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嬗变

来源 :新学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i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各有其历史发展的过程和时代特征。举其要者,有两汉的“察举”与“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获得性”身份的选官制度,具有强烈的特殊主义与感情色彩,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科举制”作为一种“自致性”身份的选官制度,在贯彻公平原则上较为彻底,体现了择优录取、一视同仁的合理化原则;“察举”与“征辟”是一种“赞助性”身份的选官制度,介于“获得性”与“自致性”二者之间,过于原始、粗疏,容易发生不公平现象,缺乏合理化的有效保障。科举制不仅在于考选人才,对于维护中央集权,促使社会流动,有更深层的作用。
  关键词:察举制 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选举是选拔、推举之意,指的是古代统治者选拔统治人才的标准、途径和办法。自古以来,选拔官吏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禅让制、任子制、察举制、科举制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汉代以后的察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采用民选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①,由部落民众先后推举出尧、舜、禹为部落首领,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争权斗争,父死子继代替了选贤与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封建社会形成以后,形成了一套与强化王权相适应的选举制度。
  一、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征辟制
  所谓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此制盛行于西汉,中衰于南北朝。其具体做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由丞相、列候、刺史等按科目要求考察和推荐人才,应试者按不同的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丞相、御史二府及九卿策试,根据成绩高低分别授官。比如汉武帝时,董仲舒由地方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采用策问考察董仲舒治国理政之道,董仲舒对以《天人三策》,汉武帝大喜,即命董仲舒任江都王之相。
  察举的科目繁多。汉武帝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孝谓善事父母,廉谓廉洁奉公,由郡国每年推荐,以备中央选用。“贤良文学”又叫“贤良方正”、凡属有才能学问又善做文章的士人都能应选。“秀才”就是优秀的人才。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各方才人,一般来说,西汉多举贤良,东汉多举孝廉。
  所谓征辟制是由朝廷官府直接选拔“吏民有明世之务,丰先圣之术者”,②以及声名德望著于当世者。朝廷为他们提供特殊待遇,征辟是一种比较尊荣的仕途。东汉时,汉安帝闻张衡名声远播,遂征张衡为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当时的一般士人为了能被征召,都很注意修饰言行,以激扬名声,更有甚者不惜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通过察举和征召,取得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弄虚作假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这种腐朽的选举制度下,豪强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累世公卿”的豪门阀阅开始形成,从而垄断了选举制度。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发展。具体做法是:由中央任用中正官到州郡,去品评人才,将地方所荐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上上者为圣上,上中者为仁人,上下者为智人,若品评下下,则称为愚人。九品中正制取消了考试,取舍与否,取决于中正官的品评。这种制度初行时,尚能听取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等,但后来由于中正官多由士族豪门所把持,只重门第,不重德才,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③,“公门有公,卿门有卿”④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则成为世家大族操纵选举和维护士族门阀特权、阻塞人才入仕的工具,再加上“士人皆厚姻缘,奔驰造请,浸以成俗”⑤,更促使九品中正制日益腐败,受到世人抨击,逐渐废除。
  三、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隋朝建立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一种新的选举制度——科举制,即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诏令分科取士并“始建进士科”⑥,标志着中国科学制度的产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科举时代,把封建时代的选举制度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隋唐科举制属于初创时期,在唐朝成为正式制度,历经唐宋两朝的不断完善和强化,到明清时代达到顶峰。历经千百年,科举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到了晚清,科举制度终于从其颠峰跌落。
  唐代科举制度是适应庶族地主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任官制度。科举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即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这种考试的名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真言极谏等科。这是地主阶段知识分子获得官职和政治身份的便捷途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进士、明经最为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是帖经、经义、时务策,偏重于经义时务。进士科考试的内容的帖经、诗赋、时务策,而偏重于文辞,以诗赋为主。因为靠帖经、经义多靠背诵,限制人们的思想,做诗赋却可以独立思考,以展露才华,所以士人多愿应进士科。进士科成为热门,应试者多,比考明经难度大的多,“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次之,得者十一二。”⑦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容易飞黄腾达。唐人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可见当时士人重进士而轻明经。在唐玄宗以后,宰相进士出身者增加,因此考进士谓之“登龙门”。
  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取士名额增多,标准放宽,待遇提高,取士办法也有所改进。如唐代吏部考选后即可做授官,而宋代礼部考试合格后,皇帝还要殿试复审然后才授予官职。
  明清科举考试规定采用八股文体做文章。八股文亦叫四书文、明文、制义。其格式颇为死板,每篇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组成部分,严格限制了考生思想的发挥,僵化死板的八股取士坑害了无数的青年,使他们成为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蠢才。顾炎武说“八股之害,胜于焚书。”
  唐代科举科分为予备考试和省试。予备考试由国子监、学馆和地方州县考试,省试为国家考试。宋代科举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宋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亲临殿试,遂成常制。宋至明清,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级。考生要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能够参加殿试的已是凤毛麟角。殿试又成廷试,其制始于武则天。殿试合格者便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通赐给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发榜后直接授予官职。
  科举制度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科举制以学习和考试成绩为等第依据,是一种公平的竞争,改革了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等选举制度的弊端,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各级政权的状况,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历代科举考试面向整个地主阶段,甚至平民百姓,不受阶层门第的限制,有利于精干人才的选拔,体现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四、结论
  纵观中国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究其实质即是一部用人政治史。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历代统治者一向重视官员的甄选、使用。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基业,强化国家机器,他们千方百计、煞费苦心、罗致人才,并籍此逐步建立起适应其统治需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伴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的进化演变,选官制度经历了从简单走向完备、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其间各色选官制度载沉载浮、生生息息。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礼记·礼运篇》
  [2]《汉书·武帝纪》
  [3]《晋书·刘毅传》
  [4]《晋书·王沈传》
  [5][6][7]《通典·选举》
其他文献
无为而治是老庄哲学治国方略的核心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一直是千百年来,许多人孜孜以求的至高管理境界。  无为而治管理哲学的特征,一是领导者将个人魅力消解在组织的光彩之中,使组织靠整体的活力来呈现出勃勃生机,而不是仅仅依赖某个人的热情和智慧;二是领导者将个人作用隐藏在组织机构背后,使组织能够依靠自身运作机制从容运转;三是组织具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期刊
摘 要:根据CAPM理论,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通过投资分散化只能消除非系统性风险,但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手段主要采用同一交易品种在相同时间内的反向操作技术,即风险对冲来降低系统性风险。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现象使得股票市场上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股票指数期货是国际资本市场上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无论是证券公司、封闭式基金、开放
期刊
摘 要:渠道输水是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方式。但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很大,每年渗漏的水量非常惊人。如果采用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会减少渗漏损失。渠道防渗节水的潜力很大,是应优先考虑的重要技术之一。土地平整工程渠道衬砌的施工方法包括工程开工前的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土方开挖、土方回填夯实、渠床整形、砂石垫层、伸缩缝固定、钢筋绑扎、砼浇筑、养护等,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渠道;衬砌工程;施工方法  
期刊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住房需求的日益增大,混凝土发展应该朝着高性能、智能和绿色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关键字:高性能;智能化;绿色  1.前言  混凝土以其良好的抗水性、优越的可塑性、优良的耐火性以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性而成为目前全世界用量最大(110亿吨/年)和使用范围最广(土木、水利、交通、石油、航运、国防、军工等等)的材料[1].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而且高层建筑工程建设也逐渐成为国内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土建施工技术水平,关系着整个高层建筑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土建施工技术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现代建筑;土建施工;技术应用;  土建工程是现代建筑施工建设的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当对其施工工
期刊
摘 要:通过各种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喜爱音乐,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要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就要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出快乐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自动、积极地学习音乐,感受音乐。  关键词:学习音乐;创造音乐;喜爱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
期刊
摘 要:建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给现代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现场是建筑企业的重要地点,是企业经济目标向物质成果转化的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和施工企业的重视。  关键词:施工现场;季节性施工;文明施工;质量控制  为确保工程质量,保证对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并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切实把好工程质量关,建筑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建议,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课堂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当前创新教育的精神。因而,落实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创新思维;探究;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大量的活动建议,这是对素质教育进课堂提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当前创新教育的精神。因而,落实新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人口计划生育档案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必要条件。但受基础条件、观念、体制、人力和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认识有偏差、内容有弄虚作假、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档案立卷不规范等问题。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档案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对策  人口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自然生态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设计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简要论述了可持续发展设计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设计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就深化可持续发展设计观念提出了有待完善的几个方面,以期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意识,赋予设计新的内涵。  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设计;绿色产品  当今人类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自然资源短缺、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