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吾家事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d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其家室”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里描写爱情、婚姻、家庭的篇章,美如珠光,灿若星海。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这首《绸缪》,是描写新婚之夜丈夫幸福喜悦心情的诗篇。“绸缪”原有紧紧捆绑之意。“束薪”、“束刍”、“束楚”,说的都是捆绑柴草,用“绸缪”一词,隐喻结婚即是夫妻结合,紧紧地捆绑在一起,难解难分。
  再如《桃夭》,也是一首对姑娘出嫁成婚组成幸福家庭的赞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歌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层层递进,赞颂姑娘姣美可人的同时,也祝福她给家庭带来幸福和顺。一直以来,《桃夭》的广泛传唱也让“宜室宜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待嫁女子的最高评价。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教诲尔子,式毂似之。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毂?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首《小宛》,描述了一个飘摇于时世混乱中的不幸之家。作者在“宜岸宜狱”之时,耿耿难眠,既怀念去世的父母,又怨恨“壹醉日富”的兄弟,思前想后,感慨万端,念及先人、告诫弟兄,传承祖德、不忘家风。唯有“惴惴小心”、“战战兢兢”、“夙兴夜寐”,方能“毋忝尔所生”,不辱父母,不辱门庭。

“愿尔斯才”


  陶渊明的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坏时代,也是一个至性至情的好时代。
  《命子》这首诗作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此时的陶渊明29岁,他的长子已经7岁。命子者,训子也。《命子》一诗为我们叙述了一部功勋卓著、清廉谨慎、淡泊高远的家族史,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年轻父亲如何热切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梦想、有作为的人,继承陶家祖辈辉煌,光耀陶家门楣的愿望。“日居月诸,渐免子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这首诗的末尾四句,同样出现了诗经《小宛》里的“夙兴夜寐”,充分表达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谆谆诫勉,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而“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更让庄重的描写,平添了几分幽默。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在《命子》之后差不多十年,陶渊明写了这首《责子》,虽为“责子”,却无教训,直白近俗,娓娓道来,更以戏谑诙谐的语句,漫画式地夸大了孩子们的缺点,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命子》诗中的殷切期望,《责子》诗中的宽容慈爱,表明孩子们或贤或愚,陶渊明都牵挂在心,与他们同呼吸、共甘苦。《与子俨等疏》写道:“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甚至到了晚年,孩子们都长大了,陶渊明还引经据典地教导他们要团结和睦,同居同财。400多年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专门到访陶渊明的旧居,有《访陶公旧宅》一首,诗中慨叹:“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先生有五子,与之同饥寒。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对他与妻儿同甘共苦的亲情,以及他对祖德家风的守护与弘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

“诗是吾家事”


  希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唐代诗人杜甫,继承了《诗经》以来对家族亲情的表现传统,深刻描绘了他在乱离奔忙的经历中对家人亲戚的复杂情感。仅粗略统计,他涉及祖训、家风、婚姻及子女的詩,多达百余首。
  “阿翁懒惰久,觉儿行步奔。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可论。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这是杜甫《示从孙济》一诗的最后四句,对家族成员进取发展特别重视的他以一个老者的身份训诲后辈,告诫后辈切勿听信小人挑拨离间之语而使家族成员相互猜疑,进而勉励后辈护佑根本,传承家风。
  在杜甫的子女中,他最是偏爱“聪慧与谁论”的宗武,并有《忆幼子》《宗武生日》《又示宗武》及《遣兴》等数首诗歌专门写这个小儿子。如昂扬轻快的《宗武生日》一诗:“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诗中“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两句,为家族诗文传统自豪的同时,更对幼子寄予厚望,勉励他熟读《文选》,莫贪浮华,继承父志,诗礼传家。而杜甫更是严于律己、身体力行,将写诗当成一种“家业”,将所见所闻所思,吟之为诗,笔耕不辍,终其一生。
  或许,在杜甫的心里,还有一份“家业”比写诗更为重要。“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这首深悉人伦、兼明大义的《前出塞九首·其三》中,“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最是铿锵有力,忠义激烈且无怨无悔的报国情怀,便源于杜预和杜审言这样的祖辈先烈。

“父兄渊源”


  “传家诗学在诸郎,剖腹留书死敢忘。背上锦囊三箭在,直须千古说穿杨。”金代诗文大家元德明以诗传家,对诸儿期望深切,甚至在临终前仍有“剖腹留诗”之语。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元好古、次子元好谦和幼子元好问。写这首诗的,是元好古。
  而三兄弟中,元好问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后来逐渐成为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及一代廉吏。元好问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与仕途历程中,深刻体会到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及家庭教育应该对士人的培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正如元好问所言:“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清代文学大家李祖陶在《元遗山先生文选小序》中也指出:“山川之钟毓、父兄之渊源、师友之讲习,郁积久而生遗山。”家庭中父亲或兄长对子弟进行人格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兴衰荣辱和后辈的为人处事。
  元好问正是在家庭中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正是在家族中文化素养极高的父亲、兄长、嗣父母的教导下,于读书、治学、为官、处世及子女教育上都体现了他对家学的传承,对人世的悲悯,对自然的关照。
  “墙外桑麻雨露深。堂前桃李有新阴。高门因见古人心。三世读书无白屋,一经教子胜黄金。小雏先与唤琼林。”这首《浣溪沙·外家种德堂》里有元好问的教子理念。元好问的三个儿子元拊、元振、元总,被要求在祖德家风的传承光大上做到循规蹈矩。元好问对爱女元严也悉心教导,使她成为诗书满腹的一代才女。元好问有《寄女严三首》,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添丁学语巧干弦,诗句无人为口传。竹马几时迎阿姊,五更教诵木兰篇。”

“与道相从”


  当然,在千年的詩歌长河里,以浓墨重彩来描绘家风、家学、家道的,陶渊明、杜甫、元好问等仅仅是其中的代表。
  “明者处事,莫尚於中。优哉游哉,与道相从。”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晚年写给儿子的《戒子诗》中,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出发,向其子灌输淡泊名利、顺其自然的处世之道。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东汉末期“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这首《赠从弟》里,借松树的高洁以自勉,也勉励堂弟,希望弟弟坚贞自守,不因苦难而改变耕读传统、孝廉本色。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赠内》,写于他与杨虞卿的从妹杨氏结婚之时。如叙家常般的要求杨氏与自己一道谨记祖上遗训,同甘共苦,保持清白家风。
  北宋政治家及文史大家司马光在《家训》里有“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积阴德于冥冥中,以子孙长久之计。”诗礼传家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里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将这一规范与准则传承下去,才是对子孙最有益处的事。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元末明初诗人王冕的这首《归家》,以一幅家庭和睦、天伦之乐的温暖画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看到三代人家族传承与归属。
  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蔡君俊五世家庆图诗》里有:“传家五叶忠孝俱,郁葱佳气无时无。有母有母徐卿徐,生儿衮衮麒麟驹。”
  明代诗人卢龙云的《方生志赓自三吴归索一言以寿其尊人为赋二首》里有:“岁月看逾远,诗书泽未央。冈陵何所颂,承志在明光。”
  《示侄孙生蕃》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以追述先辈来勉励侄孙:“吾家自维扬,来此十三世。虽有文武殊,所向惟廉耻。不随浊水流,宗支幸不坠。传家一卷书,惟在尔立志。”
  清末诗人王润生在《述先训示儿》中,同样以祖训诫勉儿子:“忠厚传家诰在庭,还期松柏与同青。诒谋宜识先人意,缵绪常留后嗣型。退一步行途总坦,作三冬计节长馨。高曾矩蠖分明在,莫等建党陋室铭。”
其他文献
我还记得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告诉我,我们家是因为“湖广填四川”才来到重庆的。他卷起袖子,指着手臂皮肤上一根隐隐约约的细纹说:“当年我们的祖先被绑着强迫离开家乡,所以手臂才留下来这些绳索的印子。”我仔细看看自己的手臂,真的有这么一道细纹。后来,我也曾经对我的孩子说过这个,他们的手臂上也有这样一道隐隐约約的线。那时候我就在想,我的祖先真的是来自湖北吗?他们为什么会被迫离乡背井?在千里之外的老家,还有我们
期刊
1925年,贝尔德在英国展示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电视装置,他将质量很差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产生图像,这就是现代电视机的雏形。  1939年,美国诞生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1954年,美国RCA公司推出第一台彩色电视。  1958年,在北京进行的试播节目顺利开展,标志着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  20世紀5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的工程师团队设计出一款名为“特丽珑”的电视机,它有效地解决了图像扭曲和光发散
期刊
家谱,作为一种“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在南北朝时期地位最高,以家谱为依据来识别门第高低贵贱的风气在当时也最为鼎盛。许多哪怕现世混得不好的人,如果从自家谱系中找到“曾经阔过”的依据,立即就能获得自信,挺直腰板。反之,混得再好的人,如果老祖宗没有什么显贵的身份,照样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  问题是,这一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家谱最早兴起于帝王之家  据考证,至少从殷商时期起,就已经存在家谱了。最早编修
期刊
[摘要] “以人为本”等新概念的提出和新的发展手段的引入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再次具有了非常的活力。这是一个新的政治经济体系。当中国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之后,人们更为关注的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和社会民主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其结论为:中国不仅要讲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还要讲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中国 人本社会主义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家族文献,是记载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史籍,是中国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保护、研究与发展家族文献,对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百余年来一系列的社会大动荡,使这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惨遭破坏,不少珍贵的谱籍在浩劫中濒临灭绝,对我们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造成极大的困难。如在近代历史名人中,因缺少家族文献的佐证,就流传着晚清头品
期刊
三个女人的声浮宫  在巴黎塞纳河的东岸,有一座世人为之倾倒的建筑——卢浮宫。  今天,我们只知道卢浮宫是一座博物馆,殊不知它曾经也是路易家族的“皇宫”一一作为凡尔赛宫的前身,它到后來才“退居二线”,成为今天的博物馆。  旅行者多数都是冲着卢浮宫“三宝”而来。这“三宝”就是三个女人:蒙娜丽莎、维纳斯和胜利女神。  第一宝是著名的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在卢浮宫二层的入口,就可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
期刊
谱名:洞庭明月湾吴氏世谱  居住地:江苏苏州  始迁祖:吴咸  主修:吴荣封  年代:民国十年(1921)  版本:卷一至卷六共6册,木刻本  堂名:(无)“抗金”吴家将的兴与衰  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虏获了宋微宗、宋钦宗父子北归,是为“靖康耻”,北宋亡。本年,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元建炎,史称南宋。自此,南宋与金在此后百年间,时和时战。在“抗金”各支军
期刊
1891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礼堂内,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走上讲台,他一手握着一个铜球,触碰了一下被后人称之为特斯拉线圈的高频高压交流电装置。刹那间,25万伏高压电进入他的身体,在观众惊异的目光中,他后退几步,电流产生的光芒消失了,他却毫发无损。  这名男子就是尼古拉·特斯拉,交流电动机的发明者。特斯拉用上面那个实验,向世人证明了交流电的安全性。  过去几年里,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是交流电的主要反对
期刊
读史而鲜有不知郭琇其人者。郭琇是清初政坛上响当当的人物。他清正索洁,不畏权势,参河道总督靳辅,参权臣明珠和其党徒余国柱,参康熙红人高士奇,以此名动天下,被誉“铁面御史”。  但鲜有人知道,郭琇初入官场时,却是一个贿通上权、逼榨乡里的贪官。  郭琇三十三岁中进士,四十一岁放吴江县令。吴江县乃江南膏腴,财税重地,在时任江苏巡抚余国柱眼里,就是一个发财敛货的宝地。于是他公然向吴江县在内的属地官员们索贿,
期刊
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一项最新考古成果:在青羊区通锦桥附近,发现了唐代、明代、清代三个时期的城墙,为研究成都古城墙不同时期的变迁过程、位置和修建方式以及成都城市与社会面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据史载,唐代中期,为抵御外敌,乾符三年(876年),在西川节度使高骈的上书建议下,成都军民挖开成都平原古墓,以墓砖作为筑城材料,并铲平城内高地,运土筑城,短短三个月建成罗城。据考古人员介绍,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