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提高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我们在认识创新的紧迫性的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决不意味着我们的学生抛开书本,离开课堂,去搞几个发明或专利,这里所说的创新实为教育。搞发明,或专利是创新,但并不是创新教育的全部。如果说创新是为培养创造家和发明家。那么,创新教育则是为了千万人而非少数人成为发明家,也就是说,创新是一种旨在提高全民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把创新教育主阵地定位于课堂,才会有把创新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想法和具体教学过程中。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应着力开发三个空间。
一、开发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两手反背,目不斜视,学生不能碰一下属于自己的书本和工具;如果没有听懂或没有跟上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理由是:下课后你还有机会补上。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就座……这些禁锢学生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创新教育应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彻底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创造性也越强。在这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大胆借鉴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改革思想和理论,上语文课不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由。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学习空间不被老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减少和克服仅仅让几位学生参与就打发感情的做法,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基于上述道理,在我所教班级中,就大胆试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改措施,简称“双分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双分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既注重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同时又保证了同期点教学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学,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并能动地转化了一种“比、学、赶、帮、追”的学习动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生干不完、“吃不了”的消极现象发生,促进了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
二、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型想象力,其表现特征是具有独创性。初中语文教学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近些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大胆借鉴和实践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扶、放”教学手段,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手人以渔”,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如教学《孔已己》、《范进中举》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篇小说。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利用了四个课时重点讲述了《孔已己》,然后列出了学习提纲,指导学生用两个课时学习了《范进中举》,最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教师把自己的“导”建立于学生的“学”之中,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要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要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挖洞”。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应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文感能力”,以利于学生的模糊思维、综合概括能力的形成;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跟流行观点唱反调的作文,如“近墨者必定黑吗?”“开卷一定有益吗”之类的题目,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注意适当写一写想像类作文,诸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因而,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阶梯级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决不能把苹果摘下来送到学生手中。
三、开发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经过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学习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同创造的关系十分密切。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创新教育应着力开发三个空间。
一、开发学生活动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师道尊严被简化为师者面孔的呆板,学者僵化的行为;正襟危坐,两手反背,目不斜视,学生不能碰一下属于自己的书本和工具;如果没有听懂或没有跟上笔记,也不允许私下交谈,理由是:下课后你还有机会补上。提问需要举手,答完问题后得不到老师的允许就座……这些禁锢学生的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创新教育应充分保证和发展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树立教学民主的观念,彻底摒弃教学中的专制主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在课堂上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创造性也越强。在这些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大胆借鉴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学改革思想和理论,上语文课不把学生的思想禁锢在一些条条框框里,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与自由。让师生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尽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学习空间不被老师和其他同学挤占,减少和克服仅仅让几位学生参与就打发感情的做法,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
基于上述道理,在我所教班级中,就大胆试行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全面提高”教改措施,简称“双分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双分教学”扩大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既注重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原则,同时又保证了同期点教学和同学间的互帮互学,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并能动地转化了一种“比、学、赶、帮、追”的学习动力,克服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生无事干“吃不饱”,差生干不完、“吃不了”的消极现象发生,促进了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有利于转化差生,培养优生。
二、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与提高,其灵魂是创新型想象力,其表现特征是具有独创性。初中语文教学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近些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大胆借鉴和实践了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扶、放”教学手段,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手人以渔”,促进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如教学《孔已己》、《范进中举》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三篇小说。我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利用了四个课时重点讲述了《孔已己》,然后列出了学习提纲,指导学生用两个课时学习了《范进中举》,最后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学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教师把自己的“导”建立于学生的“学”之中,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
另外,初中语文教学要让疑问占据学生的大脑,要引导学生“试着到别处挖洞”。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应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文感能力”,以利于学生的模糊思维、综合概括能力的形成;在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弹琵琶”,写一点跟流行观点唱反调的作文,如“近墨者必定黑吗?”“开卷一定有益吗”之类的题目,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注意适当写一写想像类作文,诸如“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因而,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阶梯级问题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决不能把苹果摘下来送到学生手中。
三、开发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经过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表现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学习空间的开发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也为师生双方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