人阿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trand, 1946-),当今最有影响力的航拍摄影家;另一位是美国潜水摄影师布里恩·斯克里(Brian Skerry, 1962-),1998年以来美国《国家地
期刊
京剧乃是国粹,摄影则是舶来品,二者似乎不搭界,然而当两者结合而成为京剧艺术摄影时,则又如此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品,经过二百余年的不断发展,在当今世界戏剧艺术当中具有极高的地位。用摄影艺术的手段记录京剧,展现京剧,传播京剧艺术,在我国摄影界其实也具有百多年的历史,无数优秀的摄影艺术家用照相机不断地拍摄京剧表演的每一个瞬间,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京剧摄影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
期刊
看张祖道老师的片子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因此这次为《美丽京剧》影展组稿,便直奔主题地指向他拍摄的京剧名家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台下生活瞬间类作品,因为我知道这可是他手头儿的绝片儿之一。尽管我一开始就摆出“舍此不取”的架势,九十高龄的张老师仍有条不紊地把自己京剧类作品进行了小规模“爬梳”,而让我在圆满达成所求的同时,亦有几幅难以割舍的当年名家台上风采的作品收获。  一如张老师在人物摄影方面一贯的平和放松、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