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协商行为是指幼儿采用协调、交换等方式与同伴进行交流,从而达成一致,解决分歧的行为,它是大班幼儿社会性进一步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幼儿的协商行为如何产生、它会有哪些方向的发展、如何促进幼儿协商能力的发展便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协商行为
一、协商行为的产生
协商行为是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幼儿在遇到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时,采取协商、商量等方式使双方的意见达到一致,从而共同解决同伴间的冲突的一种行为。
大班幼儿更加愿意参加多人游戏互动,不再是独自游戏,因而在物品选择,观点统一以及结果处理上会产生分歧。与此同时,幼儿的独立性也开始得到逐步发展。比起向老师寻求帮助,他们更多的愿意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因而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与同伴进行协商,使双方的观点达到一致,从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协商行为的发展
(一)对于物品的协商
1.物品数量
在幼儿冲突中,常见的矛盾是幼儿人数与物品数量不能达到一致,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发现,50%的幼儿选择争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30%左右的幼儿则会选择通过制定相同的规则去解决问题。
2.物品种类
在大班区游戏当中。多数游戏会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谁选择a,谁选择b,谁选择c呢?多数幼儿会采用石头剪刀布或者手心手背的方式,由赢的人先来进行选择。
3.使用时间
在大班区游戏当中会出现多名幼儿共同使用一种游戏材料。那么他们会提前与其他的同伴商量好每个人玩儿几分钟。
(二)对于观点的协商
1.劝说
幼儿除了对物品上的协商,他们常会对规则以及观念上也会进行协商。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劝说。
2.妥协
妥协这种行为在区游戏中常常会在幼儿向另外一名幼儿借用物品时出现。例如,小a在使用物品时发现自己的物品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使用时,他会向身边的朋友寻求帮助,例如借用物品或者是交换物品等方式,让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3. 达成一致
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种方式便是达成一致。例如,小a在向小b提出要求的同时,小b也会对小a提出要求,当双方都赞同对方的要求时,他们的觀点便达成了一致。
(三)对于结果的协商
1.失败
大班幼儿的协商行为还常常会出现在对于事情结果的协商。我们通过对幼儿各种协商行为的统计发现百分之40左右的概率会出现失败。
2.让步
第二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让步。每名幼儿的性格以及人际交往处理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幼儿会愿意更加去迁就对方,做出让步。
3.双赢
第三种情况也是出现的概率最多的情况便是双赢。因为都想一起愉快的游戏,那么大家都会愿意去。做出让步,从而与对方的观点达成一致。
三、如何提升幼儿的协商能力
(一)教师
1.介入时机
教师在计入游戏时需要准确介入时机。当幼儿在运用协商方法失败,并向自己哭诉时,说明幼儿已经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这个时候便需要老师适时介入,处理问题。
2.指导方式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指导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不好、语言混乱,那么幼儿在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时,采用的协商策略和结果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例如当两名幼儿因为同一件物品进行抢夺时,教师需要将两名幼儿单独拉开并带至一旁,轻声安抚幼儿的情绪后,再耐心轻声询问幼儿事情的经过。其次教师在处理前要明确处理问题的核心是稳定幼儿情绪,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由幼儿自己反思之前的行为存在哪些不恰当的地方,怎么调整,在下一次活动中我应该怎么做。其次,幼儿是游戏协商者,在游戏中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教师在介入时要得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
3.观察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到,观察是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要想了解幼儿的心理过程,就要学会去观察幼儿。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家长
1.政策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长都加入生二胎的队伍中,幼儿也不再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不应因为年纪小就放任不管或者是因为弟弟妹妹年纪小就放任弟弟妹妹,而是始终保持公平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2.陪伴
家长陪伴幼儿次数与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事实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更家利于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幼儿判断是非能力弱,因而家长需要多花时间陪伴幼儿成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并进行相应指导,这样便能保证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在弯路上越走越远。
(三)幼儿园
1.落实培养目标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明确提到: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在本次对大班幼儿的观察中,我们观察到74次协商行为,幼儿运用协商策略符合以上培养目标的有:加入游戏、接受建议、分享物品,且近80%的幼儿的协商行为达到培养目标。
2.家园合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云雁.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影响因素[J].好家长,2019(71):21-23.
[2]唐梦莹. 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关键词:大班幼儿;区域游戏;协商行为
一、协商行为的产生
协商行为是大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幼儿在遇到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时,采取协商、商量等方式使双方的意见达到一致,从而共同解决同伴间的冲突的一种行为。
大班幼儿更加愿意参加多人游戏互动,不再是独自游戏,因而在物品选择,观点统一以及结果处理上会产生分歧。与此同时,幼儿的独立性也开始得到逐步发展。比起向老师寻求帮助,他们更多的愿意去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因而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与同伴进行协商,使双方的观点达到一致,从而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二、协商行为的发展
(一)对于物品的协商
1.物品数量
在幼儿冲突中,常见的矛盾是幼儿人数与物品数量不能达到一致,常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发现,50%的幼儿选择争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30%左右的幼儿则会选择通过制定相同的规则去解决问题。
2.物品种类
在大班区游戏当中。多数游戏会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开展。那么问题来了,谁选择a,谁选择b,谁选择c呢?多数幼儿会采用石头剪刀布或者手心手背的方式,由赢的人先来进行选择。
3.使用时间
在大班区游戏当中会出现多名幼儿共同使用一种游戏材料。那么他们会提前与其他的同伴商量好每个人玩儿几分钟。
(二)对于观点的协商
1.劝说
幼儿除了对物品上的协商,他们常会对规则以及观念上也会进行协商。最常见的方式便是劝说。
2.妥协
妥协这种行为在区游戏中常常会在幼儿向另外一名幼儿借用物品时出现。例如,小a在使用物品时发现自己的物品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使用时,他会向身边的朋友寻求帮助,例如借用物品或者是交换物品等方式,让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
3. 达成一致
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还有种方式便是达成一致。例如,小a在向小b提出要求的同时,小b也会对小a提出要求,当双方都赞同对方的要求时,他们的觀点便达成了一致。
(三)对于结果的协商
1.失败
大班幼儿的协商行为还常常会出现在对于事情结果的协商。我们通过对幼儿各种协商行为的统计发现百分之40左右的概率会出现失败。
2.让步
第二种情况可能会出现让步。每名幼儿的性格以及人际交往处理上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幼儿会愿意更加去迁就对方,做出让步。
3.双赢
第三种情况也是出现的概率最多的情况便是双赢。因为都想一起愉快的游戏,那么大家都会愿意去。做出让步,从而与对方的观点达成一致。
三、如何提升幼儿的协商能力
(一)教师
1.介入时机
教师在计入游戏时需要准确介入时机。当幼儿在运用协商方法失败,并向自己哭诉时,说明幼儿已经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这个时候便需要老师适时介入,处理问题。
2.指导方式
在区域游戏中,教师对幼儿协商行为的指导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情绪不好、语言混乱,那么幼儿在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时,采用的协商策略和结果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因而教师在处理幼儿冲突时首先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例如当两名幼儿因为同一件物品进行抢夺时,教师需要将两名幼儿单独拉开并带至一旁,轻声安抚幼儿的情绪后,再耐心轻声询问幼儿事情的经过。其次教师在处理前要明确处理问题的核心是稳定幼儿情绪,了解事情的经过后,由幼儿自己反思之前的行为存在哪些不恰当的地方,怎么调整,在下一次活动中我应该怎么做。其次,幼儿是游戏协商者,在游戏中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教师在介入时要得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导。
3.观察
《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提到,观察是实施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要想了解幼儿的心理过程,就要学会去观察幼儿。这样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家长
1.政策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很多家长都加入生二胎的队伍中,幼儿也不再是一个人。面对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时,家长不应因为年纪小就放任不管或者是因为弟弟妹妹年纪小就放任弟弟妹妹,而是始终保持公平的态度,公平公正的处理问题。
2.陪伴
家长陪伴幼儿次数与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家长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事实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更家利于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幼儿判断是非能力弱,因而家长需要多花时间陪伴幼儿成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并进行相应指导,这样便能保证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在弯路上越走越远。
(三)幼儿园
1.落实培养目标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明确提到: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和意见。在本次对大班幼儿的观察中,我们观察到74次协商行为,幼儿运用协商策略符合以上培养目标的有:加入游戏、接受建议、分享物品,且近80%的幼儿的协商行为达到培养目标。
2.家园合作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云雁.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同伴协商行为的影响因素[J].好家长,2019(71):21-23.
[2]唐梦莹. 大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