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语文的教育工作。散文作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在不断扩大。散文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就是其典型特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唤起中学生对于美的一种探究意识,随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求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散文教学方法,探讨新时期社会发展下的新教学思路,推动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教学策略
现代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以往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弊端,基于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散文作品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走进作品,走近作家,读出自我,读出情感,有效提高了现代散文作品教学的质量,现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总结如下:
1 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藤野先生》从结构上看来,似乎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一开头就以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有关: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中国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一般日本人对来自弱国的“我”怀着“物以稀为贵”的奇异心理,而藤野对“我”却是特别关切,给予不倦的教诲。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设置、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2 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
3 学会理解文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多年后同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悲剧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关合,构思愈加缜密,而由于衬上了灰暗社会的背景色调,收到了言有尽而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4 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但是,这样的阅读要求对初中生来讲难度很大,特别是对初中生更是一大挑战。因而笔者只是偶尔进行简单地尝试,希望能让学生在收获一种创造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为今后地阅读安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鲁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提到:看着弟弟偷偷的扎风筝“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这种于空白处的再创造解读,必然跨出文本,揭开新发现,新感受,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重新获取一次检视自己,感悟生活的机会。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散文教学 教学策略
现代散文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散文教学也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针对以往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弊端,基于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散文作品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走进作品,走近作家,读出自我,读出情感,有效提高了现代散文作品教学的质量,现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做法总结如下:
1 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从形式上看,散文的结构是散的。在取材上,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涉及的事情,可以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凡睹物之情,思路所及都可以联缀成篇。所以,线索对散文来说,它的作用更大。散文教学必须把握线索,理清思路。这样,才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构思艺术和文章的主旨。《藤野先生》从结构上看来,似乎是一篇很“散”的散文。文章一开头就以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写了“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人们待“我”如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一样的稀罕。但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有关:中国留学生醉生梦死,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漠不关心,而作为日本人的藤野先生却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他对中国表示出了异乎寻常的同情;一般日本人对来自弱国的“我”怀着“物以稀为贵”的奇异心理,而藤野对“我”却是特别关切,给予不倦的教诲。这篇短文内容丰富,时间跨度20年,大小事件10多件,人物众多。作品中的记叙和抒情,都是围绕着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而设置、开展的。作者按时间的顺序,以自己情感的变化为线索,将繁多的题材和生活片段串联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线索的作用,并通过精心的提问设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就把握了全文的思想意义和协作特色。
2 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
3 学会理解文眼
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有时出现在篇末,有时出现在篇中,它使文章的内容前后互有照应,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深刻的文章内涵,无论在哪,理解文眼对理解文章的主旨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许多文眼既是行文的线索,又是文章的主旨。比如《背影》中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在文中不断的出现。“背影描写两次虚写,两次实写,笔墨互殊,虚实相济。起笔‘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以虚写挑明文眼,为全文抒情定下基调,引出了全篇对父亲的回忆与思念,中间两次实写背影,详略有度,尺寸各异,作者用了几乎三分之一的篇幅工笔细描父亲穿铁道买桔子而出现的背影,饱含作者铭感五衷的深情,把作品推向抒情的高潮,嗣后写离开车站的父亲只用了一笔:‘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地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对父亲离去的失落、依恋和愁绪交汇的感情潮水也随之夺眶而出。文章结尾处写泪光中的背影,纯系多年后同强烈思念而产生的幻影,实属以形写神的传神之笔!紧跟着光景惨淡、陷入绝境的父亲的来信而浮现的背影,融进了父亲晚年凄苦的悲剧形象,与起笔处的背影首尾关合,构思愈加缜密,而由于衬上了灰暗社会的背景色调,收到了言有尽而余音缭绕的艺术效果,留给读者无穷回味和联想的余地。”
4 跨出文本,实现超越
散文教学不仅要求读懂文章,而且还要求学生还能在原文本的基础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依据。阅读时能做到“见人之所不能见,感人之所不能感受。”这样的解读“不但是情感的宣泄,而且是灵魂的唤醒,是生命的超越。”但是,这样的阅读要求对初中生来讲难度很大,特别是对初中生更是一大挑战。因而笔者只是偶尔进行简单地尝试,希望能让学生在收获一种创造带来的愉悦的同时,也为今后地阅读安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寻找文中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补写,实在不失为一种最真接,最有效的尝试方法。鲁迅在《风筝》这篇文章中提到:看着弟弟偷偷的扎风筝“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踏扁了”“……于是傲然走出”“……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此处的叙写留下的空白值得探讨,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即时进行练笔。提示:请你根据当时的情境,想一想,弟弟的内心是怎样想,他又会怎样做呢?然后写下一段话。这种于空白处的再创造解读,必然跨出文本,揭开新发现,新感受,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重新获取一次检视自己,感悟生活的机会。散文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叙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