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鸿文”《过秦论》的题目为“过秦”,却泼墨如云地叙述了秦王朝由兴而强、由强而盛的历史,是否有游离主题之嫌呢?反复品读,我们方能豁然开朗,作者铺采摛文,原来是字字铺垫,句句蓄势,将层层波浪掀至滔天之势,而后陡然逆转,继而将所潜之义理几语点出,可谓匠心独运。
纵横铺排以发兴亡更替之叹 论秦必先观照秦之演变历史,叙述史实是生发议论之土壤,土厚论方深。贾谊以秦朝纵向发展的过程为线,自孝公窥伺天下、扩张土地、施行变法使国家兴起写起,到惠文、武、昭襄等君王沿袭遗策、拓广疆土、雄视六国使国家强大,而后至秦始皇驾驭全国、严守边防、愚民弱民而使秦朝极盛,以淋漓酣畅之语,对秦兴盛之历程极力铺排。不仅如此,作者还取材史实而又不囿于细节,对秦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进行了横向铺排,从野心、策略、疆土等方面尽意渲染,使读者觉得气势纵横,有排山倒海之势。
然而就在读者觉得秦王朝锐不可当之时,作者于第4段以一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将前文“之势”訇然逆转,在盛之极与衰之颓的反差中,让读者体会到成败异变的迅速。作者越是将秦势如破竹的攻取之势推至极致,就越能见出秦亡之可惜可叹,从而引人思考其原因何在。铺排之语,看似颂秦,实则潜义伏理,为“过秦”之论蓄势。
疏密错落以伏成败异变之由 贾谊笔法雄奇峻厉、汪洋恣肆,昭示出作者对语言的苦心经营之迹。虽重铺排扬厉,但自有疏密相间之致。试看文章第1段至第3段,虽同为回溯历史,但繁简详略,却风韵各异。第1段写秦孝公开疆拓土,以排比之句铺陈孝公征服九州之雄心,再以精炼之言述其治国之策略,将秦国攻取天下之时发展生产、确立法度的仁政举措以六字“立法度,务耕织”带出,可谓密中藏疏,相得益彰。第2段对于惠文、武、昭襄王,也以“蒙故业”“因遗策”简略带出治国之策,以免与上段重复,而对其继续扩大疆土则不惜笔墨,从南、西、东、北四个空间方位进行排比,在疏密对比中凸显了攻取之野心。第3段写秦始皇享有天下,创业容易守业难,而始皇却依然以攻取天下之方式来治理国家,施暴政,苦百姓,终至“山东豪俊并起”而亡国。作者在此段集中于“策”,尽兴发挥,笔法细密,与前两段写策略之“疏”笔形成呼应,而过秦之政的真意却深藏其间,为后文“过秦”之语张本。
正反对照以见功业相反之因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道:“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文章第2自然段叙述秦国由兴而盛的过程,却用了一半笔力铺排九国之势,从四君子、众谋臣、诸将领等方面极力渲染各诸侯国联合的实力之强,而秦以一区区诸侯国的势力就不战而胜,威慑各国,在实力悬殊与结果的反差对比中,极力排除了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将读者眼光从外在原因转向秦国的攻取之策,从而为后文“过秦”铺垫。第4、5两段从家庭出身、身份地位、才能财势、武器装备、谋划策略等各方面极力渲染陈涉势力之薄、力量之弱、地位之微,以此和秦对照,以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中知道秦之败亡非因其客观条件“小弱也”,而是其主观治国之策的错误。婉转笔墨却承载“过秦”深意,让人领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源,堪称“疏奇之笔”。
泼墨颂秦,却丝毫不掩“过秦”之真意,更不掩借“过秦”以谏汉之深情,这正是本文“沾溉后人”之处。
纵横铺排以发兴亡更替之叹 论秦必先观照秦之演变历史,叙述史实是生发议论之土壤,土厚论方深。贾谊以秦朝纵向发展的过程为线,自孝公窥伺天下、扩张土地、施行变法使国家兴起写起,到惠文、武、昭襄等君王沿袭遗策、拓广疆土、雄视六国使国家强大,而后至秦始皇驾驭全国、严守边防、愚民弱民而使秦朝极盛,以淋漓酣畅之语,对秦兴盛之历程极力铺排。不仅如此,作者还取材史实而又不囿于细节,对秦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进行了横向铺排,从野心、策略、疆土等方面尽意渲染,使读者觉得气势纵横,有排山倒海之势。
然而就在读者觉得秦王朝锐不可当之时,作者于第4段以一句“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将前文“之势”訇然逆转,在盛之极与衰之颓的反差中,让读者体会到成败异变的迅速。作者越是将秦势如破竹的攻取之势推至极致,就越能见出秦亡之可惜可叹,从而引人思考其原因何在。铺排之语,看似颂秦,实则潜义伏理,为“过秦”之论蓄势。
疏密错落以伏成败异变之由 贾谊笔法雄奇峻厉、汪洋恣肆,昭示出作者对语言的苦心经营之迹。虽重铺排扬厉,但自有疏密相间之致。试看文章第1段至第3段,虽同为回溯历史,但繁简详略,却风韵各异。第1段写秦孝公开疆拓土,以排比之句铺陈孝公征服九州之雄心,再以精炼之言述其治国之策略,将秦国攻取天下之时发展生产、确立法度的仁政举措以六字“立法度,务耕织”带出,可谓密中藏疏,相得益彰。第2段对于惠文、武、昭襄王,也以“蒙故业”“因遗策”简略带出治国之策,以免与上段重复,而对其继续扩大疆土则不惜笔墨,从南、西、东、北四个空间方位进行排比,在疏密对比中凸显了攻取之野心。第3段写秦始皇享有天下,创业容易守业难,而始皇却依然以攻取天下之方式来治理国家,施暴政,苦百姓,终至“山东豪俊并起”而亡国。作者在此段集中于“策”,尽兴发挥,笔法细密,与前两段写策略之“疏”笔形成呼应,而过秦之政的真意却深藏其间,为后文“过秦”之语张本。
正反对照以见功业相反之因 金圣叹评点《过秦论》道:“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文章第2自然段叙述秦国由兴而盛的过程,却用了一半笔力铺排九国之势,从四君子、众谋臣、诸将领等方面极力渲染各诸侯国联合的实力之强,而秦以一区区诸侯国的势力就不战而胜,威慑各国,在实力悬殊与结果的反差对比中,极力排除了人力、财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将读者眼光从外在原因转向秦国的攻取之策,从而为后文“过秦”铺垫。第4、5两段从家庭出身、身份地位、才能财势、武器装备、谋划策略等各方面极力渲染陈涉势力之薄、力量之弱、地位之微,以此和秦对照,以让读者在两相比较中知道秦之败亡非因其客观条件“小弱也”,而是其主观治国之策的错误。婉转笔墨却承载“过秦”深意,让人领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源,堪称“疏奇之笔”。
泼墨颂秦,却丝毫不掩“过秦”之真意,更不掩借“过秦”以谏汉之深情,这正是本文“沾溉后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