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怀阅读的幸福
“也许每个人心中的芳华都是不一样的,但童年不一样的阅读经历,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刘老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童年往事,“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吃饭的时候听父亲讲《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像‘景阳冈武松打虎’‘赵子龙单骑救主’……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忘了吃饭,幼时的脑海中会不时幻想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
读小学的时候,由于性格内向,年纪小小的刘须云不太喜欢出去玩,一般都是待在家里。那时候,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家里所能翻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甚至连姐姐念高中的历史、地理教科书也都读完了。童年的阅读时光,给刘须云留下太多关于读书的美好回忆。
令刘须云印象最深的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他每天中午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跑回家,因为当时他被一部广播剧《萍踪侠影》深深地吸引。“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说书人声情并茂的讲述,恍如身临其境,一下子把我带入文学作品之中。我感觉有声的朗读,也是一种激发孩童阅读的手段。直到现在,自己的朗读还深受影响。”刘须云由衷地感慨,“单田芳的《百年风云》、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隋唐演义》等广播剧在我的童年种下了阅读的种子。”
真正的读书是从上师范开始。在学校阅览室里,刘须云读到了沈从文的《边城》,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到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认识了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他们开阔了一个乡下孩子的视野。特别是他读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了他后来对人生诸多的认识和启发,这本书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走上工作岗位,刘须云开始痴迷唐诗宋词,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他陶醉于古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惊叹于先人高贵的灵魂、伟大的智慧;他又痴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作品,张爱玲、萧红、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具生活特色,让他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在我的心目中,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可以让心灵归于平静;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刘须云动情地说道。
播下阅读的种子
在上海路小学,刘须云负责学校的大阅读工作,他认为在学校里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技能是阅读,这是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能力。学生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他们可以凭借这项技能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以,他一直坚持为全校的孩子们推荐阅读书目,利用每天中午的共读时间带领孩子们读故事、读儿歌、读经典、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全校推出“阅读存折”“阅读考级”制度。“阅读存折”真正地把阅读做到实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浅层阅读变为深层阅读。“阅读考级”制度把考核内容分为7个级别:一级为“小书虫”,二级为“小书童”,三级为“小书生”,四级为“小书迷”,五级为“小书痴”,六级为“小书仙”,七级是为高于毕业水平的学生而设的特别级。考过七级的学生可获得“阅读小博士”称号。
在阅读实践中,他还组织开展全校的“晨诵”“午读”“暮省”阅读活动,并着力实施班级黑板上的“每周一诗文,每周一语句”课前一分钟诵读,让学生日有所诵,日有所积。他利用学校阅读节,组织开展动态、静态的主题阅读活动:“非常我+书”读书知识竞赛、“诗韵飘香”詩词大会、“我的地盘我作主”班级阅读文化布置、阅读书签和绘本制作、阅读手抄报、阅读心语评比、“经典留香”周末电影节、收看“央视诗词大会”等,丰富的师生阅读活动,促进了全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他努力将课外阅读课程化,遵循学校 “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相切合”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树人”学校文化,确立了“构建树人阅读课程,遇见最美阅读风景”的阅读课程开发。他着力实施六大阅读课程:遇见——浓浓的校园阅读环境课程;体验——丰富的学生阅读课程;成长——多彩的教师阅读课程;温馨——浓浓的亲子阅读课程;推进——有效的阅读评价课程;助力——切实的阅读保障课程,并且引导老师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微课程阅读,在学校微信群及时上传阅读教学微课程视频,分享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在童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刘须云这样说道。
培养阅读的智慧
“一个孩子在阅读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缺少思辨的空间,一定不能缺少智慧的阅读。”这是刘须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思考的问题。
刘须云告诉记者,小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够深刻,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读文章,或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刘须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提出了有效“慧读”的阅读主张。
他觉得有效“慧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针对作品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找到答案。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庭互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有效“慧读”中,他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尤其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个人的见解,他总是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即使学生的个人见解与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出入,也不会对学生提出批评。个性化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而且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刘须云认为,要有效地“慧读”,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重要。有的学生比较“懒惰”,他就每天给他们规定一定的阅读任务,并指派一名学生专门督促;有的学生因为阅读能力较差读不懂,他就降低要求,不求精求深;有的学生阅读速度慢,他就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运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适合学生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阅读。”刘须云老师自豪地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刘须云带着满怀自信和期待,对记者说:“在与孩子阅读共成长的过程中,我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只会更加鞭策我在推广儿童阅读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这是我永远的追求。”
“也许每个人心中的芳华都是不一样的,但童年不一样的阅读经历,却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刘老师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童年往事,“记得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吃饭的时候听父亲讲《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像‘景阳冈武松打虎’‘赵子龙单骑救主’……我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常常忘了吃饭,幼时的脑海中会不时幻想出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
读小学的时候,由于性格内向,年纪小小的刘须云不太喜欢出去玩,一般都是待在家里。那时候,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家里所能翻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甚至连姐姐念高中的历史、地理教科书也都读完了。童年的阅读时光,给刘须云留下太多关于读书的美好回忆。
令刘须云印象最深的是在小学四年级,那时他每天中午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跑回家,因为当时他被一部广播剧《萍踪侠影》深深地吸引。“现在我还记得当时说书人声情并茂的讲述,恍如身临其境,一下子把我带入文学作品之中。我感觉有声的朗读,也是一种激发孩童阅读的手段。直到现在,自己的朗读还深受影响。”刘须云由衷地感慨,“单田芳的《百年风云》、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田连元的《隋唐演义》等广播剧在我的童年种下了阅读的种子。”
真正的读书是从上师范开始。在学校阅览室里,刘须云读到了沈从文的《边城》,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到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认识了许许多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他们开阔了一个乡下孩子的视野。特别是他读到了这样一本书,书中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了他后来对人生诸多的认识和启发,这本书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走上工作岗位,刘须云开始痴迷唐诗宋词,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他陶醉于古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惊叹于先人高贵的灵魂、伟大的智慧;他又痴迷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作家作品,张爱玲、萧红、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这些作家的作品更具生活特色,让他爱不释手,百读不厌。
“在我的心目中,读一本好书,就是一种精神享受,可以让心灵归于平静;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刘须云动情地说道。
播下阅读的种子
在上海路小学,刘须云负责学校的大阅读工作,他认为在学校里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技能是阅读,这是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能力。学生总有一天会离开学校,他们可以凭借这项技能进行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以,他一直坚持为全校的孩子们推荐阅读书目,利用每天中午的共读时间带领孩子们读故事、读儿歌、读经典、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全校推出“阅读存折”“阅读考级”制度。“阅读存折”真正地把阅读做到实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浅层阅读变为深层阅读。“阅读考级”制度把考核内容分为7个级别:一级为“小书虫”,二级为“小书童”,三级为“小书生”,四级为“小书迷”,五级为“小书痴”,六级为“小书仙”,七级是为高于毕业水平的学生而设的特别级。考过七级的学生可获得“阅读小博士”称号。
在阅读实践中,他还组织开展全校的“晨诵”“午读”“暮省”阅读活动,并着力实施班级黑板上的“每周一诗文,每周一语句”课前一分钟诵读,让学生日有所诵,日有所积。他利用学校阅读节,组织开展动态、静态的主题阅读活动:“非常我+书”读书知识竞赛、“诗韵飘香”詩词大会、“我的地盘我作主”班级阅读文化布置、阅读书签和绘本制作、阅读手抄报、阅读心语评比、“经典留香”周末电影节、收看“央视诗词大会”等,丰富的师生阅读活动,促进了全校书香校园的建设。
他努力将课外阅读课程化,遵循学校 “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相切合”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的“树人”学校文化,确立了“构建树人阅读课程,遇见最美阅读风景”的阅读课程开发。他着力实施六大阅读课程:遇见——浓浓的校园阅读环境课程;体验——丰富的学生阅读课程;成长——多彩的教师阅读课程;温馨——浓浓的亲子阅读课程;推进——有效的阅读评价课程;助力——切实的阅读保障课程,并且引导老师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微课程阅读,在学校微信群及时上传阅读教学微课程视频,分享交流。
“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在童心里播下阅读的种子,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刘须云这样说道。
培养阅读的智慧
“一个孩子在阅读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缺少思辨的空间,一定不能缺少智慧的阅读。”这是刘须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常常思考的问题。
刘须云告诉记者,小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够深刻,很多学生认为阅读就是读文章,或是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刘须云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提出了有效“慧读”的阅读主张。
他觉得有效“慧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针对作品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找到答案。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庭互动,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有效“慧读”中,他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个性化。尤其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个人的见解,他总是积极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即使学生的个人见解与文章的中心有一定的出入,也不会对学生提出批评。个性化阅读不仅让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阅读,而且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刘须云认为,要有效地“慧读”,阅读的方法与技巧非常重要。有的学生比较“懒惰”,他就每天给他们规定一定的阅读任务,并指派一名学生专门督促;有的学生因为阅读能力较差读不懂,他就降低要求,不求精求深;有的学生阅读速度慢,他就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运用多种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适合学生的阅读就是最好的阅读。”刘须云老师自豪地说。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刘须云带着满怀自信和期待,对记者说:“在与孩子阅读共成长的过程中,我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所有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只会更加鞭策我在推广儿童阅读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这是我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