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在思索,是不是咱们的老师对课程标准掌握得不到位呢?课文写了什么事是阅读目标中把握文章内容方面,课程标准中阅读目标把握内容各个学段是这样的:第二学段(3~4年级)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看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3~4年级提出的。上课的学生是二年级,老师把第二学段的目标提到前面了,这位老师没有把握好学段教学标准,增加了教学难度,从而出现了上课无人回答的局面。还好,有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老师还是不错的,在这个学生回答完了,不是直接让他坐下,还追问了一句,“结果怎么样?”看是不起眼的一句,却是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什么人,在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正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主要方法。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掌握教学方法,而是对课程标准的阶段任务不清楚,也就是对课程标准研读不深。
阶段目标不清,低学段提高了目标,高学段下降了目标,不应该教的使劲教,应该教的不教,这样的情况不但上面研讨课中出现,也是现在很多老师上课出现的通病。很多老师的课前备课,研究学生等主要是在点上,也就是这一课书,有些老师好一点能看看这一课在这个组元里的地位,很少有老师能把这一课书在这一本教材里的地位,在整个小学里的作用弄清楚的。没有点(这课书)、线(这组元,这本书)、面(整个小学阶段)的全面考虑,没有弄清楚一课书在点线面中的上下左右联系,只是教这一本书,能教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这样下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国家课程目标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总目标,也要深入研究阶段目标。比如说默读,一年级不要求;二个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继续学习默读,培养边读边思考;四年级是按要求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速度;五年级按要求默读,每分钟260字,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年级是按要求默读,每分钟300字,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上面的默读目标看,各个学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其他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是这样安排的。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阶段性目标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顺序。
比如:在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爱”为主题来组织课文的,在三个阶段都有这样的课文,分布在二、三、四、五年级。虽然他们都是以爱为主题,但是爱的形式不一样,二年级爱的主题是爱祖国,包括《我们成功了》等四篇课文;三年级上学期爱的主题是爱的奉献,包括《掌声》等四篇文章;三年级下学期爱的主题是爱与真情,包括《可贵的沉默》等四篇文章;四年级上学期爱的主题还是爱与真情,包括《给予是快乐的》四篇文章;五年级上学期主题是爱,包括《地震中的父与子》四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大主题都是爱,但层次不同,二年级是对祖国的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三年级上学期是从同伴之间感受人间真情,下学期是从同伴和父母之间感受体验的真情的同时学会表达和回报爱。四年级的爱是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爱中深切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幸福。五年级的爱已经上升了,这种爱是暂不理解,但经过一些时间后会深深感悟到这是终身受用的爱。这些都是爱,但是教材的编写是层层上升的,二年级是爱祖国,三年级是身边的,下学期是父母之间,到了四年级就跨越到区域之间,不认识的人之间,五年级是现在不理解的爱,等到认识了就会终身相爱。
教师在教这些文章的时候就要掌握各个阶段、各个组元、各课书的目标,但是更要从中深深地感受到教学目标是在年级与年级,课文与课文之间相互关联,不断上升的。如果每个教师都清楚了这些,都明确了各个阶段的目标,教起来就能有的放矢,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胸中装有全局,上课时考虑到点线面,有远又有近,才能引导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样,小学六年下来,我们就能一步一个台阶,全面而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我们的总目标。
(瓦房店市闫店乡闫店小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在思索,是不是咱们的老师对课程标准掌握得不到位呢?课文写了什么事是阅读目标中把握文章内容方面,课程标准中阅读目标把握内容各个学段是这样的:第二学段(3~4年级)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看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在3~4年级提出的。上课的学生是二年级,老师把第二学段的目标提到前面了,这位老师没有把握好学段教学标准,增加了教学难度,从而出现了上课无人回答的局面。还好,有一个聪明的孩子。不过老师还是不错的,在这个学生回答完了,不是直接让他坐下,还追问了一句,“结果怎么样?”看是不起眼的一句,却是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什么人,在做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正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主要方法。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掌握教学方法,而是对课程标准的阶段任务不清楚,也就是对课程标准研读不深。
阶段目标不清,低学段提高了目标,高学段下降了目标,不应该教的使劲教,应该教的不教,这样的情况不但上面研讨课中出现,也是现在很多老师上课出现的通病。很多老师的课前备课,研究学生等主要是在点上,也就是这一课书,有些老师好一点能看看这一课在这个组元里的地位,很少有老师能把这一课书在这一本教材里的地位,在整个小学里的作用弄清楚的。没有点(这课书)、线(这组元,这本书)、面(整个小学阶段)的全面考虑,没有弄清楚一课书在点线面中的上下左右联系,只是教这一本书,能教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这样下去,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国家课程目标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作为老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总目标,也要深入研究阶段目标。比如说默读,一年级不要求;二个级开始学习默读;三年级继续学习默读,培养边读边思考;四年级是按要求默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速度;五年级按要求默读,每分钟260字,读中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六年级是按要求默读,每分钟300字,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上面的默读目标看,各个学段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其他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是这样安排的。每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阶段性目标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顺序。
比如:在小学六年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以“爱”为主题来组织课文的,在三个阶段都有这样的课文,分布在二、三、四、五年级。虽然他们都是以爱为主题,但是爱的形式不一样,二年级爱的主题是爱祖国,包括《我们成功了》等四篇课文;三年级上学期爱的主题是爱的奉献,包括《掌声》等四篇文章;三年级下学期爱的主题是爱与真情,包括《可贵的沉默》等四篇文章;四年级上学期爱的主题还是爱与真情,包括《给予是快乐的》四篇文章;五年级上学期主题是爱,包括《地震中的父与子》四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大主题都是爱,但层次不同,二年级是对祖国的爱,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三年级上学期是从同伴之间感受人间真情,下学期是从同伴和父母之间感受体验的真情的同时学会表达和回报爱。四年级的爱是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爱中深切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生活才幸福。五年级的爱已经上升了,这种爱是暂不理解,但经过一些时间后会深深感悟到这是终身受用的爱。这些都是爱,但是教材的编写是层层上升的,二年级是爱祖国,三年级是身边的,下学期是父母之间,到了四年级就跨越到区域之间,不认识的人之间,五年级是现在不理解的爱,等到认识了就会终身相爱。
教师在教这些文章的时候就要掌握各个阶段、各个组元、各课书的目标,但是更要从中深深地感受到教学目标是在年级与年级,课文与课文之间相互关联,不断上升的。如果每个教师都清楚了这些,都明确了各个阶段的目标,教起来就能有的放矢,就能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胸中装有全局,上课时考虑到点线面,有远又有近,才能引导学生完成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样,小学六年下来,我们就能一步一个台阶,全面而有效地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我们的总目标。
(瓦房店市闫店乡闫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