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一些大型的學科综合题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化学与数学坐标综合性试题层出不穷,给考生一新的面孔,笔者以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为例,将分类解析于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一些大型的學科综合题少了,但随之而来的化学与数学坐标综合性试题层出不穷,给考生一新的面孔,笔者以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为例,将分类解析于下,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原子结构和相关性质规律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也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下面将对原子结构的核心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知识规律。 一、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两部分组成。在学习原子结构时需要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并理解其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即微粒之间的等量关系和数量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前一式为原子的電中性关系式,而后
随着Internet网络的高速发展,电信运营商对通信信道传输容量的需求不断增长。以不对称性为主要特征的ADSL(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很好地适应了Internet领域上行与下行业务流量的差别,成为宽带接入网的一种主流技术。 中兴ZXA10-ADSL接入系统依靠现有普通电话铜缆双绞线,提供足够的带宽容量,既支持窄带话音业务,又支持视频点播、会议电视、网上浏览、电子商务等宽带数据业务,极大地提高了
一、忽视钝化现象 例1 室温下,将足量的铝粉分别投入下列溶液中,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A.100mL1.0 mol·L-1稀盐酸 B.100mL1.0 mol·L-1NaOH溶液 C.100mL1.0 mol·L-1稀硫酸 D.100mL18.0 mol·L-1浓硫酸 错因分析部分学生忽视室温下铝在浓硫酸中产生钝化现象,误认为室温下铝能与浓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错选D。 解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项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学科素养内涵与学科背景、学科核心知识、教材内容发生关联落实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教学过程中。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语言、媒体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
在解读教材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理解教材一些简洁文字背后往往有诸多内涵;在解析一些考题时也应明白题面背后的深意,如此,方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准确理解,兹举数据说明之。 例1 (2018年11月浙江省学(选)考试题13)最近,科学家研发了“全氢电池”,其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右边吸附层中发生了还原反应 B.负极的电极反应是H,-2e-+2OH-=2H2O C.电池
要点一:关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和实验装置 根據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设计实验装置是“气体制取”内容首要的关注点,也是开展化学实验的前提。不同的气体对应不同的化学反应,因此在开展实验时首先需要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一般需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加以确定,常见的类型有固-固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固-液加热型。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离子交换膜的电化学试题比较多,且具有很高的热度,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旨从离子交换膜的作用入手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加深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提高學生解题能力的目的。 一、提高能量的效率 例1 已知:电流效率为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与消耗负极失去电子总数之比。现有两个电池Ⅰ、Ⅱ,装置如图1所示。
硝酸作為中学化学中最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它具有与盐酸和稀硫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又因为浓、稀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而又使它与盐酸和稀硫酸显示出很多特殊的性质。而中学化学试题中往往将这一特殊性以显或隐的形式存在试题中,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 一、“露”即直接考查硝酸的性质 硝酸作为一种常见的酸,物理性质具有挥发性,化学性质具有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不稳定性体现在见光会分解,强氧化性体现在和金属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理论知识之一,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到生活、生产、技术等方方面面,因此成为每年高考的必考点。现就近几年高考常见题型及解法总结如下,并就二轮复习策略谈谈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一、高考常见题型分类例析 1.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例1 (2017 北京卷)下列变化中,气体被还原的是()。 A.二氧化碳使Na2O2固体变白 B.氯气使KBr溶液变黄 C.乙烯使Br
教育家加涅(R.M.Gagne)曾提出“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消解知识和生活的界限,在“问题中心”的教学模式中,“问题”是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凭证。“问题中心”的学习通常包括了思考、运用、注意和兴趣。它强调的重点是在各类问题的激发下,将某些观点作为实际的工具。而且,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生对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