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由乡村流向城镇的就业人口是城市流动摊贩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高校设施不完善以及大学生消费需求促成了校园周边流动商贩的集聚。该现象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与剩余劳动力产生矛盾,本调研旨在对流动摊贩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及对策,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省电力研究院流动商贩经营模式大学生消费
城市化是随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具客观规律的现象,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乡收入的差距使城市的吸引力为众多人关注,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部分由乡村流向城镇的就业人口是城市流动摊贩的主要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周边流动商贩的聚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校园内部生活服务系统不够完善,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了独立于城市综合体的郊区化现象,校园外部包括交通、娱乐、生活服务等在内的配套设施不能与校园建设同步,流动商贩的出现成为必然。
一、调查区概况与调查思路
1.调查背景: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经营的负面影响:①扰乱城市交通秩序;②环境污染问题;③欺诈经营与产品质量问题;④垃圾食品比例大;⑤摊位乱摆;⑥影响规范化市场运营。
2.调查意义:对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的管理研究涉及到社会众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鉴于以上种种负面影响,本调研旨在对流动摊贩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及对策,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1)通过对在校学生及周边居民需求的调查分析,更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现实状况。建立良好的规划设计基础,相应的做出适宜的建议与规划。(2)通过最终规划调整,改变现存流动摊贩的不稳定经营模式和收入,改变自救式的谋生方式,使其生存权利得到保障。(3)作为城市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可方便城管执法人员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技巧、丰富其城市管理理论,从而构建美好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4)经过具体的规划整治,解决其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并有组织的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至少减轻污染。
3.调查范围及现状:调查范围:省电力研究院、临近街道、对面街道、周围村庄如兴隆一村周边环境等 (图1)。
流动摊贩所在位置:由于城管管制,早中时间,摊贩聚集于临近街道上,主要经营食品。夜间在校园院墙旁的步行道路上,经营各种饰品、挂件、休闲食品,还不时有服装买卖等。
4.调查思路与进程。调查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学生及摊贩物质、精神需求的访问调查,探讨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改造的具体构想和设计思路。以下是该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选题---初步考察调研---进一步确定选题及范围---问卷设计---问卷形式访问及访谈---详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整理资料、讨论分析---分工完成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为对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进一步的研究,设计并在省电力研究院校外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
1.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发放过程中,为使调查结果保证客观性,有意使受调查者男女比例保持基本相等。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说明:
(1)随在校时间增加,学生对小摊贩满意程度降低。(2)摊贩生意,更依赖于课时多、吃饭集中的低年级学生,吃饭时间较为自由的高年级学生较少光顾校外摊贩。
总之,一定程度可看出,小摊贩的主要经营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其原因很可能为新生对学校周边环境不熟悉,例如对商场位置和到达方式不甚了解等。
2.流动摊贩的存在对校园师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几乎所有被调查对象表示知道校外小摊贩,近一半的人表示非常了解,经常光顾。
这说明校外小摊贩对在校师生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满足了附近人们就近购买基本生活物资(主要为食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就近消费行为,甚至说形成了一种消费模式。
3.学生生活消费及用于小摊贩支出经济指标:在校生月生活费大多集中于400-600元左右,只有8%超过1000元。其中在小摊贩处支出的占相当比例,消费300-500元的将近40%。说明了学生食品消费在流动商贩上占了相当比重,因此,对小摊贩出售食品的卫生情况以及学生外出就餐的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4.光顾小摊贩原因:据了解,品种、价格方面的原因导致校门口小摊贩生意兴隆,而去校外吃饭并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食堂口味欠佳、价格昂贵有关。同时可看到消费者对品种的需求也在促进消费行为的因素中占一定比例,表现出人们对消费多样性的需求。所以在设计规划中应适当考虑经营商品的多样性。
.5.商品品质情况调查。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食品口味一般、卫生条件差,但从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购买流动摊贩食物有很强的倾向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可供学生选择的消费行为有限,不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6.学生需求表达。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店铺,休闲娱乐性质的商店需求不大。
7.对校外小摊贩的认识与看法。虽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小摊贩的存在给予理解和认同,但从数据统计中可反映出人们仍希望其被进一步规范管理。同时,可看出传统的城管与摊贩的关系定位有待商榷
8.校园周边公共设施配备调查:流动摊贩对环境卫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但可以看出,大量的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及时的处理。于是,对于该区的卫生处理需全面整体的考虑(垃圾堆放处的有效设置,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
大部分人认为夜间道路具有安全感,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晚上道路照明不够充足。
三、调研过程及分析
于6月15日及6月23日分两次在省电力研究院周边进行了走访及问卷调查。记录了调查地区的特征,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省电力研究院周边人流分布特征:(1)人流量日时段分布明显不均衡:每日就餐时段内人流明显增多;(2)人流空间分布不均衡:靠近摆摊一侧人流明显多于道路另一侧人流量。
2. 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⑴夜间照明—路边灯柱设置间距过大,且有高大树木遮挡,人行道灯光照射明显不足。不利人们夜间出行。⑵垃圾处理——直接堆积在附近桥下—不合理,既造成视觉污染,其所散发的异味更是对周围人群的荼毒。⑶小摊的随意摆放扰乱正常的交通及生活秩序。⑷严重缺乏各项生活服务性场所、适当的休闲娱乐空间及为学生服务的图书文具用品店。
3. 访谈过程及分析
为弥补问卷设计考虑欠周全的问题,问卷发放过程中,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即时的口头访谈,对其现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最终的设计规划指导意义极为重要。问题总体上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多数学生反映学校食堂开放时间极短,学生就餐时间紧张。校外食品供应的自由度导致了流动摊贩的流行。
②食堂伙食不合口味,其种类不满足消费需求。价格物超所值,学生表示强烈不满。而校外饮食能更好满足。
③校园内部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服装、饰品、文具、水果等都不能满足。文化娱乐设施不齐全,过单一。
④被访者反映学校内部规划及管理不合理,亟待调整。
⑤据了解,由于省该处地段较偏僻,外出消费极为不便,因此,他们平时都会出来光顾这些小摊贩。
⑥学生对店面需求多种多样。由于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及设备不完善,跳蚤市场、易物街等各种购物模式成为较大需求。
四、关于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规划设计的建议:
1.立体步行化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通过现状调查及人流分布情况可发现,电力研究院一侧(南)人流明显多于对面,对面商行生意惨淡。而且,人过马路平均需要2分钟,且安全难以保障。而过街人员由于摊贩的吸引,一般集中在河岸边,所以一条连接两侧人流的天桥非常必要。
2.天桥两侧设置收租摊位:供电力研究院学生进行易物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活跃校园文化,提高人际交往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天桥是连接待规划固定摊点所在区的纽带,这样能缓解北侧商店无人问津的局面。天桥的建立必要性再一次被体现。
3.全面治理河流:调查中可看到河流有治理过,但每每不彻底,治标不治本。所以对河流的全面治理势在必行,加上周边景观的改善,此处将成为良好的视觉景观和休息场所。
4.维修已破坏路面:破坏的路面易积水,况且部分盲道严重破坏,这是城市公共设施的破坏,必须及时修理,完善步行系统。路边变异的蚂蚁可以得出路面土质的严重受损,所以建议全面清理道路表面可见以及存有潜在危险的路面。
5.规划摊贩摊位及其经营模式: 从现状分析可看出,流动摊位的负面影响显著,流动摊贩的经营时刻存在被城管处罚的可能,考虑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失业人口的营生)及村庄的发展,建议以规划固定的收取一定租金的简易室内摊点代替现有的流动式摊位。
6.解决环境潜在安全问题:调查过程中发现树上暴露的电线还不及人高,行人的行走安全值得注意。
7.步行环境改善:为了提供给电力研究院学生及教职工一个丰富的校外环境,建议在街道沿途的特定位置(如景观及视线良好处、适于交流处)规划景观,并设置座椅。在将要规划处安排设置合适距离的路灯。
8.步行道路宽度改善:鉴于现有步行道路宽度的不足,建议修整现有道路。
五、规划设计
1.设计思路。为了体现人本性原则,进行了两次问卷发放和口头访谈,以期获得待规划区域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根据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得到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深入研究问题根源,找出解决思路,试图用城规与建筑设计所积累手法规划设计出符合人实际需求的高效用方案。
2.具体设计构思。(1).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以桥为中心点,在省电力研究院到兴隆一村地段内打造线形生活购物活动区段。同时,鉴于对道路两旁人流不均分布状况的考量,通过加强道路两侧的联系,使道路两旁的可到达性与可停留性达到最大,人流分布得以均衡。同时,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附近村庄发展。
(2)由空间节点到空间界线,再由界线到面赋予桥这个单纯的交通空间更多承载行为的可能性---将传统意义上的桥拓宽,营造出带有附加功能的多元化的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传统街道的空间,桥被部分围合,创造出灵活的既可经营、易物、又可停留行走的商业环境。(3)根据流动摊贩的分布现状及被调查者的现实需求,在既定地段设置“固定”、“围合”摊点,以改善其现有的卫生不达标状况。围合摊点的单体形式及分布形态将在后续具体设计中体现。(4)在路北面河道旁边设置垃圾中转站,同时服务于北面居住区与待建购物街。结合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给予定时、及时清理。(5)具体细节设计点可由以上建议结合现状问题分析得出。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原理>参考材料:城市调查参考实例与模板》
[关键词] 省电力研究院流动商贩经营模式大学生消费
城市化是随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具客观规律的现象,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城乡收入的差距使城市的吸引力为众多人关注,促使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这部分由乡村流向城镇的就业人口是城市流动摊贩的主要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周边流动商贩的聚集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方面,校园内部生活服务系统不够完善,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出现了独立于城市综合体的郊区化现象,校园外部包括交通、娱乐、生活服务等在内的配套设施不能与校园建设同步,流动商贩的出现成为必然。
一、调查区概况与调查思路
1.调查背景: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经营的负面影响:①扰乱城市交通秩序;②环境污染问题;③欺诈经营与产品质量问题;④垃圾食品比例大;⑤摊位乱摆;⑥影响规范化市场运营。
2.调查意义:对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的管理研究涉及到社会众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鉴于以上种种负面影响,本调研旨在对流动摊贩经营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及对策,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1)通过对在校学生及周边居民需求的调查分析,更全面的了解他们的现实状况。建立良好的规划设计基础,相应的做出适宜的建议与规划。(2)通过最终规划调整,改变现存流动摊贩的不稳定经营模式和收入,改变自救式的谋生方式,使其生存权利得到保障。(3)作为城市管理内容的一部分,可方便城管执法人员对流动摊贩的管理,提高其管理技巧、丰富其城市管理理论,从而构建美好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4)经过具体的规划整治,解决其存在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并有组织的对其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从而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至少减轻污染。
3.调查范围及现状:调查范围:省电力研究院、临近街道、对面街道、周围村庄如兴隆一村周边环境等 (图1)。
流动摊贩所在位置:由于城管管制,早中时间,摊贩聚集于临近街道上,主要经营食品。夜间在校园院墙旁的步行道路上,经营各种饰品、挂件、休闲食品,还不时有服装买卖等。
4.调查思路与进程。调查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对学生及摊贩物质、精神需求的访问调查,探讨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改造的具体构想和设计思路。以下是该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确定选题---初步考察调研---进一步确定选题及范围---问卷设计---问卷形式访问及访谈---详细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整理资料、讨论分析---分工完成报告
二、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为对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进一步的研究,设计并在省电力研究院校外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
1.问卷调查对象:问卷发放过程中,为使调查结果保证客观性,有意使受调查者男女比例保持基本相等。被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说明:
(1)随在校时间增加,学生对小摊贩满意程度降低。(2)摊贩生意,更依赖于课时多、吃饭集中的低年级学生,吃饭时间较为自由的高年级学生较少光顾校外摊贩。
总之,一定程度可看出,小摊贩的主要经营对象为低年级学生,其原因很可能为新生对学校周边环境不熟悉,例如对商场位置和到达方式不甚了解等。
2.流动摊贩的存在对校园师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几乎所有被调查对象表示知道校外小摊贩,近一半的人表示非常了解,经常光顾。
这说明校外小摊贩对在校师生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满足了附近人们就近购买基本生活物资(主要为食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就近消费行为,甚至说形成了一种消费模式。
3.学生生活消费及用于小摊贩支出经济指标:在校生月生活费大多集中于400-600元左右,只有8%超过1000元。其中在小摊贩处支出的占相当比例,消费300-500元的将近40%。说明了学生食品消费在流动商贩上占了相当比重,因此,对小摊贩出售食品的卫生情况以及学生外出就餐的环境改善迫在眉睫。
4.光顾小摊贩原因:据了解,品种、价格方面的原因导致校门口小摊贩生意兴隆,而去校外吃饭并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校园食堂口味欠佳、价格昂贵有关。同时可看到消费者对品种的需求也在促进消费行为的因素中占一定比例,表现出人们对消费多样性的需求。所以在设计规划中应适当考虑经营商品的多样性。
.5.商品品质情况调查。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食品口味一般、卫生条件差,但从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对购买流动摊贩食物有很强的倾向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可供学生选择的消费行为有限,不能满足其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6.学生需求表达。大多数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店铺,休闲娱乐性质的商店需求不大。
7.对校外小摊贩的认识与看法。虽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对小摊贩的存在给予理解和认同,但从数据统计中可反映出人们仍希望其被进一步规范管理。同时,可看出传统的城管与摊贩的关系定位有待商榷
8.校园周边公共设施配备调查:流动摊贩对环境卫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但可以看出,大量的垃圾没有得到很好的、及时的处理。于是,对于该区的卫生处理需全面整体的考虑(垃圾堆放处的有效设置,垃圾处理系统的完善)。
大部分人认为夜间道路具有安全感,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晚上道路照明不够充足。
三、调研过程及分析
于6月15日及6月23日分两次在省电力研究院周边进行了走访及问卷调查。记录了调查地区的特征,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1.省电力研究院周边人流分布特征:(1)人流量日时段分布明显不均衡:每日就餐时段内人流明显增多;(2)人流空间分布不均衡:靠近摆摊一侧人流明显多于道路另一侧人流量。
2. 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⑴夜间照明—路边灯柱设置间距过大,且有高大树木遮挡,人行道灯光照射明显不足。不利人们夜间出行。⑵垃圾处理——直接堆积在附近桥下—不合理,既造成视觉污染,其所散发的异味更是对周围人群的荼毒。⑶小摊的随意摆放扰乱正常的交通及生活秩序。⑷严重缺乏各项生活服务性场所、适当的休闲娱乐空间及为学生服务的图书文具用品店。
3. 访谈过程及分析
为弥补问卷设计考虑欠周全的问题,问卷发放过程中,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即时的口头访谈,对其现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最终的设计规划指导意义极为重要。问题总体上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①多数学生反映学校食堂开放时间极短,学生就餐时间紧张。校外食品供应的自由度导致了流动摊贩的流行。
②食堂伙食不合口味,其种类不满足消费需求。价格物超所值,学生表示强烈不满。而校外饮食能更好满足。
③校园内部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服装、饰品、文具、水果等都不能满足。文化娱乐设施不齐全,过单一。
④被访者反映学校内部规划及管理不合理,亟待调整。
⑤据了解,由于省该处地段较偏僻,外出消费极为不便,因此,他们平时都会出来光顾这些小摊贩。
⑥学生对店面需求多种多样。由于学校文化氛围的缺失及设备不完善,跳蚤市场、易物街等各种购物模式成为较大需求。
四、关于省电力研究院周边环境规划设计的建议:
1.立体步行化系统建立的必要性: 通过现状调查及人流分布情况可发现,电力研究院一侧(南)人流明显多于对面,对面商行生意惨淡。而且,人过马路平均需要2分钟,且安全难以保障。而过街人员由于摊贩的吸引,一般集中在河岸边,所以一条连接两侧人流的天桥非常必要。
2.天桥两侧设置收租摊位:供电力研究院学生进行易物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活跃校园文化,提高人际交往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天桥是连接待规划固定摊点所在区的纽带,这样能缓解北侧商店无人问津的局面。天桥的建立必要性再一次被体现。
3.全面治理河流:调查中可看到河流有治理过,但每每不彻底,治标不治本。所以对河流的全面治理势在必行,加上周边景观的改善,此处将成为良好的视觉景观和休息场所。
4.维修已破坏路面:破坏的路面易积水,况且部分盲道严重破坏,这是城市公共设施的破坏,必须及时修理,完善步行系统。路边变异的蚂蚁可以得出路面土质的严重受损,所以建议全面清理道路表面可见以及存有潜在危险的路面。
5.规划摊贩摊位及其经营模式: 从现状分析可看出,流动摊位的负面影响显著,流动摊贩的经营时刻存在被城管处罚的可能,考虑到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失业人口的营生)及村庄的发展,建议以规划固定的收取一定租金的简易室内摊点代替现有的流动式摊位。
6.解决环境潜在安全问题:调查过程中发现树上暴露的电线还不及人高,行人的行走安全值得注意。
7.步行环境改善:为了提供给电力研究院学生及教职工一个丰富的校外环境,建议在街道沿途的特定位置(如景观及视线良好处、适于交流处)规划景观,并设置座椅。在将要规划处安排设置合适距离的路灯。
8.步行道路宽度改善:鉴于现有步行道路宽度的不足,建议修整现有道路。
五、规划设计
1.设计思路。为了体现人本性原则,进行了两次问卷发放和口头访谈,以期获得待规划区域使用者的实际需求。根据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得到的数据及其分析结果,深入研究问题根源,找出解决思路,试图用城规与建筑设计所积累手法规划设计出符合人实际需求的高效用方案。
2.具体设计构思。(1).在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以桥为中心点,在省电力研究院到兴隆一村地段内打造线形生活购物活动区段。同时,鉴于对道路两旁人流不均分布状况的考量,通过加强道路两侧的联系,使道路两旁的可到达性与可停留性达到最大,人流分布得以均衡。同时,这样的设置有利于附近村庄发展。
(2)由空间节点到空间界线,再由界线到面赋予桥这个单纯的交通空间更多承载行为的可能性---将传统意义上的桥拓宽,营造出带有附加功能的多元化的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传统街道的空间,桥被部分围合,创造出灵活的既可经营、易物、又可停留行走的商业环境。(3)根据流动摊贩的分布现状及被调查者的现实需求,在既定地段设置“固定”、“围合”摊点,以改善其现有的卫生不达标状况。围合摊点的单体形式及分布形态将在后续具体设计中体现。(4)在路北面河道旁边设置垃圾中转站,同时服务于北面居住区与待建购物街。结合城市垃圾处理系统,给予定时、及时清理。(5)具体细节设计点可由以上建议结合现状问题分析得出。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原理>参考材料:城市调查参考实例与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