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少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会遇到教学“冷场”的局面,这种局面往往体现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度不够而出现教师“尬教”、学生“尬学”的情况,导致不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学生也所获无几。因此,在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动态化地处理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所谓动态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捕捉课堂情形的客观变化,合理利用课堂变动因素,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动态化课堂,以实现更为有效的课堂交流和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动态化;课堂教学;教学主体;学生
一、 捕捉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立足于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方式,满足学科的逻辑性质,科学使用教材。以学定教,及时调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动态教学循环系统,让教学方案的设计保持弹性。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课堂状态就掌控了课堂。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种以言语、行为和思维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就是动态化处理课堂首要关注的对象。教师要捕捉好这些动态变化的情形,结合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经历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过程。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动态处理课堂教学正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上,让学生通过知、情、意、行的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揭示规律,训练思维,发展能力。
二、 整合课堂动态资源,构建动态化课堂
课堂上除了可能实时生成的学生动态变化之外,还有教师、教材的变化。对这些课堂资源要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将其及时地整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對这些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问题的整合、错误的整合以及针对相同情境下的问题、错误的差异性的整合。
在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因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经验产生了矛盾而产生了问题。这恰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思考、联系的结果。教师要对这样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教学过程。在错误的整合方面,这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最为富有成效的方式。教师要做到知错就改,面对教材要敢于质疑,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动态资源。在笔者看来,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上,对错误资源进行整合,深入到教学目标中去,更能让课堂具有创造性。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经验有差异性,对同一概念往往就会产生分歧。分歧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就会让课堂有“引爆点”。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分歧,扮演好课堂的引导者,组织学生相互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整合这些动态资源是生成动态化课堂的基础,要构建动态化课堂就要知道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以紧紧围绕教学任务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和教材,将整合后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能够利用的东西。
三、 创生课堂情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的评价,是指儿童创造性地同时运用若干知识,立足于问题情境和经验去进行自我判断,或是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定然饱含着教师心力的专注与投入。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进行,而动态生成课堂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没有经过有效准备的课堂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有效的备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些人提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情景都是预先设定好的,没有灵活性,学生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虽然达到了教学要求,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学生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掌握。知识、能力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会使他们产生创设知识冲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冲动大大提高。所以学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变得更加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运用真实的情境对学生学习、思考进行引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强对知识的肯定。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往课堂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不能进行的实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可以完成,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尽量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声音、文字、视频影像、实验、图片等,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求知欲。不过只有用恰当的情境才可以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课堂情境创设的优化,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日臻完善。
作者简介:
于向达,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动态化;课堂教学;教学主体;学生
一、 捕捉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该立足于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方式,满足学科的逻辑性质,科学使用教材。以学定教,及时调整,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动态教学循环系统,让教学方案的设计保持弹性。在进行课堂教学当中,教师掌握了学生的课堂状态就掌控了课堂。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种以言语、行为和思维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这就是动态化处理课堂首要关注的对象。教师要捕捉好这些动态变化的情形,结合学科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教学情境,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让学生多感官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利用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经历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过程。
新课标提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动态处理课堂教学正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强调学生的素质发展。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点关注学生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上,让学生通过知、情、意、行的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揭示规律,训练思维,发展能力。
二、 整合课堂动态资源,构建动态化课堂
课堂上除了可能实时生成的学生动态变化之外,还有教师、教材的变化。对这些课堂资源要以教学目标为方向将其及时地整合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對这些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问题的整合、错误的整合以及针对相同情境下的问题、错误的差异性的整合。
在关注学生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因为学生的新旧知识经验产生了矛盾而产生了问题。这恰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思考、联系的结果。教师要对这样弥足珍贵的课堂动态资源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造出新的教学过程。在错误的整合方面,这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最为富有成效的方式。教师要做到知错就改,面对教材要敢于质疑,更为重要的是要把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当作一种动态资源。在笔者看来,在纠正错误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上,对错误资源进行整合,深入到教学目标中去,更能让课堂具有创造性。此外,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情感经验有差异性,对同一概念往往就会产生分歧。分歧就会产生观点的碰撞,就会让课堂有“引爆点”。教师则可以利用这种分歧,扮演好课堂的引导者,组织学生相互学习,让课堂活起来。
整合这些动态资源是生成动态化课堂的基础,要构建动态化课堂就要知道一个中心三个重点,即以紧紧围绕教学任务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和教材,将整合后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能够利用的东西。
三、 创生课堂情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的评价,是指儿童创造性地同时运用若干知识,立足于问题情境和经验去进行自我判断,或是表达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定然饱含着教师心力的专注与投入。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进行,而动态生成课堂又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教育智慧。
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没有经过有效准备的课堂难以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有效的备课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有些人提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情景都是预先设定好的,没有灵活性,学生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虽然达到了教学要求,但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动态化的过程,学生在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框架,对知识进行掌握。知识、能力在学生的大脑中生成,会使他们产生创设知识冲突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冲动大大提高。所以学生投入学习的动机变得更加主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千方百计运用真实的情境对学生学习、思考进行引导。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强对知识的肯定。21世纪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以往课堂中无法展示的内容和不能进行的实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都可以完成,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尽量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如:声音、文字、视频影像、实验、图片等,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求知欲。不过只有用恰当的情境才可以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才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课堂情境创设的优化,仍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日臻完善。
作者简介:
于向达,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