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有效性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讲得多——一般是教师讲概念,学生记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学习;学生练得多——学生每天都要进行大量重复、机械的练习;学生参与得少——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连思维活动都受到了控制,这是一种低效的课堂教学。这与当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要求极不適应。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由原先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从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过去所谓的“师道尊严”,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每节课都应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本着用快乐去塑造快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的理念,用自己的热情打开学生幽闭的心扉,开启学生囚禁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参与、愿意交流,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面对老师冷峻的面孔而唯唯诺诺。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困生,不能单凭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坏(由此产生对学困生的偏见及厌恶情绪),应主动地关心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教师才会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令学生信服,从心里上认可自己。再次,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容忍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比如,与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的答案往往不敢说出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即使他们说错也不能批评、指责。再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然后才是评价者。我们教师应该向发言的学生投以关注的眼神,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补充,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答错而不让学生说。最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教师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能固执己见,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压制学生,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商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创设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游戏活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数学本身给人一种单调枯燥的感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数学往往有一种厌倦的消极情绪。在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使数学中许多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有理数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算24”的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用一副扑克牌,把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上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算出24。学生在这节课上兴趣高涨,开动脑筋争着计算,不甘落后。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既复习巩固了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起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欲望。
2.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才会使学生有兴趣去关心现实中的问题,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实践了杜郎口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上课时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再将任务分给每个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召集本小组成员,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然后再由各组选派代表走上讲台汇报展示,同组成员补充,其他学生质疑。如我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把探究的任务分到小组,要求并明确不同的小组按不同的方法(每个小组用一种方法)进行探究,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很快得出:不管用哪种方法,只需将多边形分割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研究,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能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180°×(n-2)。教学中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坚决不要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坚决不要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述的,坚决不要教师写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由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反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去展示自我。
3.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圆。固定一个圆,通过平移另一个圆来感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弄清圆与圆究竟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这几种位置关系有何区别。又如,在教学“圆周角”时,运用橡皮筋来演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既方便又有效,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理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出圆周角的性质定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进行抽象概括,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正确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以表扬、赞赏为主,做出评价时需要认真地观察、深刻地了解,并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见解独特、方法新颖时,就立即投以赞许的目光,表扬他们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学生回答不出时,就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批改作业时对有进步的学生写上“有进步,望继续努力”的评语;对有独特解法的我就写上“此种解法很新颖,具有创造性”等等。另外,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例如一节课的结尾,让学生评价一下这节课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有什么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活动之后,让学生评价一下各组或各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又如,让学生互评作业情况、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自评和互评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调控教学。所以,评价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中,进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把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师由原先的讲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从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对话的首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过去所谓的“师道尊严”,努力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每节课都应面带微笑走进教室,本着用快乐去塑造快乐,用幸福去塑造幸福的理念,用自己的热情打开学生幽闭的心扉,开启学生囚禁的情感,让学生愿意参与、愿意交流,这样学生才不会因为面对老师冷峻的面孔而唯唯诺诺。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困生,不能单凭分数来判断学生的好坏(由此产生对学困生的偏见及厌恶情绪),应主动地关心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教师才会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才能令学生信服,从心里上认可自己。再次,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之心,能容忍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比如,与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的答案往往不敢说出来,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即使他们说错也不能批评、指责。再如,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的角色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然后才是评价者。我们教师应该向发言的学生投以关注的眼神,并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补充,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答错而不让学生说。最后,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当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教师一定要冷静下来,不能固执己见,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压制学生,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商讨,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创设合作探究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开展数学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游戏活动是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数学本身给人一种单调枯燥的感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数学往往有一种厌倦的消极情绪。在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可以使数学中许多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进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学习有理数之后,我安排学生进行一次“算24”的游戏活动,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每组用一副扑克牌,把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上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算出24。学生在这节课上兴趣高涨,开动脑筋争着计算,不甘落后。这样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活动之中,既复习巩固了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同时激起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欲望。
2.让学生走上讲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才会使学生有兴趣去关心现实中的问题,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尝试实践了杜郎口模式。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上课时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再将任务分给每个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召集本小组成员,进行自学、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然后再由各组选派代表走上讲台汇报展示,同组成员补充,其他学生质疑。如我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内容,然后把探究的任务分到小组,要求并明确不同的小组按不同的方法(每个小组用一种方法)进行探究,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很快得出:不管用哪种方法,只需将多边形分割转化为多个三角形来研究,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就能推导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是180°×(n-2)。教学中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坚决不要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坚决不要教师讲解;凡能由学生表述的,坚决不要教师写出。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由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反馈,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去展示自我。
3.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有句名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动,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时时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两个圆。固定一个圆,通过平移另一个圆来感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弄清圆与圆究竟有哪几种位置关系,这几种位置关系有何区别。又如,在教学“圆周角”时,运用橡皮筋来演示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个,既方便又有效,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理解同弧所对的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三种位置关系,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出圆周角的性质定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再进行抽象概括,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正确的评价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以表扬、赞赏为主,做出评价时需要认真地观察、深刻地了解,并与学生真诚地交流。如上课学生回答问题见解独特、方法新颖时,就立即投以赞许的目光,表扬他们爱动脑筋、善于思考;学生回答不出时,就鼓励他不要气馁,继续努力。批改作业时对有进步的学生写上“有进步,望继续努力”的评语;对有独特解法的我就写上“此种解法很新颖,具有创造性”等等。另外,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例如一节课的结尾,让学生评价一下这节课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节课有什么成功之处,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数学活动之后,让学生评价一下各组或各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又如,让学生互评作业情况、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自评和互评等等。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更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调控教学。所以,评价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处在一个和谐、温暖、相互信任的学习环境中,进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把属于学生自己的时间、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