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与戏剧文学是歌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元素。音乐具有时间性、抒情性和表现性,而戏剧文学则具有空间性、造型性和再现性。音乐与戏剧文学同时进入歌剧这一综合体中,两者相互对比又相互渗透,从而造就了歌剧艺术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统一、造型性与抒情性的统一、再现性与表象性的统一。本文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歌剧《浮士德》中的音乐是如何为戏剧服务的,又通过分析音乐对人物形象、矛盾冲突、场面三方面的描绘,探究了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相比,哪个更具戏剧性的描绘能力。
关键词:歌剧《浮士德》 音乐描绘 音乐 戏剧性
歌剧是叙事的艺术,而叙述恰好是音乐艺术不擅长的,歌剧脚本为歌剧艺术提供的造型性、空间性、视觉性不是音乐所能赋予的。然而,音乐作为表情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对营造歌剧的综合美以及为表达歌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情感与情节冲突的撞击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文学通过文字叙述对人物形象进行外在的描绘,读者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推测去把握原著中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而音乐的概括性与模糊性更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因此,音乐相较于文学,更能揭示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歌剧《浮士德》就是通过音乐,进一步刻画出了使受众更易产生共鸣的主人公形象。
1.浮士德的心理矛盾形象
浮士德在序曲后的第一曲咏叹调就表现出了渴望自杀的心情,曲调的下行表现出浮士德对生命的失望、无奈以及不甘心。随后响起了年轻姑娘们和农夫的歌声,轻快的旋律与浮士德的咏叹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浮士德了无生趣的心境。唱段《向那小屋致敬》通过朴实的语言把浮士德的内心矛盾呈现出来,又成功地刻画出浮士德性格中勇于追求的一面。
2.梅菲斯特的魔鬼形象
梅菲斯特是拥有阴暗心灵的魔鬼形象。在歌剧中,梅菲斯特在浮士德的诅咒、呼唤以及打击乐器的伴奏中出现。在第四幕的教堂中梅菲斯特与玛格丽特的重唱,通过与玛格丽特虔诚祈求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梅菲斯特凶残的魔鬼形象。唱段中大量运用了音色的对比,在梅菲斯特宣布审判时,运用了管风琴作为主奏乐器,与玛格丽特脆弱的声音相对比,营造出了梅菲斯特令人惊悚的形象。
3.玛格丽特的纯真形象
第三幕中,玛格丽特的叙事曲《杜勒王之杯》叙述了杜勒王与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优美动听的旋律表明了纯真的玛格丽特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杜勒王之杯》之后是玛格丽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它的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在旋律上,多处采用连续的级进上行和下行的方式,表达了玛格丽特既紧张又放松的心情;在节奏上,采用十六分音符来表达玛格丽特内心的激动。当玛格丽特看到珠宝盒之后,音乐通过转调表现出玛格丽特的复杂心情。《珠宝之歌》偶尔也采用上行六度大跳,使乐曲洋溢着动感,充分抒发了玛格丽特看到珠宝后的惊喜和对爱情的向往,鲜明地刻画了玛格丽特炽热的初恋情感和纯真善良的少女形象。
二、音乐对主要矛盾冲突的描绘
冲突矛盾是歌剧戏剧性表现的核心,它的安排使歌剧充分地展开、充实和升华。所谓“歌剧音乐的冲突性”,是指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在歌剧中正面描写和直接表现戏剧性危机与爆发以及人物性格激烈的内部和外部冲突时所具有的独特而强烈的艺术功能。因此,音乐更具戏剧性描述的能力。
1.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相遇
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相遇是悲剧的开端。浮士德在人群中遇到玛格丽特这个唱断,是以一小段舒缓的音乐来伴奏的,旋律偶有大跳,以此来表达浮士德对玛格丽特的极度爱慕之情,也为后面的矛盾营造出了和谐的前奏。在浮士德遭到玛格丽特坚定拒绝的唱段中,音乐力度变弱,旋律采用级进不大的跳进,说明浮士德在玛格丽特的心里已经留下了痕迹。
2.梅菲斯特劝诱浮士德
《天色已晚,再见》是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道别,而浮士德不愿离去请求留下的唱段。浮士德最终为玛格丽特的情操和贞洁感动,决定离开,然而梅菲斯特却突然出现,挡住了他的去路,劝诱浮士德留下。梅菲斯特唱段中的重音下行表现出魔鬼步步紧逼与无形的威胁感。随后,伴奏突然轻下来,使“你听听吧,即使是她对星星的许愿也是好事”这句唱词更具劝诱力。
3.瓦伦丁之死
为了替妹妹报仇,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与浮士德进行了决斗,最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哥哥死前的诅咒以及众人指责的合唱唱段,都使得玛格丽特彻底绝望。弦乐的颤音制造了决斗时的紧张气氛,也促进了悲剧的进一步发展。在决斗三重唱中,瓦伦丁的愤怒莽撞、浮士德的胆怯顾虑、梅菲斯特的冷酷与幸灾乐祸,都得到了鲜明的刻画。
4.玛格丽特之死
《天快要亮了》是在乐曲快要结束时,浮士德、玛格丽特、梅菲斯特三个人以各自不同的心境所演唱的三重唱唱段,在玛格丽特即将被审判时,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所想。引子的旋律部分,四分音符平稳进行并采用大线条连接起来,伴奏部分以三连音贯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同音反复制造出了宣叙色彩,伴奏出现半音的连续32分音符,表现出浮士德的恐惧心情,玛格丽特的哭泣音调表现出她悲痛的心境,72小节上行旋律和柱式和弦表现出人物坚定而激动的心情。甜蜜的爱情之后,187小节出现的连续的休止、停顿和重复的颤音表现了死亡的逼近和人物内心的恐惧。梅菲斯特在重唱唱段中以伪善的形象焦虑地催促浮士德带着玛格丽特快离开,好让浮士德感到幸福和满足,以获得浮士德的灵魂。
三、音乐对场面的描绘
音乐与文学同样具有表现场面的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文学注重叙述场景中的客观事物,而音乐更善于揭示活动的空间环境和氛围的绚丽色彩。歌剧中,古诺用了大量的合唱曲和场景音乐来表现群众性的场面,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使整个歌剧处在一个完整的、充满和谐色彩的氛围中,幕与幕之间自然地衔接,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露天集市
第二幕的开场就是露天集市中各个群体的合唱,跳跃的节奏展现出了集市的一派生机,各个群体的唱段交织在一起,将露天集市热闹非凡的宏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幕第五场的合唱曲《犹如微风,扬起点点尘土》是由华尔兹伴奏的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三声部的合唱,时而级进、时而跳进的旋律,使音乐忽而平稳、忽而跳动,极富流动性,表现出了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的愉快心情。
2.玛格丽特家的花园
由弦乐拨奏的第三幕的开场序曲轻巧灵动,之后是同一弦乐上行的乐句反复出现,仿佛将要上演一出悲剧。随后,木管奏出优美的旋律,舒缓而悠扬,表达了浮士德对玛格丽特的爱意,也烘托出玛格丽特家宁静的花园。
3.教堂
第四幕的教堂以管风琴为主要演奏乐器。在梅菲斯特与玛格丽特的重唱唱段中,玛格丽特的祈祷圣神空灵与最后加入的宗教合唱、乐队相叠置,产生了巨大的和声效果,制造出教堂特有的音响效果。
4.瓦尔普吉斯之夜
瓦尔普吉斯之夜是歌剧中的芭蕾舞段落,开场序曲和弦乐激烈而紧凑,表现出哈尔茨山魔女聚会之所的灵异感与热闹,之后的旋律转为优雅与古典,表现出了浪漫的瓦尔普吉斯之夜与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相结合的特点。
5.监狱
监狱场面序曲的旋律是不断下行的,木管奏出忧伤而又缓慢的旋律,展现出了玛格丽特在监狱中受苦受难的场景。
四、结语
戏剧是歌剧的基础,音乐是歌剧的主导。歌剧《浮士德》中的音乐通过对人物形象、矛盾冲突及场面三方面的描绘,充分强化了歌剧脚本的戏剧性,也证明了音乐艺术相比文学艺术,在对人物情感活动的刻画、矛盾冲突激烈程度的描绘以及宏大场面的烘托上更具优势。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2010级音乐学研究生)
关键词:歌剧《浮士德》 音乐描绘 音乐 戏剧性
歌剧是叙事的艺术,而叙述恰好是音乐艺术不擅长的,歌剧脚本为歌剧艺术提供的造型性、空间性、视觉性不是音乐所能赋予的。然而,音乐作为表情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和听觉的艺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非语义性,对营造歌剧的综合美以及为表达歌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情感与情节冲突的撞击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文学通过文字叙述对人物形象进行外在的描绘,读者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推测去把握原著中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而音乐的概括性与模糊性更能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因此,音乐相较于文学,更能揭示歌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歌剧《浮士德》就是通过音乐,进一步刻画出了使受众更易产生共鸣的主人公形象。
1.浮士德的心理矛盾形象
浮士德在序曲后的第一曲咏叹调就表现出了渴望自杀的心情,曲调的下行表现出浮士德对生命的失望、无奈以及不甘心。随后响起了年轻姑娘们和农夫的歌声,轻快的旋律与浮士德的咏叹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浮士德了无生趣的心境。唱段《向那小屋致敬》通过朴实的语言把浮士德的内心矛盾呈现出来,又成功地刻画出浮士德性格中勇于追求的一面。
2.梅菲斯特的魔鬼形象
梅菲斯特是拥有阴暗心灵的魔鬼形象。在歌剧中,梅菲斯特在浮士德的诅咒、呼唤以及打击乐器的伴奏中出现。在第四幕的教堂中梅菲斯特与玛格丽特的重唱,通过与玛格丽特虔诚祈求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显了梅菲斯特凶残的魔鬼形象。唱段中大量运用了音色的对比,在梅菲斯特宣布审判时,运用了管风琴作为主奏乐器,与玛格丽特脆弱的声音相对比,营造出了梅菲斯特令人惊悚的形象。
3.玛格丽特的纯真形象
第三幕中,玛格丽特的叙事曲《杜勒王之杯》叙述了杜勒王与王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优美动听的旋律表明了纯真的玛格丽特对真挚爱情的渴望。《杜勒王之杯》之后是玛格丽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它的歌词与曲调紧密结合。在旋律上,多处采用连续的级进上行和下行的方式,表达了玛格丽特既紧张又放松的心情;在节奏上,采用十六分音符来表达玛格丽特内心的激动。当玛格丽特看到珠宝盒之后,音乐通过转调表现出玛格丽特的复杂心情。《珠宝之歌》偶尔也采用上行六度大跳,使乐曲洋溢着动感,充分抒发了玛格丽特看到珠宝后的惊喜和对爱情的向往,鲜明地刻画了玛格丽特炽热的初恋情感和纯真善良的少女形象。
二、音乐对主要矛盾冲突的描绘
冲突矛盾是歌剧戏剧性表现的核心,它的安排使歌剧充分地展开、充实和升华。所谓“歌剧音乐的冲突性”,是指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在歌剧中正面描写和直接表现戏剧性危机与爆发以及人物性格激烈的内部和外部冲突时所具有的独特而强烈的艺术功能。因此,音乐更具戏剧性描述的能力。
1.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相遇
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相遇是悲剧的开端。浮士德在人群中遇到玛格丽特这个唱断,是以一小段舒缓的音乐来伴奏的,旋律偶有大跳,以此来表达浮士德对玛格丽特的极度爱慕之情,也为后面的矛盾营造出了和谐的前奏。在浮士德遭到玛格丽特坚定拒绝的唱段中,音乐力度变弱,旋律采用级进不大的跳进,说明浮士德在玛格丽特的心里已经留下了痕迹。
2.梅菲斯特劝诱浮士德
《天色已晚,再见》是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道别,而浮士德不愿离去请求留下的唱段。浮士德最终为玛格丽特的情操和贞洁感动,决定离开,然而梅菲斯特却突然出现,挡住了他的去路,劝诱浮士德留下。梅菲斯特唱段中的重音下行表现出魔鬼步步紧逼与无形的威胁感。随后,伴奏突然轻下来,使“你听听吧,即使是她对星星的许愿也是好事”这句唱词更具劝诱力。
3.瓦伦丁之死
为了替妹妹报仇,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与浮士德进行了决斗,最终死在浮士德的剑下。哥哥死前的诅咒以及众人指责的合唱唱段,都使得玛格丽特彻底绝望。弦乐的颤音制造了决斗时的紧张气氛,也促进了悲剧的进一步发展。在决斗三重唱中,瓦伦丁的愤怒莽撞、浮士德的胆怯顾虑、梅菲斯特的冷酷与幸灾乐祸,都得到了鲜明的刻画。
4.玛格丽特之死
《天快要亮了》是在乐曲快要结束时,浮士德、玛格丽特、梅菲斯特三个人以各自不同的心境所演唱的三重唱唱段,在玛格丽特即将被审判时,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所想。引子的旋律部分,四分音符平稳进行并采用大线条连接起来,伴奏部分以三连音贯穿,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同时通过同音反复制造出了宣叙色彩,伴奏出现半音的连续32分音符,表现出浮士德的恐惧心情,玛格丽特的哭泣音调表现出她悲痛的心境,72小节上行旋律和柱式和弦表现出人物坚定而激动的心情。甜蜜的爱情之后,187小节出现的连续的休止、停顿和重复的颤音表现了死亡的逼近和人物内心的恐惧。梅菲斯特在重唱唱段中以伪善的形象焦虑地催促浮士德带着玛格丽特快离开,好让浮士德感到幸福和满足,以获得浮士德的灵魂。
三、音乐对场面的描绘
音乐与文学同样具有表现场面的能力,不同之处在于文学注重叙述场景中的客观事物,而音乐更善于揭示活动的空间环境和氛围的绚丽色彩。歌剧中,古诺用了大量的合唱曲和场景音乐来表现群众性的场面,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使整个歌剧处在一个完整的、充满和谐色彩的氛围中,幕与幕之间自然地衔接,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露天集市
第二幕的开场就是露天集市中各个群体的合唱,跳跃的节奏展现出了集市的一派生机,各个群体的唱段交织在一起,将露天集市热闹非凡的宏大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二幕第五场的合唱曲《犹如微风,扬起点点尘土》是由华尔兹伴奏的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低音三声部的合唱,时而级进、时而跳进的旋律,使音乐忽而平稳、忽而跳动,极富流动性,表现出了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的愉快心情。
2.玛格丽特家的花园
由弦乐拨奏的第三幕的开场序曲轻巧灵动,之后是同一弦乐上行的乐句反复出现,仿佛将要上演一出悲剧。随后,木管奏出优美的旋律,舒缓而悠扬,表达了浮士德对玛格丽特的爱意,也烘托出玛格丽特家宁静的花园。
3.教堂
第四幕的教堂以管风琴为主要演奏乐器。在梅菲斯特与玛格丽特的重唱唱段中,玛格丽特的祈祷圣神空灵与最后加入的宗教合唱、乐队相叠置,产生了巨大的和声效果,制造出教堂特有的音响效果。
4.瓦尔普吉斯之夜
瓦尔普吉斯之夜是歌剧中的芭蕾舞段落,开场序曲和弦乐激烈而紧凑,表现出哈尔茨山魔女聚会之所的灵异感与热闹,之后的旋律转为优雅与古典,表现出了浪漫的瓦尔普吉斯之夜与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相结合的特点。
5.监狱
监狱场面序曲的旋律是不断下行的,木管奏出忧伤而又缓慢的旋律,展现出了玛格丽特在监狱中受苦受难的场景。
四、结语
戏剧是歌剧的基础,音乐是歌剧的主导。歌剧《浮士德》中的音乐通过对人物形象、矛盾冲突及场面三方面的描绘,充分强化了歌剧脚本的戏剧性,也证明了音乐艺术相比文学艺术,在对人物情感活动的刻画、矛盾冲突激烈程度的描绘以及宏大场面的烘托上更具优势。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2010级音乐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