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勤奋、自信、有创造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学生,一定能成为高素质的人,并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实践证明,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绩效,我们的教学还必须依赖于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浓厚的兴趣、正确的动机、昂扬的激情、克服学习障碍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同时,还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落实:
一、鼓励学习,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人说:批评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了谴责;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赏识伴随着孩子,他明白人生终须一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和各不相同的习惯,常常是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用理解、用关爱去体会学生的一切,就会认识到一切原来是那么美好。有的学生好动,原来他适宜于在活动中学习;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原来他更擅长于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常常突发奇想,原来他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教师应该是一个“强项发现者”,发现并赏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特殊点,让学生感到“我也能干”,这就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中不少对家长、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学习动机就不强烈。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强力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有利契机,因势利导,正面宣传,如此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二、发挥特长,促进自信,培养兴趣爱好
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父母要了解孩子,激发他的优势。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填鸭式给学生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会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
三、献身教育,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和谐的师生情感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诱因,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的催化剂。
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需要,又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密切师生情感呢?
1.老师要有献身教学事业的精神。由于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人才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专业,牢固树立从事历史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
2.要有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只有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
3.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调查发现,积极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师生情感,促进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此,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教与学的效率能不提高吗?
四、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孩子毅力的磨刀石。孩子学习上的毅力,也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障碍和外部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意志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和毅力。
总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把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双管齐下,把学生培养成智商和情商俱高的人。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落实:
一、鼓励学习,增强自信,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有人说:批评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了谴责;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赏识伴随着孩子,他明白人生终须一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和各不相同的习惯,常常是成年人无法理解的。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用理解、用关爱去体会学生的一切,就会认识到一切原来是那么美好。有的学生好动,原来他适宜于在活动中学习;有的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原来他更擅长于发散性思维;有的学生常常突发奇想,原来他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独到之处……教师应该是一个“强项发现者”,发现并赏识每一位学生身上的特殊点,让学生感到“我也能干”,这就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目前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影响,他们中不少对家长、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他们没有迫切发展自己的需要,因而学习动机就不强烈。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和强力的学习动机,工作难度大,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密切配合,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有利契机,因势利导,正面宣传,如此持之以恒,方可收到实效。
二、发挥特长,促进自信,培养兴趣爱好
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父母要了解孩子,激发他的优势。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因此,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可采取的方法有:
1.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育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一堂课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丰富多彩的内容、留有韵味的回味。教学时要史论结合,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体验,如利用精彩的故事、电影、谜语、典故、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以趣闻轶事、哲理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陶行知先生说:“与其填鸭式给学生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因此,学习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并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愉快的情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反之则会产生内疚、痛苦、厌学等消极的情感,随即降低或失去学习兴趣。
三、献身教育,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
和谐的师生情感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是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诱因,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业成绩的催化剂。
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它既能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需要,又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密切师生情感呢?
1.老师要有献身教学事业的精神。由于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人才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任,所以应热爱自己的专业,牢固树立从事历史教学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兢兢业业,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
2.要有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只有把自己的一片丹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
3.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调查发现,积极的师生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老师要密切关注师生情感,促进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为此,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心理相容、关系和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合成一股力,教与学的效率能不提高吗?
四、锻炼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发展起来的,困难是培养孩子毅力的磨刀石。孩子学习上的毅力,也是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克服困难形成的。
坚强的意志既是行动的强大推动力,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内部障碍和外部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挖掘一切能锻炼学生意志的因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恒心和毅力。
总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把智力因素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双管齐下,把学生培养成智商和情商俱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