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土壤、水体、空气之中,以及其他生物的表面和体内。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人类对其一直又爱又恨——没有细菌人类无法生存,可是一些细菌却可能要了我们的命。
时间回溯到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此后,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此类现象,终于揭示出其本质:某些生物在生活过程中能产生具有干扰其它生物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代谢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抗生素。而弗莱明当时发现的化学物质,便是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
抗生素这种大规模杀菌性武器的诞生,将生物圈中存在了几十亿年灿烂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细菌王国打得落花流水。从那时开始,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痢疾、梅毒、伤口感染药到病除。由于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平均寿命提升10年左右。
正在人类得意之时,细菌们带着它们的“新武器”——耐药性,开始了反击。从此,人类和细菌之间的“军备竞赛”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细菌对于抗生素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所针对的抗生素杀菌作用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四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复制。当人类长期应用某种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细菌不断被杀灭,而由于拟核遗传物质变异产生天然耐药性的细菌就得以生存,进而大量繁殖,逐步替代敏感细菌,使这一类细菌对该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相比上述天然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具有更大危害。当耐药性基因位于细菌体内的质粒(质粒,是游离于细菌染色体外,能独立复制,自由交换的微小DNA环)上时,耐药菌可以直接复制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然后把质粒慷慨地转移给不耐药的同伴。于是在极短时间内,细菌群中便“让一部分细菌先耐药起来,先耐药的细菌带动后耐药的细菌,最终达到共同耐药”(引自《超级细菌征战录》)。并且,这种机制还可以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传播耐药性。总之,获得耐药性将大大增加耐药性扩散的风险和速度,从而更易产生超级广谱耐药细菌,比如最近大名鼎鼎的“耐碳青霉烯克雷伯氏肺炎菌”。
耐碳青霉烯克雷伯氏肺炎菌之所以出名,主要还是源于它非同一般的耐药性。这种细菌可以抵御目前抗生素中的“航空母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这种强效抗生素属于医生压箱底的宝贝,专治各种复杂难治的感染。如今杀手锏失灵,后续新药又青黄不接,难怪医生们忧心忡忡。
“控制细菌耐药性,关键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专业人士综合运用细菌耐药数据、药物特性、感染风险评估、疾病特点等专业知识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引自《抗生素滥用:危害有几何?》)不过,同学们应牢记以下几条,对促进减少抗生素滥用有所帮助:
1.不要自己擅自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和使用哪种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错误使用抗生素种类,无法有效杀灭细菌。贸然使用广谱类抗生素药物,极有可能破坏体内正常有益菌群,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
2.应遵照医嘱服用抗生素,不要自己停药或减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无法达到预期药效,被动延长服药时间,更容易催生耐药。
3.不要一味追求新的、高效的抗生素药物。随着目前细菌群体耐药性逐步强化,新的高效抗生素药物往往都采用加大剂量或者几种不同功能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使用的抗生素剂量越大、种类越多,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也就越明显。
4.无论何时,消毒和隔离都是对付病菌的好方法。
抗生素滥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抗生素并不会摧毁人的免疫系统,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致癌。为了引起人们对抗生素滥用的重视而夸大其危害并不是值得赞许的做法。如果因此产生对抗生素的误解,可能会在确实需要使用时抵制用药,延误了治疗,反而可能危及健康和生命。
“这个世界是它们细菌的,这个世界也是我们人类的。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它们的。因为连我们都是它们的。”(引自《超级细菌征战录》)
时间回溯到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此后,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此类现象,终于揭示出其本质:某些生物在生活过程中能产生具有干扰其它生物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代谢物质,这种物质被称为抗生素。而弗莱明当时发现的化学物质,便是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
抗生素这种大规模杀菌性武器的诞生,将生物圈中存在了几十亿年灿烂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细菌王国打得落花流水。从那时开始,结核不再是不治之症,痢疾、梅毒、伤口感染药到病除。由于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平均寿命提升10年左右。
正在人类得意之时,细菌们带着它们的“新武器”——耐药性,开始了反击。从此,人类和细菌之间的“军备竞赛”就再也没有停止过。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指细菌对于抗生素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所针对的抗生素杀菌作用明显下降。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四种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以及抑制核酸的转录复制。当人类长期应用某种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细菌不断被杀灭,而由于拟核遗传物质变异产生天然耐药性的细菌就得以生存,进而大量繁殖,逐步替代敏感细菌,使这一类细菌对该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相比上述天然耐药性,获得耐药性具有更大危害。当耐药性基因位于细菌体内的质粒(质粒,是游离于细菌染色体外,能独立复制,自由交换的微小DNA环)上时,耐药菌可以直接复制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然后把质粒慷慨地转移给不耐药的同伴。于是在极短时间内,细菌群中便“让一部分细菌先耐药起来,先耐药的细菌带动后耐药的细菌,最终达到共同耐药”(引自《超级细菌征战录》)。并且,这种机制还可以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传播耐药性。总之,获得耐药性将大大增加耐药性扩散的风险和速度,从而更易产生超级广谱耐药细菌,比如最近大名鼎鼎的“耐碳青霉烯克雷伯氏肺炎菌”。
耐碳青霉烯克雷伯氏肺炎菌之所以出名,主要还是源于它非同一般的耐药性。这种细菌可以抵御目前抗生素中的“航空母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这种强效抗生素属于医生压箱底的宝贝,专治各种复杂难治的感染。如今杀手锏失灵,后续新药又青黄不接,难怪医生们忧心忡忡。
“控制细菌耐药性,关键是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专业人士综合运用细菌耐药数据、药物特性、感染风险评估、疾病特点等专业知识才能做出适当的选择。”(引自《抗生素滥用:危害有几何?》)不过,同学们应牢记以下几条,对促进减少抗生素滥用有所帮助:
1.不要自己擅自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和使用哪种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错误使用抗生素种类,无法有效杀灭细菌。贸然使用广谱类抗生素药物,极有可能破坏体内正常有益菌群,导致人体新陈代谢紊乱。
2.应遵照医嘱服用抗生素,不要自己停药或减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无法达到预期药效,被动延长服药时间,更容易催生耐药。
3.不要一味追求新的、高效的抗生素药物。随着目前细菌群体耐药性逐步强化,新的高效抗生素药物往往都采用加大剂量或者几种不同功能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方式。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使用的抗生素剂量越大、种类越多,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也就越明显。
4.无论何时,消毒和隔离都是对付病菌的好方法。
抗生素滥用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抗生素并不会摧毁人的免疫系统,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会致癌。为了引起人们对抗生素滥用的重视而夸大其危害并不是值得赞许的做法。如果因此产生对抗生素的误解,可能会在确实需要使用时抵制用药,延误了治疗,反而可能危及健康和生命。
“这个世界是它们细菌的,这个世界也是我们人类的。归根结底,这个世界是它们的。因为连我们都是它们的。”(引自《超级细菌征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