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教学,面对几十名学生,如果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用同一本教材,统一的要求,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因材施教”,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分层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他的理论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这一理论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等因素,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中等学生,即能掌握课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能主动帮助其它两个层次的学生。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又保留了“面子”,自尊心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可以作必要的调整。
二、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
1、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时,以课标要求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分层组织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常用方法,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较强的特点,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比如,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与他人交流;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的同学。
3、分层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 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C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作业;二以基础性为主,同时略有难度的作业;三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作业。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供学生选择:
第一题:解下列不等式:
1) 4x2-4x>15
2) 14-4x2≥x
3) x(x+2) 第二题:已知不等式 kx2-2x+6k<0 (k≠0)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5、分層安排单元达标。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达标训练,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供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目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课标所要求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这样的课堂使每一个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极大地提高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课堂学习中,有的学生仍然存在学习上的困难,我们还可以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以及课后的针对性辅导等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使他们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他的理论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这一理论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等因素,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课标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中等学生,即能掌握课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能主动帮助其它两个层次的学生。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又保留了“面子”,自尊心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学生的层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经过一段学习后,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可以作必要的调整。
二、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
1、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制定学习目标时,以课标要求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教“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应要求A组学生牢记公式,能直接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B组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能熟练运用公式解决较综合的三角函数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推导公式,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较复杂的三角函数问题。
2、分层组织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的常用方法,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较强的特点,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比如,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到困难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与他人交流;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的同学。
3、分层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例如,高一“函数概念”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学生复习完相应的旧知识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① 什么叫函数?映射?
② 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
③ 为什么说:“函数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
④ 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
⑤ 你能从映射的角度重新定义函数吗?
⑥ 函数记号如何?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然后让A层学生回答①②题,B层学生回答③④题,C层学生回答⑤⑥题。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
4、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性作业;二以基础性为主,同时略有难度的作业;三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作业。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作业供学生选择:
第一题:解下列不等式:
1) 4x2-4x>15
2) 14-4x2≥x
3) x(x+2)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实数集R,求k的值;
5、分層安排单元达标。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达标训练,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供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目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课标所要求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这样的课堂使每一个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极大地提高的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使课堂学习中,有的学生仍然存在学习上的困难,我们还可以通过分层作业的设计,以及课后的针对性辅导等多种措施来帮助学生,使他们能获得学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