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形式上为验证式实验;在教学顺序上全部安排在学生学完有关章节之后;在实验内容上是重复教师在课堂上已演示过或已在教师指导下做过的实验。这样的安排方法,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所讲的内容或模仿教师的演示去进行操作,结果往往使学生只知道实验应该怎样做,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就中专化学学生实验改革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中专化学 思维能力 学生实验 实验教改
【分类号】:H319
引言:
现行中专化学教材突出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例如注意并加强了实验教学、课堂实验(演示或边讲边做的实验)以及学生实验的数量都有新增加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未摆脱传统教材的老框子。如在实验形式上,学生分组实验大部分仍为传统的验证式实验;在教学顺序上,学生实验全部安排在学生学完有关章节之后,作为“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验内容上,有许多实验是重复教师在课堂上已演示过或已在教师指导下做过的实验。这样的安排方法,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所讲的内容或模仿教师的演示去进行操作,结果往往使学生只知道实验应该怎样做,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后,学生未学到发现知识的方法和探索知识的途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些情况,近年来,笔者依据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对学生分组实验做了一些改革,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探讨。
一、准备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奠定知识基础,设计实验内容
要把学生分组实验提前到学习有关教材内容之前来做,这只靠学生原有的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为顺利地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再引导学生确定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设计。
1.讲清实验所依据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探索方向。
在学生尚未了解实验所依据的基础知识之前,让学生进行他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实验,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笔者在进行每个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讲清进行实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实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安排在讲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和讲授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之前来做。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前,笔者安排一课时,引导学生解决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在这一节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已学过的金属、非金属单项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引导他们總结出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性质依据,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应当进行哪些实验?使学生明确了实验原理,并初步了解了实验的内容和依据。
2.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合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设计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应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如,为进行“探索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这一实验,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原理、选定了实验内容之后,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应怎样进行这些实验?”通过讨论,确定了为“探索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应该进行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在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肯定正确设计,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
内容及设计要指出原因。最后,通过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设想,归纳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二、学生实验阶段——以探索为主进行实验
把学生实验提前到有关章节之前来做,仍要以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以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但将实验提前做,已使实验目的由“验证”变为“探索”。
由于学生预先讨论和预习,有了充分准备所以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比较熟悉,操作起来比较熟练,不再是一边看书一边操作的“照方抓药”式。由于放在讲授有关章节之前来做,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做实验,而事先并不知道实验的结果,所以实验过程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维的气氛中。这样学生操作认真、观察细致、记录详细,既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使他们学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为了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验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笔者配合上述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课外活动时间或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或将简单实验用品送到教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将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轮流实验和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等。
三、信息整理加工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总结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探索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经过思维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知识,是分组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关键。
在实验总结中,仍然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即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从而获得应有的知识和猎取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生做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后,紧接着就进入“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总结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十几年来的改革试验初步收到了成效。笔者的体会是:
1.把實验提前到讲解相关知识内容之前来做,对学生预习的要求高了,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道了实验应该怎样做,还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实验过程中,目的明确,较以前积极主动,改变过去学生中存在的预习实验时“照抄课本”,进行实验时“照方抓药”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验效果,同时也克服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为实验而实验的形式主义,从而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这样的安排方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符合学生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学生学得容易,记得牢固。学生不仅获得了应有的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使他们能逐渐掌握、了解一个化学实验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和运用已有知识总结归纳推理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3.这样安排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和练习,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和缓慢的过程,但贯穿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即现代教育学推崇的兴趣教学法。不论是激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还是化学实践活动,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一旦学生被注入了足够的学习动力,化学课程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索就会成为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冠磊,王晓明.小议中专化学学生实验改革策略[M].教育学,2012:11.
[2]刘斌,张龙.化学(通用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吴艳萍,王艳红.拓展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64.
[4]蔡碧霞.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优化之初探[J].化学教育,2009,(7):23.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中专化学 思维能力 学生实验 实验教改
【分类号】:H319
引言:
现行中专化学教材突出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例如注意并加强了实验教学、课堂实验(演示或边讲边做的实验)以及学生实验的数量都有新增加等。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它仍未摆脱传统教材的老框子。如在实验形式上,学生分组实验大部分仍为传统的验证式实验;在教学顺序上,学生实验全部安排在学生学完有关章节之后,作为“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验内容上,有许多实验是重复教师在课堂上已演示过或已在教师指导下做过的实验。这样的安排方法,使学生只能按照教材所讲的内容或模仿教师的演示去进行操作,结果往往使学生只知道实验应该怎样做,而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后,学生未学到发现知识的方法和探索知识的途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改变这些情况,近年来,笔者依据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对学生分组实验做了一些改革,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供探讨。
一、准备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奠定知识基础,设计实验内容
要把学生分组实验提前到学习有关教材内容之前来做,这只靠学生原有的知识是不能胜任的。为顺利地完成实验,保证实验效果,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先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再引导学生确定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设计。
1.讲清实验所依据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明确探索方向。
在学生尚未了解实验所依据的基础知识之前,让学生进行他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实验,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笔者在进行每个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讲清进行实验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实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安排在讲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和讲授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之前来做。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怎样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前,笔者安排一课时,引导学生解决实验原理、确定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在这一节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他们已学过的金属、非金属单项及其化合物的有关化学性质,引导他们總结出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化学性质依据,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为探索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应当进行哪些实验?使学生明确了实验原理,并初步了解了实验的内容和依据。
2.引导学生正确设计实验。
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结合实验目的来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生学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设计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而应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完成。如,为进行“探索元素性质递变规律”这一实验,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原理、选定了实验内容之后,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应怎样进行这些实验?”通过讨论,确定了为“探索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应该进行的实验内容和方法。在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设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肯定正确设计,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
内容及设计要指出原因。最后,通过总结学生提出的各种设想,归纳出正确的实验方案。
二、学生实验阶段——以探索为主进行实验
把学生实验提前到有关章节之前来做,仍要以教材中所规定的内容和步骤进行,以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但将实验提前做,已使实验目的由“验证”变为“探索”。
由于学生预先讨论和预习,有了充分准备所以对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比较熟悉,操作起来比较熟练,不再是一边看书一边操作的“照方抓药”式。由于放在讲授有关章节之前来做,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做实验,而事先并不知道实验的结果,所以实验过程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维的气氛中。这样学生操作认真、观察细致、记录详细,既培养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使他们学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为了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实验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动手操作,笔者配合上述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在课外活动时间或自习时间开放实验室或将简单实验用品送到教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将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轮流实验和减少实验小组的人数等。
三、信息整理加工阶段——以学生为主体总结实验
学生在实验中探索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经过思维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知识,是分组实验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关键。
在实验总结中,仍然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现象(即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认识,从而获得应有的知识和猎取知识的方法。例如,在学生做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后,紧接着就进入“元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的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总结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十几年来的改革试验初步收到了成效。笔者的体会是:
1.把實验提前到讲解相关知识内容之前来做,对学生预习的要求高了,学生通过预习,不仅知道了实验应该怎样做,还理解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实验过程中,目的明确,较以前积极主动,改变过去学生中存在的预习实验时“照抄课本”,进行实验时“照方抓药”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了实验效果,同时也克服了教师教学过程中为实验而实验的形式主义,从而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2.这样的安排方法具有较强的启发性,符合学生由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学生学得容易,记得牢固。学生不仅获得了应有的知识,还知道了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使他们能逐渐掌握、了解一个化学实验的多种方法,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和运用已有知识总结归纳推理探求新知识的能力。
3.这样安排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和练习,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结束语:
中专化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和缓慢的过程,但贯穿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点,即现代教育学推崇的兴趣教学法。不论是激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还是化学实践活动,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机。一旦学生被注入了足够的学习动力,化学课程学习和化学实验探索就会成为越来越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无疑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冠磊,王晓明.小议中专化学学生实验改革策略[M].教育学,2012:11.
[2]刘斌,张龙.化学(通用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
[3]吴艳萍,王艳红.拓展中专数学课堂教学的有益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7):64.
[4]蔡碧霞.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优化之初探[J].化学教育,2009,(7):23.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