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块与斜面体模型典型例题分析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un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滑块与斜面体模型的受力分析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对这类问题还是感觉比较困难,特别是其中摩擦力的确定,是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实际上,滑块与斜面体模型中,只要从物体初始状态发掘出关键条件,再讨论当条件变化之后物体的受力情况,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下面就滑块与斜面体模型中的几个典型例题,探讨一下这个模型中物体的受力特点和分析方法.
  1平衡状态下滑块与斜面体的受力分析
  例1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的滑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现对滑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则滑块
  A.仍处于静止状态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解析以滑块为研究对象,当没有施加恒力F时,滑块恰好静止,受力如图2所示,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可得mgsinθ=μmgcosθ,即μ=tanθ.当对滑块施加一竖直向下的恒力F时,因为μ=tanθ,所以(F mg)sinθ=μ(F mg)cosθ,滑块仍处于静止状态,答案为A.此题中关键条件是μ=tanθ.
  例2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滑块在竖直向上的力F(F  A.滑块所受合力不变
  B.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不变
  C.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不变
  D.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可能为零
  解析滑块开始静止,则滑块所受重力mg和拉力F的合力mg-F满足(mg-F)sinθ≤μ(mg-F)cosθ,即μ≥tanθ.不难分析当F减小时,同样满足(mg-F)sinθ≤μ(mg-F)cosθ,答案为A.
  例3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有斜面体b,b的斜面上有一小滑块a,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a恰好可沿斜面匀速下滑,此时若对a施加如图所示的作用力,a仍可沿斜面下滑,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上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1,则地面对b无摩擦力
  B.在a上施加沿斜面向下的力F2,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水平向左
  C.在a上施加一个水平向左的力F3,则地面对b的摩擦力水平右
  D.在图示平面内无论在a上施加沿什么方向的力,地面对b均无摩擦力
  解析开始a恰好可沿斜面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可知,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和支持力FN的合力F合方向竖直向上,大小等于mg,F合与FN的夹角θ满足tanθ=fFN=μ.
  当对a施加竖直向下的力F1时,隔离a受力分析如图:
  斜面对a的支持力FN1和对a的摩擦力f1同时增大,设其合力F合1与FN1的夹角为θ1,则tanθ1=f1FN2=μ,即θ1=θ,F合1竖直向上.再隔离b:因为a对b的作用力竖直向下,则地面对b无摩擦力,A正确.所以在图6示平面内,无论在a上施加沿什么方向的力,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和支持力FN,F合是同时变化的,其合力F合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a对b的作用力竖直向下,地面对b就无摩擦力.答案为A和D.此题一定要利用好初态条件tanθ=fFN=μ.
  2有加速度时的滑块与斜面体的受力分析
  例4在水平地面上有一斜面体b,b的斜面上有一小滑块a.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斜面体b静止时,a静止在b的斜面上.现给a和b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a和b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
  A.a受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B.a受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
  C.a不受摩擦力D.a将与b分离
  解析开始a静止在b的斜面上,a受沿斜面向上的静摩
  擦力f0=mgsinθ且mgsinθ≤μmgcosθ,即μ≥tanθ.当给a和b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时,若a和b有共同的向右的加速度a0,当a0=gtanθ时,a不受摩擦力;当a0gtanθ时,a受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因为a开始静止在b的斜面上,即使b的加速度很大,a也只会相对于b向上滑动,a不会与b分离,答案为A、B和C.此题要注意到μ≥tanθ,再根据两者的加速度与临界加速度a0=gtanθ的大小关系进行讨论.
  例5物体a和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并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做匀加速运动,当加速度a0逐渐增大时,则
  A.b对a的弹力不变,b对a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B.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可能增大
  C.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一定增大
  D.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解析开始a和b有共同的加速度时,若a不受摩擦力,则a0=gtanθ,当a0增大时,a受弹力FN增大,受摩擦力f沿斜面向下且增大;若开始a0gtanθ,a受沿斜面向下的摩擦力,当a0增大时,FN增大且f增大.从临界条件a0=gtanθ展开讨论,各种可能情况就不会遗漏.答案为B和D.
  小结以上几道滑块与斜面体的例题,让我们认识到对这类问题进行受力分析时,一定要把握好初态条件,如μ=tanθ,μ≥tanθ或a0=gtanθ等,再综合运用整体法与隔离法等,就不难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了.所以,对于一些常见和重要的物理模型,一定要善于总结,找到不同表象后的共同特点和解决方法,就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的提升.
其他文献
知行统一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的行为实践,确保学生做到言行一致,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随着新课改的稳步推进,高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态势。我国古代不少教育思想为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这其中就包括知行统一思想。  虽然我国教育专家对我国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理解和建议,但是知行统一原则却受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提倡和支持。这一方
弹簧试题涉及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等.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来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来看,弹簧是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对这类问题常常显得不知从何处下手.现将有关弹簧问题进行分类剖析.  1以弹力影响物体的运动  例1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5 kg,盘内放一个质量m=10.5 kg的物体P,弹簧质量忽略不计,轻弹簧的劲度系数k
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习题为主的笔试仍然是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因此,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深化物理基础知识的通道,是联系概念、规律的纽带,是感性认识至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但是,对习题教学的过度强调使得它的地位已经胜过概念、规律教学;对物理习题的不当操作使得它成为一种重复性的、几乎脱离实际的笔试训练,甚至使学生厌学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尝试在习题教学中融入探究下面笔者就自身
莫言的新书《我们的荆轲》问世不久,各种仿作便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只看封面,会以为它们是系列丛书。对初学者来说,模仿无可厚非,令人悲哀的是,很多所谓的成熟作者也抛
在高中物理竞赛中关于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的求解是一种常规题,但它更多的会用到一些数学工具来巧妙求解,在高考中有时也涉及到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的求解,但往往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应用.速度如何按效果分解,往往成为高考解决某些综合问题的关键,有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微元法,设想通过极短的时间,物体发生一个微小位移,将位移垂直分解,得到位移矢量图,再从中找到对应的速度垂直分解的矢量图,进而求出物体间速度大小的关
近几年,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实验的教学慢慢体会,终于有了点滴的心得,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激发兴趣,是教学永恒的主题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有趣的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实验现象中丰富多彩,能很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九年级第十三章《 内能》中的分子吸引力演示实验时,我叫一位学生将两铅块的一端(老师用小刀削平后)压紧,放开,一点也没有显示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将要学习知识外显的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中呈现,使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时与旧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诱发求知欲望,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而问题情境是否真正有效,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是否能有效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效建构知识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来体现的实验表明: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学生有意注意心向的,也不能随意把问题提出来就能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的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现实复杂的实体或实体过程进行简化,抓住主要因素,舍掉次要因素,从而揭示物理本质.  “轻质”一词在高中物理所处理的力学问题中频繁出现,是一种典型的理想化模型.比如对于轻绳,认为其张力处处相同,所以
“牵羊只牵头.”rn“擒贼先擒王”,也许丰子恺大师是烂熟于心的,可是他可不知道牵羊也有这样的规律.农民以农为生,他们牵过的羊肯定比大师画过的多,因此知道这一规律不足为奇
在高中阶段,一些复杂问题的物理规律有时会与较为简单的另一类问题相似,这时我们可以采取“等效”的思想,利用较简单问题得到的规律来处理这些较为复杂的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下面笔者结合例题谈一谈“等效法”在高中物理习题中的应用.  1等效“光路”  例1如图1,在军事演习中,特种部队从公路上的A点出发,欲奔袭前方沙滩上的目标B,目标B距公路的距离BC=2000 m,部队出发点A到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