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事关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国家地区的协调发展。本文明确了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究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路径,提出强化软硬件配套设施、转变教育思路、创新教学方法等对策建议,对广大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事业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路徑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龄前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前音乐教育,不仅涉及公民的平等权益和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地区协调与均衡发展。因此,探究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既是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学龄前音乐教育的概念
学龄前教育主要针对三到六岁的儿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五个方面,它是根据幼儿自身生理及心理情况制定的适合学龄前幼儿的专门教育方式。学龄前儿童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身情感,展开有意义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理解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根据儿童这种自身特征而确定的音乐教育形式就是学前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龄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幼儿早期兴趣爱好、促进其健康成长及未来人生理想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二、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学龄前音乐教育仍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很难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当地对学前音乐教育重视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匮乏,许多方面亟待改善。
(一)学龄前音乐教育硬件设施薄弱
当地政府对学前音乐教育重视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到位,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音乐器材和幼儿教具。虽然大部分幼儿园已建立专门的儿童舞蹈活动室和音像资料书籍阅览室,但其音乐道具品种单一、舞蹈器械陈旧、教学设备简陋,仍有部分幼儿园未配备音乐打击课所用的三角铁和沙锤等辅助乐器,仅少数幼儿园配有钢琴或电子琴。
(二)学龄前音乐教育软件配套欠缺
1.教师基本音乐素养有待提升。欠发达地区幼儿音乐教师基本学历普遍较低,极少数音乐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绝大多数为中等师范学历,甚至存在仅有中小学学历或非幼教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未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不高,教师舞蹈创编能力有限、钢琴弹奏及儿歌伴奏能力欠缺,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不足,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进修。
2.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幼儿教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把握不清,在目标制定上,仅仅强调幼儿单一化的唱歌能力或跳舞能力,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美育功能。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未充分调动幼儿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反复学唱的方式强化记忆,缺少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创新,忽略了幼儿音乐兴趣及情感培养,致使幼儿对音乐认知偏窄,缺乏想象空间。
3.缺少有针对性的音乐学习土壤。一方面,幼儿园所用的音乐教材缺少本土特色,照搬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音乐课本,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城市,不适合农村的幼儿学习,严重脱离欠发达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家长不具备学龄前音乐知识,没有能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此难免会消减学前音乐教育的步伐,影响学龄前儿童对音乐学习的水平。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优化路径
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软件配套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改善软硬件条件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改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师资条件。
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大多音乐教学设备及硬件设施较差,缺少专业音乐器材,音乐教学的资源配置不足,因此,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在教学硬件上的支持,建立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供幼儿音乐书籍及资料、舞蹈教具等相关教辅助设施,使教师和幼儿有可操作性的音乐教具,并为幼儿园配备专业的舞蹈教师。另一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教师相比,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其工资收入较低,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极易造成教师队伍人员流失。因此,应承办入编考试、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欠发达地区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优秀教师适当奖励,提高学龄前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当地学前音乐教育步入良性循环。
(二)转变学前音乐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内在质量。
音乐教育是美育,也是享受美的过程。学龄前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单一知识传递模式,强调师生互动体验,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共同发现和感受音乐之美。
1.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应合理引导学龄前儿童主动自觉地学习,使幼儿通过感受音乐,逐渐学会欣赏音乐,避免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可将唱、跳、表演、朗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有所收获。
2.转变学龄前音乐教育方式。
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仍以灌输为主,停留在老师讲授、学生聆听的阶段,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亟需转变。所以应注重对幼儿的启发和引导,给幼儿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吸引幼儿,使其在老师的示范下,逐渐能够模仿和主动练习,大量的练习不仅给儿童带来愉快的内心感受,也会帮助其巩固的新学的相关知识。于此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练习能力以及自主表演能力。
3.突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龄期儿童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所以应把课堂交给幼儿,教师和幼儿要在互动过程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大胆尝试,既可以鼓励单个幼儿独自走上讲台,可以发挥学龄前儿童的集体合作精神,一同表演。当进行集体表演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大家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时间和目标,约定奖惩,教师和幼儿同时参与,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化解。
4.创新学龄前音乐教学方法。
正确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快了地学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某些令人愉快的小游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中,在训练幼儿的音乐节拍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教给幼儿打节奏,在枯燥的节奏中反复练习、反复唱念节奏,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反而对幼儿掌握音乐节拍起到负向作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在幼儿游戏中加入律动,让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孩子年龄的培养方式。
四、结语
学龄前儿童行为活跃、思维发散,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内心世界逐渐丰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同步发展,培养其积极乐观心态。然而,客观存在的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各地学龄前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显示,欠发达地区学前音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方法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若干解决之道,但面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为消除地区差异,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而不懈努力。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路徑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被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龄前音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前音乐教育,不仅涉及公民的平等权益和切身利益,而且关乎地区协调与均衡发展。因此,探究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既是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遵循,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学龄前音乐教育的概念
学龄前教育主要针对三到六岁的儿童,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育五个方面,它是根据幼儿自身生理及心理情况制定的适合学龄前幼儿的专门教育方式。学龄前儿童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调动自身情感,展开有意义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理解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根据儿童这种自身特征而确定的音乐教育形式就是学前音乐教育。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学龄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幼儿早期兴趣爱好、促进其健康成长及未来人生理想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
二、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但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学龄前音乐教育仍然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学龄前儿童很难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当地对学前音乐教育重视不足,教学资源配置匮乏,许多方面亟待改善。
(一)学龄前音乐教育硬件设施薄弱
当地政府对学前音乐教育重视不足,财政资金投入不到位,音乐教学设施不完善,缺少专业的音乐器材和幼儿教具。虽然大部分幼儿园已建立专门的儿童舞蹈活动室和音像资料书籍阅览室,但其音乐道具品种单一、舞蹈器械陈旧、教学设备简陋,仍有部分幼儿园未配备音乐打击课所用的三角铁和沙锤等辅助乐器,仅少数幼儿园配有钢琴或电子琴。
(二)学龄前音乐教育软件配套欠缺
1.教师基本音乐素养有待提升。欠发达地区幼儿音乐教师基本学历普遍较低,极少数音乐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绝大多数为中等师范学历,甚至存在仅有中小学学历或非幼教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未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不高,教师舞蹈创编能力有限、钢琴弹奏及儿歌伴奏能力欠缺,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不足,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进修。
2.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幼儿教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上把握不清,在目标制定上,仅仅强调幼儿单一化的唱歌能力或跳舞能力,忽视了音乐本身的美育功能。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之间互动较少,未充分调动幼儿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反复学唱的方式强化记忆,缺少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创新,忽略了幼儿音乐兴趣及情感培养,致使幼儿对音乐认知偏窄,缺乏想象空间。
3.缺少有针对性的音乐学习土壤。一方面,幼儿园所用的音乐教材缺少本土特色,照搬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的音乐课本,其内容大多取材于城市,不适合农村的幼儿学习,严重脱离欠发达地区学龄前儿童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大多数家长不具备学龄前音乐知识,没有能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此难免会消减学前音乐教育的步伐,影响学龄前儿童对音乐学习的水平。
三、提升欠发达地区学龄前音乐教育的优化路径
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软件配套是提升欠发达地区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改善软硬件条件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同时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改变思想认识,转变教育理念,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大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改善师资条件。
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幼儿园大多音乐教学设备及硬件设施较差,缺少专业音乐器材,音乐教学的资源配置不足,因此,当地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幼儿园在教学硬件上的支持,建立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供幼儿音乐书籍及资料、舞蹈教具等相关教辅助设施,使教师和幼儿有可操作性的音乐教具,并为幼儿园配备专业的舞蹈教师。另一方面,与其他地区的音乐教师相比,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其工资收入较低,客观存在的收入差距极易造成教师队伍人员流失。因此,应承办入编考试、建立奖励机制、提高欠发达地区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优秀教师适当奖励,提高学龄前音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进当地学前音乐教育步入良性循环。
(二)转变学前音乐教育理念,提升教育内在质量。
音乐教育是美育,也是享受美的过程。学龄前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单一知识传递模式,强调师生互动体验,从侧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质,共同发现和感受音乐之美。
1.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应合理引导学龄前儿童主动自觉地学习,使幼儿通过感受音乐,逐渐学会欣赏音乐,避免单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师可将唱、跳、表演、朗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热爱音乐,在音乐中有所收获。
2.转变学龄前音乐教育方式。
欠发达地区的音乐教育仍以灌输为主,停留在老师讲授、学生聆听的阶段,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亟需转变。所以应注重对幼儿的启发和引导,给幼儿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吸引幼儿,使其在老师的示范下,逐渐能够模仿和主动练习,大量的练习不仅给儿童带来愉快的内心感受,也会帮助其巩固的新学的相关知识。于此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练习能力以及自主表演能力。
3.突出幼儿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龄期儿童是课堂活动的中心,所以应把课堂交给幼儿,教师和幼儿要在互动过程中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要大胆尝试,既可以鼓励单个幼儿独自走上讲台,可以发挥学龄前儿童的集体合作精神,一同表演。当进行集体表演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大家分成若干小组,明确时间和目标,约定奖惩,教师和幼儿同时参与,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化解。
4.创新学龄前音乐教学方法。
正确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快了地学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某些令人愉快的小游戏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丰富多彩的音乐知识中,在训练幼儿的音乐节拍时,如果只是单纯地教给幼儿打节奏,在枯燥的节奏中反复练习、反复唱念节奏,不仅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反而对幼儿掌握音乐节拍起到负向作用,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在幼儿游戏中加入律动,让学龄前儿童在游戏中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因此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孩子年龄的培养方式。
四、结语
学龄前儿童行为活跃、思维发散,语言能力不断提高,内心世界逐渐丰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能够帮助幼儿身心同步发展,培养其积极乐观心态。然而,客观存在的地区经济差异,导致各地学龄前音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研究显示,欠发达地区学前音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方法滞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若干解决之道,但面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新方法和新模式,为消除地区差异,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