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解放阁片区的拆迁改造将原先宽厚所街为主的老街陋巷及四合院基本拆得干干净净,只有浙闯会馆,金家大院和李家大院呈三足之势,凸立在一片瓦砾之上,很是异样。而一个多月前,保护了近三年之久的李家大院也莫名且突然倒在了铲车和油锤的巨大的轰鸣之中,被夷为了平地。只有另外两组可怜的建筑,顽强坚守在被称为“明府城的东南隅这片虽然狭小却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土地上。
今天,“被拆迁”事件使金家大院和李家大院的名声大震,可早上数年,深藏在老街之中的这些院子很少有人进去过,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身世,叫什么名字。上个世纪末我开始大量拍摄济南的老街巷。有一天,我走到宽厚所街与武库街交界口西侧时,从一个挂着宽厚所街55号牌的普通大门向院里望去,见到的却是一处花脊翘沿,拱券门窗,细节考究的老房子。当时这里还是一处公安局所属的办公地,经过允许,我第一次走进这处颇有几分神秘的院落。
看得出+当时的院子不尽完整。那两个水泥垛子大铁门与临街的三层样式呆板的办公楼显然与后面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没什么关系。吸引人的是院中一处中间带有过道的二层穿堂式楼房,过穿堂楼的后院是由两层楼组成的四合楼院,四面上下均为木制环廊,中间是天井。通道大门为拱形八棱石门柱,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点。拱形门券上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装饰图案“富贵牡丹石雕纹样。北楼木制走廊,栏板上有33幅木刻翠竹图,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可见主人对修竹的偏爱。窗户也多是拱券石砌窗套,北楼下东侧前窗去一花瓶状造型,增加了这幢建筑的审美情趣。楼顶的仰合小瓦屋面尚存旧时宅舍的突出特色。据我多年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判断,这样的四合院与楼房结合的建筑在老城内十分罕见。我随即向人打听这房子的原主人,几个表情严肃的”警察叔叔”只说可能是金家,再没有其他答案。
大概是在1 999年,我有幸见到了历下区建委的一位老领导,向他询问这处院子时,他向我介绍了今天被称为金家大院的基本情况,还特意从家里找来一本历下区房地产管理局1 990年编印的《济南市历下区房地产志》,书系现在年轻人所不知的铅字打字机打印,以蜡版油印+纸张很廉价+且有些破损,但正是这本非正式出版物提供了我想要的珍贵资料,
这处住宅是清末民初历城知县金有大的私宅。原先正院前后两进,横列有西跨院和后花园,共四个院子。大门位于院东南方。正院前为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面就是我所看到的穿堂式楼房。西跨院原有三合院平房,后花园北面还建有一座两层小楼,估计是供主人观花品茗的地方。
过去的父母官“山高皇帝远”,天不怕地不怕,但却极为宿命。后来听说这位县太爷的房子虽然气派,但他事先忘了请风水先生看看,房子盖好后才发现,二层楼的屋脊高出了正北不远处的历城县城隍庙。过去的城隍被人称为”阴衙门“象征着某些权力。所以这位县官便一天也没敢在此居住过。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旧官僚资产,这处宅子自然充了公,先是为省邮电学校使用,后来成了历下区房地产管理局的办公地。那座令金知县生畏的城隍庙则成了历下区教委等机关的办公地,庙宇和城隍也都早早不见了。1 983年,房管局拆除了大门,前院和西跨院,建起了那幢三层的办公楼。1985年,又将后花园改建成另一座办公楼。如今,只有穿堂楼及后院二层四合楼院依然保留着历史风貌,任凭风霜雨打。
继李家大院遭拆之后,金家大院将迁移或异地重建的消息又不胫而走,我不禁扼腕唏嘘!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建设开发与历史保护始终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二十多年来,济南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少的教训,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济南这座堪称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经过持续的大拆大建,老城及商埠内超过一二百年的建筑已屈指可数了。过去还有很多的冠以张家王家。李家,黄家等姓氏的大宅院,如今可能都数不到三两个手指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历史建筑便是城市历史纪录的DNA。当下济南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了一座失忆的城市。济南实在没有太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资本让我们去挥霍、去赌博了。
济南虽有老建筑平移的成功案例,也有拖着整座老别墅绕着弯子走了数十公里异地安家,以及将老建筑拆除后异地重建的感人举动,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属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并不值得推广或大力提倡。保护历史建筑的最佳方式就是就地原址保护,这样才能保护建筑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原生态,才能保护历史固有的文化脉路。否则,费时费力不说,重建的建筑难免走样,成了假古董,从而失去的保护的意义。诚然,现在实行的土地产权及出让和使用政策要求房产开发部门追求更大的建筑容积率,追求效益最大化。但是我就纳闷,一个颇具规模的商业楼盘就容不下一个体量原本不大的老建筑?更改设计图纸比老建筑平移,异地重建还难?再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又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保护的任务是否都要由开发商来承担?要知道,这些历史建筑不属于某个部门或某个开发商,她属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百姓。让我们应该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去保护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保护好我们的应该很好传承的家园。
金家大院,我不对你说再见!
今天,“被拆迁”事件使金家大院和李家大院的名声大震,可早上数年,深藏在老街之中的这些院子很少有人进去过,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们的身世,叫什么名字。上个世纪末我开始大量拍摄济南的老街巷。有一天,我走到宽厚所街与武库街交界口西侧时,从一个挂着宽厚所街55号牌的普通大门向院里望去,见到的却是一处花脊翘沿,拱券门窗,细节考究的老房子。当时这里还是一处公安局所属的办公地,经过允许,我第一次走进这处颇有几分神秘的院落。
看得出+当时的院子不尽完整。那两个水泥垛子大铁门与临街的三层样式呆板的办公楼显然与后面的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没什么关系。吸引人的是院中一处中间带有过道的二层穿堂式楼房,过穿堂楼的后院是由两层楼组成的四合楼院,四面上下均为木制环廊,中间是天井。通道大门为拱形八棱石门柱,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点。拱形门券上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装饰图案“富贵牡丹石雕纹样。北楼木制走廊,栏板上有33幅木刻翠竹图,形态各异,无一雷同,可见主人对修竹的偏爱。窗户也多是拱券石砌窗套,北楼下东侧前窗去一花瓶状造型,增加了这幢建筑的审美情趣。楼顶的仰合小瓦屋面尚存旧时宅舍的突出特色。据我多年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判断,这样的四合院与楼房结合的建筑在老城内十分罕见。我随即向人打听这房子的原主人,几个表情严肃的”警察叔叔”只说可能是金家,再没有其他答案。
大概是在1 999年,我有幸见到了历下区建委的一位老领导,向他询问这处院子时,他向我介绍了今天被称为金家大院的基本情况,还特意从家里找来一本历下区房地产管理局1 990年编印的《济南市历下区房地产志》,书系现在年轻人所不知的铅字打字机打印,以蜡版油印+纸张很廉价+且有些破损,但正是这本非正式出版物提供了我想要的珍贵资料,
这处住宅是清末民初历城知县金有大的私宅。原先正院前后两进,横列有西跨院和后花园,共四个院子。大门位于院东南方。正院前为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面就是我所看到的穿堂式楼房。西跨院原有三合院平房,后花园北面还建有一座两层小楼,估计是供主人观花品茗的地方。
过去的父母官“山高皇帝远”,天不怕地不怕,但却极为宿命。后来听说这位县太爷的房子虽然气派,但他事先忘了请风水先生看看,房子盖好后才发现,二层楼的屋脊高出了正北不远处的历城县城隍庙。过去的城隍被人称为”阴衙门“象征着某些权力。所以这位县官便一天也没敢在此居住过。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旧官僚资产,这处宅子自然充了公,先是为省邮电学校使用,后来成了历下区房地产管理局的办公地。那座令金知县生畏的城隍庙则成了历下区教委等机关的办公地,庙宇和城隍也都早早不见了。1 983年,房管局拆除了大门,前院和西跨院,建起了那幢三层的办公楼。1985年,又将后花园改建成另一座办公楼。如今,只有穿堂楼及后院二层四合楼院依然保留着历史风貌,任凭风霜雨打。
继李家大院遭拆之后,金家大院将迁移或异地重建的消息又不胫而走,我不禁扼腕唏嘘!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建设开发与历史保护始终纠结在一起,难解难分。二十多年来,济南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有着不少的教训,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济南这座堪称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经过持续的大拆大建,老城及商埠内超过一二百年的建筑已屈指可数了。过去还有很多的冠以张家王家。李家,黄家等姓氏的大宅院,如今可能都数不到三两个手指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历史建筑便是城市历史纪录的DNA。当下济南从某种程度上说成了一座失忆的城市。济南实在没有太多的历史文化资源或资本让我们去挥霍、去赌博了。
济南虽有老建筑平移的成功案例,也有拖着整座老别墅绕着弯子走了数十公里异地安家,以及将老建筑拆除后异地重建的感人举动,但在我看来这些都属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并不值得推广或大力提倡。保护历史建筑的最佳方式就是就地原址保护,这样才能保护建筑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原生态,才能保护历史固有的文化脉路。否则,费时费力不说,重建的建筑难免走样,成了假古董,从而失去的保护的意义。诚然,现在实行的土地产权及出让和使用政策要求房产开发部门追求更大的建筑容积率,追求效益最大化。但是我就纳闷,一个颇具规模的商业楼盘就容不下一个体量原本不大的老建筑?更改设计图纸比老建筑平移,异地重建还难?再说,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历史建筑的保护方面又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保护的任务是否都要由开发商来承担?要知道,这些历史建筑不属于某个部门或某个开发商,她属于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百姓。让我们应该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去保护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保护好我们的应该很好传承的家园。
金家大院,我不对你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