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文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 循序渐进 质疑问难
阅读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状态中,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殊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而又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时,应该怎么做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又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在阅读课上,孩子只要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一统天下,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教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不懂的问题,教师就清楚了学生的难点、疑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从学生角度看,首先,质疑问难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因为学生不深入地理解课文,便不可能发现问题和疑点,便不能提出问题。其次,质疑问难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第三,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能质疑问难,说明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兴趣。如能经常质疑问难,求知欲将更强,兴趣将更浓。更重要的是,质疑问难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从三年级起,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让它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制作摘录式读书笔记;到了五年级就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式读书笔记,把自己本周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利。
【关键词】激发阅读兴趣 循序渐进 质疑问难
阅读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状态中,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殊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而又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那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时,应该怎么做呢?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又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在阅读课上,孩子只要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仍一统天下,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遭到扼杀。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学生处处依赖教师才能进行阅读的惰性,以至形成了“教师一步不放手,长期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意义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提出了不明白、不懂的问题,教师就清楚了学生的难点、疑点,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地解决,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从学生角度看,首先,质疑问难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因为学生不深入地理解课文,便不可能发现问题和疑点,便不能提出问题。其次,质疑问难能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第三,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的求知兴趣。学生能质疑问难,说明学生对所提问题感兴趣。如能经常质疑问难,求知欲将更强,兴趣将更浓。更重要的是,质疑问难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将阅读扩展到课外
凯勒说过:“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辽阔的海洋。”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注重把学生的阅读扩展到课外,让他们开拓视野,自觉地在书海里遨游,汲取丰富的养料。
从三年级起,我每周就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诗歌、散文,让它们摘抄在一本专门的好词佳句本里,熟读成诵,并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之后建议他们将平时阅读中看到的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摘录下来,制作摘录式读书笔记;到了五年级就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后感式读书笔记,把自己本周看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既开拓了视野,又丰富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只要我们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以生为友,由“课堂权威”转变为“课堂民主”,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就能真正落实学生阅读的自主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