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永远比老婆更了解你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s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你给我写了篇文章,我看了一下写得很好。但我还是想问一下你对我作品的一些看法。
  何:这里面有很多的成分是……因为我知道来北京做艺术的不容易,还有因为我跟唐永祥、王思顺我们都很熟,天天都在一块儿聊,天天在一块儿玩儿。我推荐他的原因是,今天我要跟别人在一块儿说现在798很多展览,每天都有年轻的艺术家。当然这些年轻的艺术家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让我惊叹。但同时我感叹的就是他们不够生,“生”就是……
  唐:我理解你这个意思。
  何:对,就是说,他没有一个……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的那种状态。
  唐:其实你说的那个正是我想要的。
  何:也不是,我是觉得生的这种状态是艺术家根本就不想要,这个感觉才对。应该是艺术家觉得,我擦这种状态这哪行啊。包括我也是,我觉得这种状态哪行啊。我也很羡慕那些对作品的判断力、直觉性,各方面都挺牛逼的那些人。关键是我现在看到的都挺牛逼的。就是说他们都知道作品怎么做,知道怎么样……知道……等等,各方面都知道,因为大家看的很多展览都跟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我做作品也很…我很笨,确实是不知道该怎么做,每一步都很痛苦,也没有一个参照物,有的时候作品在做的过程中有人就会跟我打电话说,你跟哪个国外的艺术家撞车了,马上上网一查,果然,就是这种。当然现在我看到的很多年轻艺术家,他们在这个方面至少是比我,或者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很多人要知道该怎么办。那我觉得我推荐唐永祥就是因为我喜欢他那种不知道该怎么办的那种感觉。还有一个,“不知道该怎么办”又跟他的生存经验有关系,因为我特别了解他。我特别喜欢一个艺术家既不知所措又特别惶恐,然后关键他把不知所措和那个惶恐转化成他个人的一种极端形式,我叫它轻微的分裂症。
  唐:其实我觉得你还是算比较了解我的作品。我在画画的时候我就喜欢把自己的路都堵死。有可能的东西我都尽量回避,因为我确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画,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该怎么画。我一直在尝试着做这种事情。


  何:那你还没达到那种……连自己该不该画画儿都不知道的地步。
  唐:可能还没达到那一步。所以说每张画画下来都特别痛苦,特别纠结。比如说这种图式啊,我画了很多张。为什么?就是说我觉得怎么做都不够,怎么画都不够。
  何 :实际上是这样,我插一句啊,对自己要求很高和对自己完全没要求,然后找一个定式来套,都一样,这两者都一样。
  唐:有可能。
  何:所以说真的,我们老说那个眼高手低,但是我觉得眼睛不能太高。眼睛太高了以后,看得太透了,除非是绝对的天才,否则真的……我还是觉得要懵懂一点儿。
  唐:不是,我是觉得往里面走会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肯定会挖出来。所以我每张画都是这样在做,每个作品也都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前面有什么,但我知道前面有一个东西在等着我,我一直想抓住那个东西。所以我有时候也回避了很多东西,但是前面有一个目标在那儿,每张画我都在找我希望的那个东西。但那个东西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就不断地折腾吧,也很痛苦。
  何:他这个展览的名字叫《皮肤》。
  唐:这个名字起得特别好。
  何:你说为什么好?
  唐:表层的纤维嘛。其实皮肤下面有很多东西,有血有肉,但是传达出来的是特别轻松的表皮。
  何:我跟你想的还不一样。
  唐:这是我的理解嘛。
  何:我觉得它就是一层皮,并且它这个皮是一个局部的。
  唐:但是我知道皮肤下面有东西。
  何:我甚至是觉得这个皮肤下面没东西上面也没东西,就这个皮肤自然地在那儿。是这种状态。但是要允许这种误读啊。


  唐:这不是误读。我希望传达的是个表象,但是里面有东西,这东西是我自己个人的。或许那些画儿都很平淡,表面看着都很平淡。就像前两天在外面,出门看到一场车祸,第二天看发现那个树林还是那样的,马路还是那样的,都清理干净了。但其实我知道昨天发生了一场车祸。就是这样的。
  何:我觉得你刚那个表述挺好。同样的一个树林,同样的一个路,昨天出了车祸,今天清理完以后这个……那么你肯定画的就是那个树林本身,而不画车祸。
  唐:对啊。但是本身那个车祸我是知道的,是我埋在里面的,在我意识里面。画里面也有,但是观众看得出来的可能就是个树林,什么都没有,就是个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场景。这是我理解的皮肤。所以你说的那个皮肤的概念特别合我的想法。
  何:那也许是词语本身合,我们两个想得不一样。
  唐:我是一直觉得画面有个东西在等着我。我在挖,往里面挖,它是什么我确实不知道。
  何:一般是这么说,如果每时每刻感觉到画面有个东西在等着,这个算是保守主义了。
  唐:那我不谈什么主义。但确实这个东西我想抓住它但始终抓不住。就这样,看也看不见,就是有一种感觉有一个东西在前面,但是始终抓不住。所以我画面有很多的犹疑啊,包括不断地来回去找那些东西。
  何:他不断地来把过去的画儿覆盖掉,然后再清理,像清理一个记忆一样。但是记忆是清理不干净的,然后有一个大的符号来替代。我不说这个想法是多么的完善,但是至少我看到的艺术家……我还是强调这个艺术家的挣扎,只有挣扎才是最真实的。
  唐:嗯,我不知道那个看不见的东西是不是真实,我就是这种状态吧。
  何:对,我当然强调这个……作为旁观者其实我……   唐:我觉得在思考这个作品的时候,总是恍恍惚惚的一种状态,有点像梦游一样。有时候确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把握。
  何:也有宗教的情结么。
  唐:有可能。
  何:我用昆德拉的那个所谓现在的宗教般的情结,就是宿命的情结,也就是说你一边在质疑,但你另一边还会留有一点非理性的一个相信。
  唐:那你这个总结也挺好。
  何:这不是我总结的…这是他妈的昆德拉...比我牛逼。
  唐:今天挺好,顺便梳理一下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何:我也很喜欢你这个,就是说回到了一个表面。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服装大师说的话,别人问他什么叫服装,他说服装,我们回到第一层,它像皮肤一样;回到更高层,它是很肤浅的一个东西。既然很肤浅,就像你开车到高速公路上,然后你试外面的风有多大,你用皮肤去试,它是一个……
  唐:感觉一样。
  何:对,它是一个试探性的东西。但这个感觉是不用眼睛的,因为眼睛在这儿是失效的。因为我们现在强调的……你比方说艺术家,你必须要用眼睛或是怎么着。当然看你的东西也必须停留在眼睛上面,但是“眼睛”以后你必须调用其它的感觉。因为现在的很多艺术,它是必须得强调各方面的感觉,调动各方面的能力。当你在高速公路上试外面的风的时候,你肯定是要用皮肤去感知的。感知它的速度,或者它能够给你带来的多大程度上的痛苦,甚至是皮肤温度的冷暖、程度。我是希望说唐永祥的东西,确实是在用这方面的感知来认识社会,真的。
  唐:其实咱们有一些分叉的地方。
  何:我想的多一点儿。
  唐:我其实画画儿的时候没考虑那么多,画完之后可能会想一下。画的时候就像你刚才说的,用宗教般的情结去挖一个东西,抓住一个东西,但始终都抓不住,这东西让自己又兴奋又纠结。挖那个东西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是它就在你前面。
  何:同行和同行之间观察就是…他既是观众又是艺术家。我观察你的时候,那肯定我要归纳,我用我的知识系统去归纳,这个肯定的。唐:我觉得怎么画,为什么反复用这个图像,就是因为我觉得怎么画都不够,不断地…这样也不够,那样也不够,就一直不断地……
  何:这种图像不能往深了研究,研究图像必须得……
  唐:不是,我跟那图像本身没关系。
  何:那当然有关系。这是你自己的一个说法。用心理学的话说这是你对他妈的青春残留记忆的一个追随,这是你对青春的一点儿荷尔蒙,记忆的一个残像,所以说你才选择了一个人的背部和一个女人的半截身体,这其中也有你的欲望的关系,也有你他妈的个人梦想的关系,这是肯定的。
  唐:我没考虑过这些。
  何:但是我跟你说,就像一个人写的笔记一样,你留下来了这么多,我捕捉到的就是这么多信息。只不过就是说我们现在不把这个事儿挑明,因为挑明以后这个事儿就牵扯到人性的另外一方面,它比较阴暗的一方面。
  唐:有可能。
  何:那不是有可能,绝对是这样的。
  唐:我确实没想到这么多。因为当时……
  何:你所有露出来的,我肯定,我作为我的捕捉器,我肯定能捕捉得到。但这个很好,艺术是需要罪恶的。这是很好的一个东西。对啊,一个艺术如果没有罪恶那就…. 但你的罪恶是埋在所有的这种绘画关系里面的,挺好。你跟这种关系我觉得是一直在碰撞,你一直在寻找。唐:寻找一种可能吧应该是。但还是说的刚才那个,那个可能是什么一直不知道。
  何:谁都不知道,我擦。我也不知道。人,真的,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太深奥了。


  唐:也不是深奥,就是纠结吧。
  何:不是纠结,应该是挣扎。纠结这个东西还是太肤浅了。我们处于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像唐永祥有他对社会的看法,这里面有些碎片,像是他皮肤受伤以后结的疖,然后他抠下来,掉在那儿,就是他对于社会的这种碎片。这种碎片结的疖掉下来以后剩下的这个疖疤就是他的痛苦,也有他对他原来生活的那种怀念,然后也有他对未来完全无所知。这种无所知也包括他对物质上的追求,我觉得整个揉在一块儿,他想找一个东西突破出去,但他又完全找不到。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面,他的东西给我带来的就是我能够强硬地感觉到那种我刚才说的“生”,就是那种无能为力,就是我说像一张皮,扔在地上,下面又没有血肉,上面又直接地接触到一些空气,让它迅速地感觉到痛苦啊、欢乐啊各方面,但是它的感知又传达不到它的这个血肉上面。
  唐:你这个描述也挺对,我那确实是一种无能为力。
  何:那怎么办,所以我说这个展览就叫《皮肤》。
  唐:是,当时你取这个名字我就觉得你太了解我了。
  何:比你的老婆还了解你。真的。
  唐:因为我想传达的就是个表象,所有的表象都是表象。
  何:哥们永远会比老婆要了解你,是吧?
  唐:谢谢。
其他文献
2014年3月2日至5月7日间,在北京黑桥ACTION空间进行了一个艺术项目—《额滴神呐》,期间蔡东东将空间改造成一个“庙”,持续邀请艺术家创作“神”并供奉其中。有意思的是在这个项目中 “艺术”与“神”的叠加,让我联想到当代艺术在创作逻辑上的某种普遍的现象,对人存在缺失的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回应——重复、无意义、带有催眠意味的一种行动。我说的并不是哪件具体的作品,而是整个项目本身背后设定的逻辑。我理解
期刊
“行动绘画”后,激浪派约翰·凯奇和白南准提出了“行动音乐”的概念。那么卡茨会提出“视觉化诗歌”(Visual Poetry),后来又转变到“行动诗歌”,探索语言与图像的关系,也就不奇怪了。  卡茨1962年生于巴西,芝加哥艺术学院MFA,威尔士大学互动艺术研究中心(CaiiA)的哲学博士,目前任教于芝加哥艺术学院。除了作为艺术家,他也是非常出色的撰稿人和写作者。出版了几本重要的新媒体著作,如《全息
期刊
马航失联后,在微博与微信等自媒体上,几乎清一色都是24小时全天候提供相关的新闻报道、阴谋论遐想、心灵鸡汤和飞机照片这组“媒体套餐”。就连艺术媒体也不甘人后,纷纷把黄永砯的《蝙蝠计划》回炉后重新端出来,以供再饱眼福。所有的眼球经济都只是快餐,它无法添加人工防腐剂,保质期有限得可怜。没过多久,新闻被更新的新闻掩盖,热点被更热的热点埋葬,人们也就兴味寡然了。如今,倘若再要深入谈起任何关于飞机的话题,倒像
期刊
艺术介入乡村,这是最近几年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艺术家因为创作机缘发现某个特色的乡村(渠岩之于山西许村),或者因为某种特殊关系(欧宁和左靖之于安徽璧山,靳勒之于甘肃石节子),他们与当地建立联系,并达成某种愿景。于是他们发动或者是邀请其他艺术家来到村里,实施一系列的艺术活动,这种现象在2008年之后变得非常突出。  艺术介入乡村,这应是出于两个方面是缘由:一方面这是近年来对频繁提及艺术介入社会
期刊
午后时分,赤炎的日光照射着这个城市的一切,以其不可见的热度静寂地灼烤着高楼大厦、低矮建筑、街道、植物和各种公共设施。沥青公路和水泥街道在寂静之中缓缓蒸腾出氤氲的热气,路面上能看到人们摆放了一些鸡蛋和土豆,高架桥上的不锈钢金属围栏正烤着肥牛肉片,甚至,光秃秃的树丫都会自燃起来一一这都是近日在电视新闻里见到的画面。据新闻报道说,这个夏天,要比去年同时期的温度高出许多。  城市户外,街道上鲜有行人。  
期刊
《全球》(The Whole Earth)是一个有关文化一历史的展览,它探讨的是关于星球范式及其在如今看来颇为含蓄的背景情况和历史。此项目把这个展览当做结合了图像、文字、音乐和其它素材的一种叙述形式。艺术在此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它不断地跨越、打破和撤换这个叙述形式。但是,有关理念的历史和时代的想象却处于风口浪尖上。侧重点放在现今与近期历史的预见性和观念性之关系上。通过历史化的举动,我们意图
期刊
要理解艺术中的农民性制作,就不能局限于革命史观的春秋褒贬,而要分别站在农民与艺术家的位置上去生成更透彻的判断。在一种现代性革命的视角下,对农民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品质常常有两极分化的评价。  一种是认为农民阶层具有天然的保守性,体现在“守旧愚昧”、“小农意识”、“关系社会”等局限性上,把农民文化视为现代工商业文明与自由民主法治的敌人,认为在人类建立“地上天国”的伟大事业中,必须替换农业生产方式、改造
期刊
从某种程度上讲,审美起到的作用跟传统在发生断裂之前起到的作用相同:缝补过去这张大网中散逸的丝线,调和新旧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没有这种调和,人就无法生存。因为人总是在时间中迷失自己,又总是必须找回自己,因此对人来说,自身的过去和未来在每时每刻都是性命攸关的问题。通过破坏过去的可传递性,审美以否定的方式使过去复活,并借助感性美的形象将不可传递性本身变成了一种价值,以此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为人开拓了一个可以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胡斌=胡  近些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群落和自我组织的现象越来越引人注目,同时也激起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群落和组织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经济条件、环境氛围、教育背景等等。它们不少是针对目前的艺术系统而形成的一种自发的、自然的集结方式,但它们的介入多少改变了这个系统的生态,并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胡斌自2005年就开始关注广东和深圳地区的自我组织现象,并对此做了长期的考察,这个考察和
期刊
展览时间  2014年6月17日-22日  展览地点  五五@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112  “废途径”展览是以公开的名义进行的。刘伟伟选择了自己的缺席,进而让一位参与审查过他作品的王警官作为展览的主角去独自呈现展览。刘的缺席和王的在场成为一次艺术和权力在象征层面的公开对话。职业的本能让王警官很快意识到了这种对话的潜在危险。事实上,他也在用他自己的职业及其所代表的权力运作系统展开了一场自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