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过程中,班级突发事件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能否及时合理有效地解决好班级突发事件,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稳定及有序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而班主任的理智与克制是班级突发事件顺利解决的支点。
关键词:冷静;克制;逐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07-1所谓“突发事件”,就是在班级工作中,在你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的,有不良影响的事件。这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决定了处理的该类事件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你不可能在事件发生前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没有时间让你去寻找解决它的方法,并且此类事件常常是麻烦和尴尬的,通常还会伴随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情感冲突。恰因如此,解决该类事件的水平,就能反映和衡量班主任的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合理及时地解决此类事件,能够达到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事端,协调同学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效果;不仅能使班主任在班级树立威信,使得师生感情更加融洽,而且能使你以后的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且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导致事件激化,矛盾升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班主任说,有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一、冷静自制,尊重体谅
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是善于调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注意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班级突发事件大多是因为学生的一时冲动、一念之差。在他们感情蒙蔽了理智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是班主任也同孩子一样遇事冲动,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只会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可能把事件弄得更糟糕,以致学生的自尊受到深深的挫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孩子的对立情绪就会滋生壮大,从而给班级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反之,如果班主任在耳闻目睹突发事件后,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思考,充分尊重、体谅学生,变“牧羊人”为“领羊人”,则教学效果迥异。
二、以屈求伸,逐步推进
“以屈求伸”,“以退为进”,“曲”不是软弱,“退”是为了开拓空间,从而营造对话的机会,搭建沟通的桥梁,寻找解决突发事件的契机。
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犯错,教师大可不必急于批评,而应该先“晾一晾”,以退为进,以屈求伸,有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若是遇到复杂的突发事件,就应该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逐步推进,慢慢深入。在起始阶段,教师可以使用恰当的方式“移情”,分化削弱双方的矛盾,以静制动,以冷对热。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人们情绪激动时,来自外界的教育根本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课余时间同学之间的接触较为广泛,矛盾也相应产生,经常为一些小事脸红脖子粗,各执一词,“战争”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所以,要把双方的矛盾解决好,就必须抚平双方的激动情绪,等他们彻底平静下来了,再抓紧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抓住主要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并且让他们进一步设想事件激化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使得矛盾双方进入冷静而深入的反思。最后,告诉他们想要解决问题,不应失去理智,而应该寻求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这样,就可使矛盾双方提高认识,问题就引刃而解了。
三、就事论事,掌握尺度
处理突发事件,一般应“就事论事”,也即不要东拉西扯、搞牵连。如果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把以前旧账再翻过来一起算,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小题大做或者故意跟他过不去,影响问题的正确解决。
一般来讲,班主任应分清事情性质,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尺度,性质较轻的,不要随意扩大,尤其是在后进生身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要因为成见草率定性,扩大处理;性质重的,诸如打架斗殴、离校出走等,亦不能缩小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无论事情轻重,班主任都应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某件事情的表现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与学生一起分析某个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使学生逐渐悔悟而有所警惕,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视其个性,因人施教
突发事件在任何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班主任应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避免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同时,班主任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有些学生,他们比较自卑,同时自尊心又特别强,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对老师、同学给予的评价往往十分重视。所以,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生突发事件时,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时机、场所、氛围乃至语言的作用等。对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班主任可针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当众严厉批评,如打架斗殴、蓄意破坏等事情;而对有些心理脆弱甚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班主任则应慎重一些,可个别谈心,耐心疏导。对发生在女生身上的突发事件,比如早恋等具有隐私性的问题,班主任还要充分考虑女生敏感、畏惧等心理,一般不宜公开化处理。
总之,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对于不同气质、性格特点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冷静;克制;逐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07-1所谓“突发事件”,就是在班级工作中,在你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的,有不良影响的事件。这类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决定了处理的该类事件的灵活性和复杂性。你不可能在事件发生前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更没有时间让你去寻找解决它的方法,并且此类事件常常是麻烦和尴尬的,通常还会伴随激烈的矛盾和强烈的情感冲突。恰因如此,解决该类事件的水平,就能反映和衡量班主任的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合理及时地解决此类事件,能够达到化干戈为玉帛,平息事端,协调同学关系,提升班级凝聚力的效果;不仅能使班主任在班级树立威信,使得师生感情更加融洽,而且能使你以后的工作得以更好地开展,且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处理得不好,很容易导致事件激化,矛盾升级,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冲突,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对于班主任说,有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
一、冷静自制,尊重体谅
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是善于调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注意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班级突发事件大多是因为学生的一时冲动、一念之差。在他们感情蒙蔽了理智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而在这样的前提下,若是班主任也同孩子一样遇事冲动,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学生,只会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反感和逆反心理,最终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可能把事件弄得更糟糕,以致学生的自尊受到深深的挫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孩子的对立情绪就会滋生壮大,从而给班级工作带来更多的困难。反之,如果班主任在耳闻目睹突发事件后,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思考,充分尊重、体谅学生,变“牧羊人”为“领羊人”,则教学效果迥异。
二、以屈求伸,逐步推进
“以屈求伸”,“以退为进”,“曲”不是软弱,“退”是为了开拓空间,从而营造对话的机会,搭建沟通的桥梁,寻找解决突发事件的契机。
在突发事件中,学生犯错,教师大可不必急于批评,而应该先“晾一晾”,以退为进,以屈求伸,有时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若是遇到复杂的突发事件,就应该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逐步推进,慢慢深入。在起始阶段,教师可以使用恰当的方式“移情”,分化削弱双方的矛盾,以静制动,以冷对热。心理学实践证明,当人们情绪激动时,来自外界的教育根本不起作用,甚至只能起反作用。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课余时间同学之间的接触较为广泛,矛盾也相应产生,经常为一些小事脸红脖子粗,各执一词,“战争”似乎随时都会爆发。所以,要把双方的矛盾解决好,就必须抚平双方的激动情绪,等他们彻底平静下来了,再抓紧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抓住主要矛盾,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并且让他们进一步设想事件激化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样,使得矛盾双方进入冷静而深入的反思。最后,告诉他们想要解决问题,不应失去理智,而应该寻求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这样,就可使矛盾双方提高认识,问题就引刃而解了。
三、就事论事,掌握尺度
处理突发事件,一般应“就事论事”,也即不要东拉西扯、搞牵连。如果学生犯了错误,班主任把以前旧账再翻过来一起算,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小题大做或者故意跟他过不去,影响问题的正确解决。
一般来讲,班主任应分清事情性质,掌握好处理问题的尺度,性质较轻的,不要随意扩大,尤其是在后进生身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不要因为成见草率定性,扩大处理;性质重的,诸如打架斗殴、离校出走等,亦不能缩小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无论事情轻重,班主任都应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某件事情的表现现象,看清事情的本质,与学生一起分析某个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使学生逐渐悔悟而有所警惕,这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视其个性,因人施教
突发事件在任何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班主任应实事求是,一视同仁,避免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同时,班主任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有些学生,他们比较自卑,同时自尊心又特别强,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对老师、同学给予的评价往往十分重视。所以,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生突发事件时,班主任一定要注意批评教育的时机、场所、氛围乃至语言的作用等。对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班主任可针对他们的错误行为当众严厉批评,如打架斗殴、蓄意破坏等事情;而对有些心理脆弱甚至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班主任则应慎重一些,可个别谈心,耐心疏导。对发生在女生身上的突发事件,比如早恋等具有隐私性的问题,班主任还要充分考虑女生敏感、畏惧等心理,一般不宜公开化处理。
总之,班主任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对于不同气质、性格特点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