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在永新,我们相约跑向秋天的稻田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fc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许多人来说,儿时生活过的地方都离不开稻田,春插秧,秋收谷,从嫩绿小苗到长出嫩黄稻穗,从鹅黄变橙黄,故乡的稻田每天都孕育着不同的色彩,每个时节都在编织着不同的故事,只要站在稻田前深深地凝望,就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我们这一生,可能要去很多地方,看很多风景,可依旧对生我养我的故乡恋恋不忘,因为那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吉安永新,有我们故乡的模样,所以我们来了。
  四季更替,春华秋实。永新的村民们以土地作为载体,与大自然做连接。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是他们与大自然默契的配合。当气候把绿色渐渐涂抹成金黄,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满天的星斗也吟唱起丰收的歌谣,我们就在夕阳下的这片金黄色的稻田中奔跑起来。
  风景在哪里,就在永新的稻田里。我们有湛蓝海洋,而永新也有“黄金海岸”,我们一边跑一边遥望着,无边的稻田跟远处山林相连,沉默的稻穗低垂着头诉说往日的青葱,羊肠小道野花盛开,村落里一棵棵大樟树与大地窃窃私语,跟着大山与村民一起日作夜息......秋风起,村落里桂花飘香,停下脚步,闭上眼闻到花香稻香,还听见了稻海从远处传来风的声音。
  我们一路跑,与劳作的村民们闲聊家常;我们走入稻田抚摸稻穗;我们学着用老式的脚踏轧稻木车;我们和稻草人热情地招手;我们在伐木道里拍下最美的一刻;我们的汗水迎着金黄色的阳光晒干……
  我们离自然越近,离新鲜的食材也就越近。吃过永新的菜,方知美食还可以如此让人脸红心跳。辣椒是永新菜里的必备单品,饭菜里可以没肉,但是绝不能没辣。村宴上的饭菜不能说有多精致,但却一定是从地里现摘的最天然的蔬菜瓜果,农家养大的家禽,再搭配一把红绿辣椒,一大碗米饭不知觉就下肚。
  这次在永新,绝不仅仅是跑一场村跑这么简单。九月丰收的季节,在秋色中来一场“丰收小旅行”再合适不过;逛一逛秋季里永新风物市集,在稻田里,闻着稻香,听着蛙声,品尝地道永新美食;在月色下听诗人朗诵,歌手弹唱,看平凡的稻田也散发着光彩……乡情野趣,自在也舒心。
  在永新 ,发现一个丰收的九月
  丰收稻花香
  自然的味道,要用最接近自然的餐桌来呈现。金黄的稻穗是劳动的结晶与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将餐桌搬到稻香花海中,夜晚的凉风携带着稻香散播在空气中,在不经意间,就悄悄地溜到餐桌上来。我们听着来自稻田里的风,看着田垄间自由生长着狗尾巴草,与身边好友知己话家常,笑声和着虫鸣回荡在村落山间,这一刻剩下的只有自由。
  稻田童话
  回馈乡村是村跑一直以来的坚持。这一次在永新,我们将之前发起的“赛事包公益活动”所收集到的赛事包带给了当地的孩子,为乡村带去温暖,也为乡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友谊连结。在未来的每站村跑,我们都将带着村卷的背包到乡村里,为乡村公益尽一份力量。
  丰收小旅行
  青砖黛瓦古朴厚重的洲塘,像一幅静雅书卷,透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荷花池里荷花开的正美,小朋友在巷弄中穿梭嬉戏,当地人从池塘摘来新鲜莲蓬给大家品尝,莲子清甜可口,再到茶馆里喝上一口白茶,便褪去了这秋日的燥热。
  丰收风物展
  市集是乡村最能集中展现地方特色的所在。我们在市集上吃着“和子四珍”品尝永新白茶,看“盾牌舞”、“永新小鼓”......瞧呀,还有一群可爱的小村卷们正认真地画着画,做着“花草纸”呢。
  豐收诗家歌
  悦耳的歌声正从永新记忆博物馆里传出,一场别样的丰收诗家歌正在上演。在这场与众不同的诗家歌音乐会中,音乐随着稻海飘向远处,自由就如风般蔓延开来。有一种慢,是等待稻谷从翠绿到金黄;有一种慢,是静坐庭院中看斜阳;有一种慢,是用心去倾听一首诗,一首歌。
其他文献
走在沙坡尾街头,和琳琅满目的商业店面相比,鲜少有人会拐进那一条条市井小巷,短短数十米的距离,好像就足以隔开两个世界。这样的清净,对陈航来说却刚刚好。他的山时食堂就开在其中一条名为中埔头的小巷子里,这间小小的私房菜馆,即使曾经辗转迁居,却也不过是从一条巷搬进了另一条巷。每天清晨,出门右拐几步路,他就能抵达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采买完一天的食材,回家煲汤、蒸饭、做菜,等当天的食客来吃饭。这听起来像是日复一
期刊
巷弄生活 102号  忘掉门牌  对于大部分生活在巷弄里的人来说,家门口的门牌其实形同虚设,因为巷子就像不断分叉的枝桠,门牌号往往也不按顺序排列,因此大家更喜欢用不同的参照物来辨位,假如家门前有棵大榕树,或是有个醒目的门头就最好不过了。倘若是要为远来的访客、上门的快递小哥或收旧物的人指路,那么比起那一连串的门牌号,挑选一个明显的参照物告知才是最重要的。  废屋探险  巷弄里总有一些不知年代也不知何
期刊
在本土日常生活文化逐渐丰盈的泉州,新鲜的业态正在街头巷尾相继生长起来,试图用各自微小的力量带动古城的消费方式朝着更多元、更现代的方向转变。比如在承天巷内的巴浪鱼咖啡馆,主人亚三会告诉你,其实咖啡就是一杯日常的饮料。  距离巴浪鱼咖啡馆的一周年店庆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楼下还陈列着当时的海报。三年前阿梅在承天巷经营起了赤子空间,两年后男友亚三也将自己新的咖啡店驻扎进来。这里虽因藏在巷内不容易找到,却几乎
期刊
2015年底,阿浠和三个朋友合资,租下了福州仓山的一栋老洋房,并沿用了它本来的名字——复园里1号。其实最初到仓山时,阿浠只是想找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但如今,她通过一场场家宴和社区营造活动,试图让更多人跟她一样爱上这里,重见仓山的美。  自从通了地铁,去仓山的路又方便不少。从热闹的上藤路出发,我们跟着地图上宛如麦田怪圈的路线指引,沿途经过各种超市、学校、面包店和水果摊,眼看着身边的植物和建筑一层层剥
期刊
大部分的老城,都有内外之分。“外老城”是商业街上夸张的符号堆砌,“内老城”则是隐匿在清静的街巷里的日常。假如你愿意去探寻,它们就会不断地延伸,宛如疯狂滋长的藤蔓;假如你对此兴致缺缺,那么在转身的一瞬间,也许就会错过那间名为“有年杂货”的藏着老厦门的旧物铺。  有年杂货门前有一株三角梅,是张元将刚搬到这里时种下的,如今正好两年。粉红的花簇在古城西路这条冷清的小路上,就像是一个显眼的店招,成为人们走进
期刊
麒麒商店,这座位于中山南路与金刚巷之间的狭长空间,不仅为来客提供安心寓所,也兼具综合商店及街头美术馆的功能。主人庄麒麒出于对泉州旧时光与“家”的迷恋,亲自打造了每一处细节,他希望麒麒商店是家一般的舒适寓所,也是一个供自己与旅客、在地青年提供对话的空间,同时试图唤醒古城老街巷的活力。  麒麒商店所在的中山南路,在泉州城的近代史中一直扮演着主干道的角色,南来北往的车流日夜穿梭,泉州人口中的“南北一条街
期刊
在厦门大同路和中山路的骑楼之间,交错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老巷弄,这里既有谱写传奇的天一楼庆让堂,也有传承百年的南音社,但除此之外,甜品、咖啡、民宿,这些看似处于另一个年代的东西,也在这些巷弄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这片巷弄群里,传统与新奇肆意混搭,一种错代生活,正在悄然上演。  天一楼巷的位置,恰好就扣在大同路和中山路这两条迭代的商贸街之间。解放前,大同路上开着厦门最大的三家百货公司,同时也有各类布行
期刊
在陈美英师傅的记忆中,曾有六十多名绣工在泉州市刺绣工艺厂里做金苍绣,如今只剩她留在这个小车间,日复一日地穿针引线,将人间的喜乐绣在一块块绸布上。尽管人们依然对其绣出的桌裙、布袋衣爱不释手,但愿意拿起针线的人却屈指可数。这样的荒谬感其实不难理解:对那些钻研于一门技艺的人,我们总是很容易心怀敬意,但鲜少有追随的勇气。  泉州老城就像一座由无数小巷组成的迷宫,各条小巷的际遇也不尽相同:有的被改造成热闹的
期刊
在房价高企、人心浮躁的当下,街角巷弄正在成为城市生活的另一种选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这里构筑一种旧式的生活方式:步调缓慢、人情温暖。这其中,也有人走得更远更深入一些,他们不仅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反过来,为巷弄本身注入另一种活力和解读。  离地几公里,俯瞰一座城市。粗壮的沥青血管清晰可见,直抵城区的五脏六腑,来路可追,去向分明。倒是那些不知从何而起的街角巷弄,毛细血管般细小、微弱,稍
期刊
“温馨”“自然”“家的感觉”,这些是一部分当下国内主流设计酒店的关键词,而Hitel却提供了几乎相反的概念。在消费方式转变的今天,酒店不再只是单纯提供综合服务的场所,Hitel站在“人”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尝试,赋予一间酒店“城市对话框”的意义,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探索未知。  Hitel位于厦门湖里区的华美文创园内,这一带属于厦门岛内的老工业区,与思明区扎堆的热闹景点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文创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