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晋人士对屈原的接受》文献综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诗词大家数不胜数,但是能有一个特殊的节日单独为其纪念的大概只有屈原一人了。屈原为什么可以美名远播千年呢?这与屈原的高风亮节是分不开的,他的诗在当时独具匠心、写意潇洒,不仅在文学作品上成绩非凡,他的爱国之情也鼓舞着人们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大家认可、接受并喜爱的。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屈原度过了一段非常难挨的时期,他不被认可、接受,甚至被误解、诬陷,最后随着时间的积淀,屈原的美好和爱国精神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1978年,学者饶宗颐提议建立“楚辞学”;1985年6月,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其实,历代诗论家及诗人对屈原的作品早有研究,自汉迄今,楚辞研究历时两千多年,相关专著近千部。许多诗人也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手法加以继承,并发扬光大。纵观历代诗论家、诗人对屈原作品的阐释与接受,笔者着重分析魏晋人士对屈原的接受。
  杨钊、李金荣在《魏晋时期评屈述略》中提出,屈原的作品在魏晋南北朝和汉朝的境界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本没有对屈原的作品和言论进行深度剖析,只是简要的认知和了解,并且没有在大范围里进行传播教学和分析解释。汉朝的时候就截然不同,他们对屈原的作品进行了深度的了解和剖析,并且对屈原的思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理解,全方位将屈原理解得较为透彻。
  那个时候并不缺少对这些作品的认可、肯定和接受,但是相对于批评的声音总是显得不值一提,很多人都对其进行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对其进行彻头彻尾的否定。曹世文在《两汉与魏晋时期对屈原评价的差异》提出,无论汉朝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屈原的作品分析都是有较大的区别和想法的。详细来讲,魏晋时期都是对屈原作品的了解,只限于作品表面,根本没有涉及屈原思想层面的,他们绝大多数仅对屈原作品的本身进行分析,但是很少有人可以了解到屈原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与众不同的爱国情怀。而汉朝文人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不仅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且深入了解到屈原的内心世界,无论他的爱国情怀,还是屈原的精神需求,都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刘禹昌在《略述历代评论屈原的“为人”》提出:“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
  姚静波在《试析班固对屈原之批评》提出,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之辞有三个前提依据,即屈骚文本依据、前人评价依据及主体倾向依据,而这一切与儒学正统意识形态的地位确立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班氏对屈骚存在既否定又肯定的矛盾倾向,这种矛盾倾向源于其理论的立场不同。
  郭维森在《论汉人对屈原的评价》提出屈原作品写成之后,在楚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因而屈原的事迹和作品得以流传和保存。但是,较系统地对屈原作品进行研究,則开始于汉代。汉朝“楚辞学”的开辟时代,这个朝代对屈原的作品和内心世界以及精神世界的分析评论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汉人评价屈原,观点上存在的一些分歧,反映了那个时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变化,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
  金开诚在《论魏晋人士对屈原及其辞作的认识和研究》提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比崇高的,他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永远铭记于心。他的一生在战国这个到处充满了鲜血与杀戮的年代里反而留下了不一样的足迹,他所写的《离骚》成了被后世经久流传的佳句名诗。屈原的这些诗词歌赋与《诗经》中的国风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为人津津乐道的“风骚”,这笔财富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五千年后的今天来看,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
  黄松毅在《魏晋人士屈原解读之意》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在汉代基础之上,继续构建着屈原不遇的形象,并以其任诞的行为,塑造着屈原狷介的人格。而民间风俗的发展,促进了屈原民间形象的初步构建。
  殷光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楚辞评论》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和研究,大致可分为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魏晋学“骚”、拟“骚”者不乏其人,但无突出成绩,亦少精到或警策之语;至南北朝,评“骚”、拟“骚”又显活跃,诸家言论,有誉有毁:誉者视《离骚》为“奇文”,赞曰“屈平联藻于日月”;毁者将屈原视为“狂人”或“轻薄”之人,认为其死不足惜。无论是誉是毁、是对是错,在历史上均产生过一定影响。今天,随着楚辞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对于这个历史时期楚辞研究的情况,有必要加以全面、系统地搜集和梳理,以便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评价。魏晋人论及屈原并有所评价者有:曹丕、刘毅、挚虞、谢万、陆云、曹摅、皇甫谧、葛洪、陶渊明、萧统等。
  李大明在《魏晋时期文人论屈原与楚辞》提出辞赋在当时很受普罗大众的喜欢,尤其是屈原的华丽画风都很受大家的推崇。但是奇怪的是,屈原这个人在当时并不是很受大家认可,甚至有一部分文人雅士、政府官员对他采取敌视态度,这个人的形象显得分外寂寥,之所以出现如此矛盾,是因为六朝时人们对屈原的理解不是全面的:他们注意到屈原思想中忠君的一面,但殊少理解其爱国的一面;注意到屈原行为的特异狂放,但对此又产生了误解;重视屈原情感的忧郁缠绵,但忽视了其正大刚直的一面;艺术形式上,六朝文人对屈原的学习则存在美人香草抒情形式的僵化、艳丽风格的俗化和声律形式的极端化倾向。
  李金荣在《试论魏晋时期的屈赋批评》提出,与汉朝不同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对楚辞汉赋相比较,进行透彻的分析理论,这些行为相比于汉朝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屈原精神世界的分析和理解,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作品表面,而是加强了对作品背后可能产生故事的理解,也不是像汉代那样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批评和道德伦理批评。对于屈原诗词歌赋方面的理解在当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决定了往后屈原诗词歌赋的理解注释方向。
  刁生虎在《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汉代屈骚闻释的价值取向与解读方法》提出依经立义与主体证悟是汉代屈骚阐释的两种基本价值取向和解读方法。石文英在《魏晋时期的
其他文献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区域文学研究的意识,比如古代文学部分刘勰的《文心雕龙》里隐含的南北文学观。现代文学中活跃着以一定地域活动范围并侧重于某种风格书写的各派系文学(如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到了当代文学的开始阶段,虽然区域的划分逐渐被统一的政治视野所代替,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各类文学形式相继出现,以及全球化视野让文学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空间,对文学的思考自然就加入了文化研究的维度。自此,
期刊
期刊
尤氏姐妹在《紅楼梦》中只占有六章不到的篇幅,但她们的孽与报是宁荣子孙荒淫不肖和《红楼梦》之“天道”的最佳体现—罪孽始于“淫”,报应验于“自尽”。可是,尤氏姐妹之所以一直为读者津津乐道,是她们在孽与报之间的曲折从良过程中展露的形象魅力。不管高门妾室,还是游子正妻,尤氏姐妹都为了自己后半生的归宿而挣扎。在伦常道德上她们无疑是失足者,但她们身上不乏美好品质—对礼法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这些都是一
期刊
在我国的明清小说中,关于风俗人情的描写如天上繁星般摇曳多姿,读后令人难以忘记。我国历朝历代的风俗习惯,均以巧妙的姿态尽现于明清小说中。许多作品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价值,称之为中华风俗史也不为过,更为后人研究我国社会的风俗习惯提供了珍贵的启示。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成为我国民俗学者研究彼时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一、饮食风俗折射民族特色  饮食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同
期刊
服饰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进入文本的服饰可以视为符号传达更多信息。《别名格蕾丝》是阿特伍德代表作,作品讲述了19世纪一桩骇人的谋杀案。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代表,阿特伍德擅长在小说中穿插大量的服饰描写来达到文本意义的实现。在《别名格蕾丝》中,服饰书写完善了小说叙事策略并升华了作品主题。  一、服饰书写与叙事表达  小说虽然是虚构性质的艺术,但与现实生活相似,即时间与空间决定小说的存在方式。(申丹,8)《别
期刊
雕刻就是把花纹或文字在不同的载体上或雕或刻.诸如木雕、竹刻、石雕、玉雕等,品种繁多.最早的雕刻出现在汉代封印,即: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印章,如(图一),印章中有(阴文和阳
期刊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承载了诗歌的内涵和作者赋予的情感,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及难点,在诗歌英译过程中如何传递意象成为译界的热点。王昌龄《出塞》的创作背景为盛唐时期,此时唐朝国力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得胜利,全民自信心极强,诗人借诗抒情,寓情于意象。  一、译者介绍  许渊冲先生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曾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译者。其译作涉猎甚广,受众
期刊
我们所提到的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以及发展的方式,同时也是对鉴赏主体素养的考查。在对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学审美鉴赏对于主体修养方面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进行鉴赏的时候不仅需要我们具有坚实的作品学习与研究的基础,自身的文学素养也需要过关,并且需要具备专业的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应该确保自身态度的公正性,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只有满足这些方
期刊
中国古代女子的文学批评实践在唐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具体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批评主体身份的变化以及批评内容的扩展三个方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朝代,尤其诗歌,发展到此达到了顶峰,相对于文学创作的繁盛,唐代文学批评也多了几许诗性特征。  一、薛涛的文学批评实践  实际说来,真正自觉的“以诗论诗”的女子批评,首先就是薛涛。在薛涛的酬唱诗作中,对许多被赠者的文学成就进行评论。如《酬祝十三秀才》:“浩
期刊
如今,越来越多文学批评家与叙事学家运用各种相关理论以学科交叉的新视角来研究小说文本。为了强调认知的社会属性,艾伦·帕默(Alan Palmer)于2010年正式提出社会思维理论(social minds theory),采用外在论视角关注小说中开放式的人物思维,即人物思维互动(Alan Palmer,2010)。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小说人物之间思维的交流互通为“交互思维”(interment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