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是其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质的体现,道德人格是一个和一种自由自觉智慧的实践,是之所以区别其他动物的关键所在。因此,改革我国道德教育思路和方法,把“道德灌输”与“德性养成”有机的结起来,是当前德育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有些是好的,但是有些是不好的,甚至是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如:粗言脏语、追逐打闹、乱丢乱扔、随地吐痰、甚至以强欺弱等等。要使学生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必须抓住小学阶段,进行强化教育。
(一)行为常规强化教育
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组织实施。晨检时间集中学习,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做专题讲座,包括常规礼仪、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教育等内容。下午第八节课分班训练,由班主任讲校纪班规,进行具体指导。利用周五班会时间观看“神州5、6、7、8号”发射成功的记录片、开国大典等专题教育影片,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迹激励人。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
二、注重细节 确保实效
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开始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实效。例如,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
1.每天上学穿戴整齐,注意个人卫生,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食品等,也不要从家里往学校带零食。
2.上课铃声响了,要立即在活动区内站好排,有秩序地进教室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3.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问好,站立正直,声音自然响亮、整齐。自然站成两排有秩序的进出教室,在走廊要靠右侧通行。
4.见到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向老师问好。
5.结合每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我爱国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升旗时态度要认真严肃、列队要整齐、少先队员行队礼,姿势要正确、唱国歌时声音要响亮、整齐。
6.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做危险、剧烈的活动。
7.爱护公物,不破坏花草树木。
8.不乱扔杂物,不乱倒垃圾赃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
9.上、放学自觉形成路排,有秩序的进出校园。
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究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
三、评价激励 量化考核
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我们加大了检查与反馈力度,不断发现先进,激励后进,并且常年坚持,常抓不懈。
1.学校构建日常值周管理工作成员、学校值周队员和班级监督员组成的队伍,主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监督与反馈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路排、课间活动、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学校每天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下发通报、宣传橱窗公示等形式进行公布。
2.学校对以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树立模范,带动一般。根据各班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情况,每月评选出全优班级,学期末评选出“先进班集体”(优秀中队)5个,各班评选“全优生”10名、“文明标兵”10名,学校评选校级“十佳少先队员”10名。每月通过评比量化颁发规范班全优流动红旗。
4.纳入学生考核。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教育之后,我们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利用此评价制度每周对学生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周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在班级评比栏中行为习惯里戴红花。
5.纳入教师考核。将日常管理工作值周小组检查量化的成绩记入正副班主任考核成绩。
通过以上的做法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的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教育的过程,单凭开学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是不能一劳永逸的,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教育,可使学生学习、熟悉校纪班规,在学习后还可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以上规章制度的记忆,并以此作为个人日常行为的指南。如今,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四、三位一体 齐抓共管
学校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此项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否则,学生在校刚刚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回家后,父母对其子女的不良习惯,如乱丢东西、整天看电视等听之任之,不加管教,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那么又会发生反弹。因此,必须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得实效。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班主任要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师生密切配合,强化监督,反复训练,抓早抓好抓落实,持之以恒,使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应加大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奖惩分明,确保训练工作的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
一、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有些是好的,但是有些是不好的,甚至是不符合学校要求的,如:粗言脏语、追逐打闹、乱丢乱扔、随地吐痰、甚至以强欺弱等等。要使学生改掉这些坏习惯,就必须抓住小学阶段,进行强化教育。
(一)行为常规强化教育
由政教处牵头,班主任组织实施。晨检时间集中学习,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做专题讲座,包括常规礼仪、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卫生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教育等内容。下午第八节课分班训练,由班主任讲校纪班规,进行具体指导。利用周五班会时间观看“神州5、6、7、8号”发射成功的记录片、开国大典等专题教育影片,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迹激励人。
(二)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素材
各学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学生进行道德行为教育的材料、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去挖掘、发现,并及时有效地加以渗透、利用。例如:《思品与社会》课是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就应充分的把它利用发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独厚的。因此,教师应把《思品与社会》课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而不应把灌输知识目标、政治常识放在第一位。
二、注重细节 确保实效
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开始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实效。例如,开学的第一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
1.每天上学穿戴整齐,注意个人卫生,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饮料、食品等,也不要从家里往学校带零食。
2.上课铃声响了,要立即在活动区内站好排,有秩序地进教室坐好,等待老师来上课。
3.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问好,站立正直,声音自然响亮、整齐。自然站成两排有秩序的进出教室,在走廊要靠右侧通行。
4.见到老师要主动、热情地向老师问好。
5.结合每周一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我爱国旗”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升旗时态度要认真严肃、列队要整齐、少先队员行队礼,姿势要正确、唱国歌时声音要响亮、整齐。
6.课间活动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做危险、剧烈的活动。
7.爱护公物,不破坏花草树木。
8.不乱扔杂物,不乱倒垃圾赃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
9.上、放学自觉形成路排,有秩序的进出校园。
老师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究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耐心的教育和培养。
三、评价激励 量化考核
抓好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力合作,关键是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我们加大了检查与反馈力度,不断发现先进,激励后进,并且常年坚持,常抓不懈。
1.学校构建日常值周管理工作成员、学校值周队员和班级监督员组成的队伍,主持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监督与反馈的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路排、课间活动、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学校每天通过红领巾广播站下发通报、宣传橱窗公示等形式进行公布。
2.学校对以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情况进行经常性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树立模范,带动一般。根据各班级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情况,每月评选出全优班级,学期末评选出“先进班集体”(优秀中队)5个,各班评选“全优生”10名、“文明标兵”10名,学校评选校级“十佳少先队员”10名。每月通过评比量化颁发规范班全优流动红旗。
4.纳入学生考核。在对学生进行了常规宣传教育之后,我们制定了“自评—生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利用此评价制度每周对学生进行常规检查,评出当周遵守常规做得好的学生,在班级评比栏中行为习惯里戴红花。
5.纳入教师考核。将日常管理工作值周小组检查量化的成绩记入正副班主任考核成绩。
通过以上的做法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的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教育的过程,单凭开学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是不能一劳永逸的,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教育,可使学生学习、熟悉校纪班规,在学习后还可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强化学生对以上规章制度的记忆,并以此作为个人日常行为的指南。如今,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
四、三位一体 齐抓共管
学校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此项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否则,学生在校刚刚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回家后,父母对其子女的不良习惯,如乱丢东西、整天看电视等听之任之,不加管教,还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那么又会发生反弹。因此,必须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得实效。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非一蹴而就,必须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班主任要勤观察、勤发现、勤表扬、勤纠正,师生密切配合,强化监督,反复训练,抓早抓好抓落实,持之以恒,使学生切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应加大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力度,奖惩分明,确保训练工作的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辽阳市太子河区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