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以载道”,立意高则文胜。作文立意是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反映。针对不少初中生作文言之无物、无病呻吟等立意不佳的问题,笔者提出: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升作文立意的训练;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训练感悟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提升立意;积累生活;感悟生活
教學实践中,常见到初中生作文立意不佳,主要表现是是观点陈旧、见识肤浅、视野狭窄。笔者在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学生作文立意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二是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弱,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训练。
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作文提升立意的训练,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
笔者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提升作文立意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勤修积累生活之内功
要训练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生活的习惯,包括直接生活体验的积累和间接生活体验(读书)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养之有素。
(一)名著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7-9年级)的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可以从课本推荐的名著起,通过名著导读、阅读分享、成果展示等,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扎实开展名著阅读,坚持不懈地推进大部头名著整本书阅读,让经典名著浸润学生幼稚的心灵,陪伴他们的成长旅程,这是训练学生阅读“童子功”的善举。
(二)结合单元或课文主题,进行“1 X”主题式群文阅读。比如散文《春》的教学完成后,可推荐学生阅读作者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绿》《背影》《匆匆》等;学完八年级下册《灯笼》一文,可推荐学生阅读一组“以小见大”写法的散文。当然,拓展阅读的角度可以多样。
(三)注重学生直接生活体验的积累。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家庭、走出校园,真正走进社会生活中,去亲临、去体验、去感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有责任担当、有实践创新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国际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从书本里、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去感知广阔的现实世界的美好。比如组织语文活动“五光十色店铺名”,要求学生走上街头,从店铺名入手,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店铺的经营项目和取名的缘由,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店名或者店铺经营的意见。
在坚持不懈的海量阅读和乐此不疲的投身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日渐丰厚,“厚积薄发”只待时机。
二、巧炼感悟生活之慧眼
《新课标》(7-9年级)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提炼,形成自己的看法。要想作文立意新颖、思想有深度,光有生活积累是不够的。好比一堆金矿石,须经冶炼才能得到纯金。
生活素材如此芜杂,怎样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发现生活美的“慧眼”呢?学生上了初中以后,思维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系列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此之谓“炼就慧眼”:
(一)坚持让学生每周进行读书摘抄,写读后感、观后感,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分享。对每册教材的推荐名著,学期初就规划好每周阅读任务,有条件的话落实到每天;指导学生做读书摘抄、写读后感。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重视点评和分享,强化正面行为的激励效果。
(二)每周写小练笔。不限题目和题材,重在“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练笔,能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有选择性地反映生活。有了舍弃和提炼,就不是照搬生活了,而是开始思考生活了。《新课标》(7-9年级)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三)训练学生思考生活、提炼感悟的基本技巧。
1.由此及彼的联想。就是由所读、所观的内容联想到自己或其他同类的、相反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空间的角度)、纵向(时间的角度)的联想,比同或求异,从中获得新的思考结果。
2.由实到虚(或由表及里)的思考。就是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生活中的事情,有喜有忧,有盼有愁;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抽丝剥茧式的追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获得新的感悟。
(四)抓住经典教材,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具体例子中“照葫芦画瓢”,学习提升立意的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一文,以“灯笼”为线索,从表现童心童趣到怀念亲情,从亲情写到乡情民俗,最后联想历史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喊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激越的爱国之情。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容易模仿。有学生写了篇同题作文。写的是以往在老家过春节时持灯笼看花灯的热闹,结尾写因疫情不能去看花灯的惆怅,进而表达对未来的期盼,立意瞬间得到提升:
灯笼的熄灭是为了有朝一日再一次炽烈地燃烧,再一次点燃心中的亲情和友情,再一次给国家和世界带来希望与爱……
(五)在写作指导时,可进行“一料多题”训练。按照立意新颖、深刻的标准,比较不同的立意,优中选优。
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意即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苦心孤诣写出来的文章,立意自然不俗。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加上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才能写出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佳文美篇。作文立意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作文立意指导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4515)】
【参考文献】
[1]陈万珍.发散思维在初中学生作文立意选材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67):58.
[2]杨刚,沈威.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着眼点及相关启示[J].语文建设,2019(21):70-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核心素养;提升立意;积累生活;感悟生活
教學实践中,常见到初中生作文立意不佳,主要表现是是观点陈旧、见识肤浅、视野狭窄。笔者在观察和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学生作文立意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生活积累;二是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弱,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训练。
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作文提升立意的训练,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
笔者在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提升作文立意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勤修积累生活之内功
要训练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生活的习惯,包括直接生活体验的积累和间接生活体验(读书)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养之有素。
(一)名著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7-9年级)的关于“阅读”的课程目标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可以从课本推荐的名著起,通过名著导读、阅读分享、成果展示等,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扎实开展名著阅读,坚持不懈地推进大部头名著整本书阅读,让经典名著浸润学生幼稚的心灵,陪伴他们的成长旅程,这是训练学生阅读“童子功”的善举。
(二)结合单元或课文主题,进行“1 X”主题式群文阅读。比如散文《春》的教学完成后,可推荐学生阅读作者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绿》《背影》《匆匆》等;学完八年级下册《灯笼》一文,可推荐学生阅读一组“以小见大”写法的散文。当然,拓展阅读的角度可以多样。
(三)注重学生直接生活体验的积累。鼓励学生大胆走出家庭、走出校园,真正走进社会生活中,去亲临、去体验、去感受……《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有责任担当、有实践创新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国际理解力。这就要求学生从书本里、从个人的小天地里走出来,去感知广阔的现实世界的美好。比如组织语文活动“五光十色店铺名”,要求学生走上街头,从店铺名入手,通过观察和采访,了解店铺的经营项目和取名的缘由,做出评价,提出改进店名或者店铺经营的意见。
在坚持不懈的海量阅读和乐此不疲的投身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日渐丰厚,“厚积薄发”只待时机。
二、巧炼感悟生活之慧眼
《新课标》(7-9年级)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出:“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提炼,形成自己的看法。要想作文立意新颖、思想有深度,光有生活积累是不够的。好比一堆金矿石,须经冶炼才能得到纯金。
生活素材如此芜杂,怎样让自己拥有一双能发现生活美的“慧眼”呢?学生上了初中以后,思维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系列训练,逐步提高学生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此之谓“炼就慧眼”:
(一)坚持让学生每周进行读书摘抄,写读后感、观后感,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分享。对每册教材的推荐名著,学期初就规划好每周阅读任务,有条件的话落实到每天;指导学生做读书摘抄、写读后感。教师要经常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重视点评和分享,强化正面行为的激励效果。
(二)每周写小练笔。不限题目和题材,重在“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练笔,能促使学生去思考生活,有选择性地反映生活。有了舍弃和提炼,就不是照搬生活了,而是开始思考生活了。《新课标》(7-9年级)指出: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三)训练学生思考生活、提炼感悟的基本技巧。
1.由此及彼的联想。就是由所读、所观的内容联想到自己或其他同类的、相反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空间的角度)、纵向(时间的角度)的联想,比同或求异,从中获得新的思考结果。
2.由实到虚(或由表及里)的思考。就是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生活中的事情,有喜有忧,有盼有愁;令人唏嘘,发人深省……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抽丝剥茧式的追问,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获得新的感悟。
(四)抓住经典教材,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具体例子中“照葫芦画瓢”,学习提升立意的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灯笼》一文,以“灯笼”为线索,从表现童心童趣到怀念亲情,从亲情写到乡情民俗,最后联想历史上保家卫国的英雄人物,喊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激越的爱国之情。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容易模仿。有学生写了篇同题作文。写的是以往在老家过春节时持灯笼看花灯的热闹,结尾写因疫情不能去看花灯的惆怅,进而表达对未来的期盼,立意瞬间得到提升:
灯笼的熄灭是为了有朝一日再一次炽烈地燃烧,再一次点燃心中的亲情和友情,再一次给国家和世界带来希望与爱……
(五)在写作指导时,可进行“一料多题”训练。按照立意新颖、深刻的标准,比较不同的立意,优中选优。
古人云:“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意即第一次、第二次想到的立意都不用,要力避老生常谈、人云亦云,这样苦心孤诣写出来的文章,立意自然不俗。
有道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加上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提炼生活的能力,才能写出立意新颖、思想深刻的佳文美篇。作文立意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本文系2020年度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作文立意指导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24515)】
【参考文献】
[1]陈万珍.发散思维在初中学生作文立意选材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5(67):58.
[2]杨刚,沈威.高考作文审题立意的着眼点及相关启示[J].语文建设,2019(21):70-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