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天地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鉴赏是新课标下高中音乐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正确的审美、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欣赏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音乐是视听的艺术,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丰富感官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课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设备凭借它的音像效果在音乐鉴赏课中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创设意境、激发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课堂活动的形式,为有效课堂教学提供保障。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程的有效导入
直观体验,便于创设情境。如歌曲《松花江上》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歌曲,歌曲通过怀乡、漂流和呼唤三个感情层次表达了抗战初期人们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呼唤。要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笔者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九一八”事变期间的历史视频资料。通过这种直观体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剪辑和编辑音乐片段,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知识容量。如在《学堂乐歌》一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不同时代的多首校园歌曲进行剪辑,进而让学生对比思考。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很难在几分钟之内听到多首不同时代的歌曲。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知识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程重点的突出
借助视频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例如《浪漫主义音乐》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代表作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抒情性”。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浪漫主义作品的抒情性,笔者播放了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师》的片段,其中的配乐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影片的情节与作品的情绪十分吻合,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作品抒情性的理解。
借助影像了解音乐的创作风格。在《古典主义音乐》一课中,学生通过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来体会古典主义音乐典雅、完整与和谐的美,然而仅凭听觉的感受显得单一,不够直观。在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古典主义绘画和建筑的影像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了解得更加明晰和深刻。
借助音像资料了解作曲家生平。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音乐巨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众多题材的音乐名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记录片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及时而全面的信息。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难点的解决
展示歌谱,直观分析作品。在传统的歌曲欣赏课上,歌谱大多要分发到学生手上,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实现试唱,但是要想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进行视听体验就显得比较困难。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歌谱,能使学生直观地体会歌词的内涵、曲调的结构以及作品表现中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通过影视作品体会音乐的情绪和意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传播了浪漫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19世纪浪漫乐派音乐树立了典范。体会作品的创作思想一方面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音乐的体验。传统的欣赏是通过反复聆听进行的,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赏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第九交响曲》首演的片段,再现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亲自指挥首演的盛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作品情绪和意境的理解。
运用视频了解乐器和乐队编制。要想实现对交响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的赏析离不开对乐队编制和乐器的介绍。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通过对演出实况的视频欣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乐队的成员以及位置,直观地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还能体会演出现场的气氛。在音乐课上,有时会介绍一些独奏的乐器,比如演奏《江河水》的乐器管子,通过视频欣赏管子的演奏,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管子的形制以及演奏的技巧。
四、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截取音频片段,突出音乐主题。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欣赏的核心部分。聆听环节主要有“初听片段、再次细听和完整欣赏”三个部分。例如欣赏《中亚细亚草原》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三段主题反复欣赏和对比,体会“东方主题”和“俄罗斯主题”在风格和情绪上的不同,进而理解音乐形象。最后通过“完整欣赏”归纳总结出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点。在聆听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视听手段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和全面。
创设意境,展开联想。联想(或通感)是音乐欣赏课上学生最重要的课堂活动。 首先,通过多媒体视听设备有助于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的理解。不同音乐作品有不同的创作环境,要想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理解作品创作的初衷,还要充分发挥联想或通感的作用,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创作意图。
展示歌谱,试唱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作品主题的熟悉和掌握。只有熟悉作品的主题才能对作品的情绪、结构以及艺术形象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主题的学习除了反复视听以外,视唱谱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识谱和视唱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应当鼓励学生注重音准和节奏等要素、正确地视唱谱例。例如欣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主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当堂试唱,体验力度记号对作品力度变化的影响,体会简单朴实的音乐特点。
展示歌词,直观分析歌词特点。运用多媒体能够对歌词进行直观的标记。歌曲《送别》是李叔同先生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创作的。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由于缺少专业的作曲人才,大量的乐歌作品是爱国人士借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曲调填词创作的,所以“依曲填词”是学堂乐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上设计了模仿歌曲《送别》进行校园歌曲填词的创作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创作歌词,然后利用多媒体的投影设备将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首先使学生理解了 “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其次,让学生自己创作歌词、表达真情实感。这次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歌曲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这些“老歌”不可没灭的艺术价值。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欣赏中的运用将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若想使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地了解作品,就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和主动探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不断地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
一、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程的有效导入
直观体验,便于创设情境。如歌曲《松花江上》是一首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歌曲,歌曲通过怀乡、漂流和呼唤三个感情层次表达了抗战初期人们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呼唤。要想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笔者在新课的导入部分播放了“九一八”事变期间的历史视频资料。通过这种直观体验的形式,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
剪辑和编辑音乐片段,提高课堂效率、增加知识容量。如在《学堂乐歌》一课的导入环节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对不同时代的多首校园歌曲进行剪辑,进而让学生对比思考。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很难在几分钟之内听到多首不同时代的歌曲。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知识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程重点的突出
借助视频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例如《浪漫主义音乐》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欣赏代表作体会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抒情性”。为了引导学生体验浪漫主义作品的抒情性,笔者播放了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的电影《钢琴师》的片段,其中的配乐是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影片的情节与作品的情绪十分吻合,从而深化了学生对作品抒情性的理解。
借助影像了解音乐的创作风格。在《古典主义音乐》一课中,学生通过欣赏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来体会古典主义音乐典雅、完整与和谐的美,然而仅凭听觉的感受显得单一,不够直观。在课上,笔者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古典主义绘画和建筑的影像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对古典主义的美学特征了解得更加明晰和深刻。
借助音像资料了解作曲家生平。莫扎特和贝多芬是古典乐派的音乐巨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众多题材的音乐名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可以通过播放音乐记录片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及时而全面的信息。
三、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难点的解决
展示歌谱,直观分析作品。在传统的歌曲欣赏课上,歌谱大多要分发到学生手上,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实现试唱,但是要想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进行视听体验就显得比较困难。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歌谱,能使学生直观地体会歌词的内涵、曲调的结构以及作品表现中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
通过影视作品体会音乐的情绪和意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一首庞大的变奏曲,充满了庄严的宗教色彩,气势辉煌,是人声与交响乐队合作的典范之作。这部作品传播了浪漫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19世纪浪漫乐派音乐树立了典范。体会作品的创作思想一方面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对音乐的体验。传统的欣赏是通过反复聆听进行的,现在通过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观赏电影《复制贝多芬》中《第九交响曲》首演的片段,再现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亲自指挥首演的盛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作品情绪和意境的理解。
运用视频了解乐器和乐队编制。要想实现对交响音乐和民族传统音乐的赏析离不开对乐队编制和乐器的介绍。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通过对演出实况的视频欣赏,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乐队的成员以及位置,直观地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还能体会演出现场的气氛。在音乐课上,有时会介绍一些独奏的乐器,比如演奏《江河水》的乐器管子,通过视频欣赏管子的演奏,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管子的形制以及演奏的技巧。
四、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课堂活动的有效开展
截取音频片段,突出音乐主题。音乐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欣赏的核心部分。聆听环节主要有“初听片段、再次细听和完整欣赏”三个部分。例如欣赏《中亚细亚草原》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对三段主题反复欣赏和对比,体会“东方主题”和“俄罗斯主题”在风格和情绪上的不同,进而理解音乐形象。最后通过“完整欣赏”归纳总结出作品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点。在聆听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视听手段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和全面。
创设意境,展开联想。联想(或通感)是音乐欣赏课上学生最重要的课堂活动。 首先,通过多媒体视听设备有助于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的理解。不同音乐作品有不同的创作环境,要想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理解作品创作的初衷,还要充分发挥联想或通感的作用,把握好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利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与创作意图。
展示歌谱,试唱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离不开对作品主题的熟悉和掌握。只有熟悉作品的主题才能对作品的情绪、结构以及艺术形象有一个准确和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主题的学习除了反复视听以外,视唱谱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识谱和视唱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应当鼓励学生注重音准和节奏等要素、正确地视唱谱例。例如欣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主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便于学生当堂试唱,体验力度记号对作品力度变化的影响,体会简单朴实的音乐特点。
展示歌词,直观分析歌词特点。运用多媒体能够对歌词进行直观的标记。歌曲《送别》是李叔同先生根据美国通俗歌曲作家奥德威的《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创作的。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 当时由于缺少专业的作曲人才,大量的乐歌作品是爱国人士借用欧美、特别是日本的曲调填词创作的,所以“依曲填词”是学堂乐歌创作的重要手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上设计了模仿歌曲《送别》进行校园歌曲填词的创作活动。首先,让学生分组创作歌词,然后利用多媒体的投影设备将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首先使学生理解了 “依曲填词”的创作手法。其次,让学生自己创作歌词、表达真情实感。这次创作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歌曲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这些“老歌”不可没灭的艺术价值。
五、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音乐欣赏中的运用将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音乐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了情操、健全了人格。音乐欣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普通高中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欣赏并不是单纯被动的接受,若想使学生体会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深入地了解作品,就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积极参与和主动探求。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不断地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