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朵花的书写

来源 :师道(人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常规写作课,写作对象是“一朵花”。是的,一朵小黄花,长在教学区通往宿舍区小道边的草丛中。我经过时,用手机拍下来,保存在相册里。
  当然,上课时,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这朵花具体开在哪里。至于是什么花,我也没有去查阅相关资料,只是觉得它像极了小雏菊。我向学生们展示了这张照片,然后说:“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朵花,进行一段生动的描写。”
  话音刚落,班上一片哗然。然而,我的计时器已经显示在投屏上了,学生们只能安静下来,认真观察图片。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在稿纸上写起来了。可是,许多学生还是紧锁眉头,正在焦急地思索着。
  诚然,这是我课前预设的情况。在这么突兀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动笔写作,确实有难度,何况他们只是乡镇初中八年级的孩子。于是,我在倒计时进行十分钟后,就悄悄地按下暂停键。当时间流逝的声音停下来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望向我。我点击鼠标,投屏中展示了一段文字。这是我在备课时一字一句敲出来的:
  秋天里,校道旁,一朵淡黄色的小雏菊,兴高采烈地擎在了枝头。花蕊间点点乌黑的花的种子,似乎是它的眼睛,站在了花朵的最高处,眺望着这一片迷人的秋色。微风拂过,频频点头。这一抹淡淡的黄,如此诗意。
  我让学生们朗读一遍,然而他们声音响亮,感情欠缺。我自己也朗读了一遍,情感表达明显比学生好了许多。是的,这毕竟是自己写的文字。朗读过后,我笑着说:“还是自己写的文字朗读起来比较有感情啊。”学生们笑了起来。我又接着说:“那么,现在请大家分析这段文字,看看老师写得好不好。”学生们又一下子炸开了锅。
  慢慢地,教室安静下来了。我环视一周,没人愿意主动举手。当堂点评老师的文字,他们心里有顾虑,也是正常。于是,我随机点了晓依、晓敏两位学生。
  晓依说:“我發现老师的这段文字,先由整体到局部,注重细节描写。运用了动词、形容词,还有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特别是‘擎’字,用得很好。”我点点头,示意她坐下。转而面向全班同学,说:“老师是有意地使用‘擎’字的。我在写这段话时,脑海中浮现出苏轼的诗句。”这时,一位男生马上背出了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全班同学都把赞赏的目光投向那位男生。
  晓敏说:“老师,我先纠正一个错误。您说‘花的种子’是错误的,小菊花靠花粉传播,您看见的不是种子。”全班同学大笑起来,我也尴尬地笑笑,说:“老师没有细想,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这是不应该的,我检讨。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引以为戒,不要犯常识性错误,不懂的知识要先去查阅资料。”同学们都点点头。
  我示意晓敏同学继续说下去。她接着说:“老师的这段文字中,还需要提出来的就是最后一句‘这一抹淡淡的黄,如此诗意’,饱含情感,是由‘观物’到‘及人’的写法,对小菊花的喜爱之情呼之欲出。”全班同学热烈地鼓起了掌,我很欣慰地点点头,她说得多好啊。我悄悄地隐藏在文字中的感情,被她细腻而敏感地捕捉到了,我竟有些感动。
  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凝视、布局、用词、情感等词语,说:“再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重新写写这朵花。”
  十分钟后,我点了锦镇、炯程两位男同学。
  锦镇写道:“绿茵中,一朵新生命诞生了。纤纤绿茎,一抹微黄,花蕊簇拥着微弱的霞光。也许一会儿起了风,或者有动物偶然路过,它便会轻轻舞蹈。”
  我让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接着说:“老师特别喜欢‘纤纤绿茎,一抹微黄’这八个字,非常有文学味道。”
  炯程写道:“那一刻,我遇见了她,世界都安静了。我的眼里,只剩下那黄、那柔、那雅。我屏息,细细端详。轻盈的花瓣随风微微拂动,好似笑弯了的眉毛,又似身穿淡黄长裙翩翩起舞的少女在尽情肆意地绽放着她的天真与烂漫。这画面,如此脱俗,如此娇俏。”当我把这段文字投屏出来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于是,我激动地说:“炯程的这段文字,除了成功的心理细节描写与拟人手法的运用外,老师还特别喜欢这段文字长短句的节奏感!来,我们齐读一遍。”当琅琅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时,我特意望向了炯程同学,发现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朗读结束,下课铃声随而响起。我忽然觉得,这铃声竟是如此动听。
  (作者单位:广东陆丰市玉燕中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
其他文献
中考那年,我落榜了。仅以一分之差,我与重点高中擦肩而过。  知道成绩的时候,我感到五雷轰顶。平时年级排名前50名的我万万没想到,中考居然被甩到了100名之后。那几天,我不敢出家门,唯恐别人问及分数,更不敢到母校去看那张鲜艳而又刺眼的“喜报”。中考后的那个暑假,我浑浑噩噩。落榜,如巨大的乌云一般一直占据在我的心中,阻挡了阳光的射入。  熬过了混沌的暑假,金黄的九月,我和同学们离开了家乡,以一名择校生
期刊
以可行的方法论作为工具,以进步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这是我的阅读追求,也是我的写作目标和教学目标。我为了追求这个目标,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的专业阅读既有纯粹满足自己好奇心、试图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的一面,也有学以致用、为教学与写作寻找借鉴的一面。我将其分成三块: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的跨界阅读,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学、逻辑
期刊
“世界何其大,莫能安书桌!”在我的工作簿扉页上赫然记着这么一句话,那是我干了六年兼职编辑之后回到学校再次听到来自会议讲话中的刺耳的“自以为是”而写下的,以此时时警醒自己:即便在这酱缸的浸染中,也要让自我保持一种阅读的自觉以“自洁”,几乎可以说,除了上课,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阅读“大家之书”上。或许有人会说,而今的阅读更多的是线上阅读,大数据的资源很多,我们时时刻刻都在阅读,此语不假,但却忽视了“
期刊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場旅行。既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自由和快乐,也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宣泄和释放,更可以让我们在精神上获得洗礼和升华。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提升了我的专业成长,让我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一、读书:对我的人生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的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家里是买不起书读的。再者,求学是在乡村小学,也没有什么书可读。但可能是命运的驱使
期刊
教师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加一个修饰语——“专业”。专业阅读不仅能够助力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涵养教师的职业生命,让我们在持续的职业生活里一路前行,不断拓展自己的现实与心灵世界。  专业阅读助我走出职业倦怠期  教师工作琐碎,职业生涯枯燥,难免产生职业懈怠。工作的第十年里,曾有一段时光,我有了逃离教育的想法。可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想:除了教书,我还能干什么?细细思量,吓出一身冷汗。再次回望
期刊
1  生命教育在中国大地上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首先,是因为中国社会正开始由谋生向乐生的文化转型,谋求更高的生命质素已成为各社会阶层人们的共同愿望。其次,也因为生命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美好生活添彩”的自觉努力代表着教育正当的价值追求,其正当性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同。再次,还因为生命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落实——从学校文化建设到教学内容,从师生关系到课堂氛围的营造,从校本课程建设到主
期刊
一次阅读行为,对我而言,是我与自己的一次密谈,我经由阅读的途路而抵达我内在的心灵。在嬉戏或者对他人夸夸其谈时,我从来无法探知我心灵的广度与深度,阅读犹如静观,使我们重新获得丈量自己心灵疆域的尺度。  像面对一面镜子,借由阅读我窥见自己的骄傲与无所不在的缺陷。当我回顾我人生的有知之年,阅读成为历史,构建了我生命的现在和未来——它并不完善也不伟大,但它呈现出一种态势:趋向于丰富与独立。我的阅读史成为我
期刊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挑战性的学习,全身心投入整个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新知的自我建构,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数学的教与学活动要取得应有的效果,就应以思维发展为核心,让数学思维贯穿于数学课堂的始终,进而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与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情境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日益得到重视。目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被归纳为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四个方面。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  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环节,单元整体教学属于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单元内容视为整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综合化、整体化,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指向思维品
期刊
G老师从规模较大的M校退休已有月余。在某周末的饭局上,G老师的学生、现在M校任教的L老师“惊闻”G老师已经退休,颇有感慨。在夸赞了G老师勤恳敬业、关爱学生、不务虚名等诸多美德之后,还自罚两杯,同时又恭敬地为G老师敬上两杯,以示自己对老师的关心不够和对老师的由衷敬意。随后,L老师借着酒意无不郑重地言道,学校这“人事”做得不地道,老教师退休了,居然让他们“花自飘零”,没有造任何声势,在学校工作一辈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