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学》中所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師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
【关 键 词】 数学;个性化;主导作用;深入
本文着重谈学生个性化教学及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要巧设活动、促进自主、关注情感、联系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
一、巧设活动,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及巧妙创设,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动画课件及小故事的配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中,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材料,所以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自主,品尝成功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品尝到成功。既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个体需要,体验到了不同层次成功的喜悦,又充分尊重了学生认知基础的个别差异性。
三、关注情感,激发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可使学生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玩并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智力游戏,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而在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平台方面,首先要把生活的源泉引入课堂。目前有些教材设计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有些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此,我们要开动脑筋,不失时机地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如在教学“打折与成数”时,可以用城市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代替原有的例题,以促进学生进步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如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数学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今天虽然是利用计算器计算,但之前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算时是用石子或结绳的方法,后来用到了算筹、算盘等计算工具,直到现在用了计算机,学生会体验到这个发展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我们也应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无论在课程改革还是个性化教学中,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铸造新一代创造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天职,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善于发掘、开拓、创新,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并促使学生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洋波,秦玉峰. 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准备[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佳,陈克宏. 普通心理学[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关 键 词】 数学;个性化;主导作用;深入
本文着重谈学生个性化教学及新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为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要巧设活动、促进自主、关注情感、联系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能更有效地提高。
一、巧设活动,事半功倍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感兴趣并熟悉的事物,把生活中的数学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教师简洁、清晰、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及巧妙创设,会以最佳状态引领学生思维逐步深入。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动画课件及小故事的配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统计中,由于数据都是同学们亲手收集的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材料,所以他们对制作图表、分析图表都特别感兴趣,学习的容量自然远远超过书本,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促进自主,品尝成功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品尝到成功。既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个体需要,体验到了不同层次成功的喜悦,又充分尊重了学生认知基础的个别差异性。
三、关注情感,激发热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一环紧扣一环准确而恰当的导语,可使学生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严谨之美;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和数学式子表达的对比和评价,使学生感受用字母表示规律意义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简洁之美;另外在实践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玩并介绍九连环、华容道等智力游戏,引导学生探究九连环的规律和不同阵式华容道的解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而在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平台方面,首先要把生活的源泉引入课堂。目前有些教材设计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相脱节,有些教材只呈现知识的结果而忽略了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对此,我们要开动脑筋,不失时机地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如在教学“打折与成数”时,可以用城市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代替原有的例题,以促进学生进步的理解。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让数学走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数学信息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如学习了“神奇的计算工具”后,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实际,纯粹抽象的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数学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是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我们今天虽然是利用计算器计算,但之前也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古人最初计算时是用石子或结绳的方法,后来用到了算筹、算盘等计算工具,直到现在用了计算机,学生会体验到这个发展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我们也应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无论在课程改革还是个性化教学中,要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走上了“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铸造新一代创造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天职,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善于发掘、开拓、创新,促使学生大胆探索、不断进取,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实实在在的教改之路,并促使学生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洋波,秦玉峰. 教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准备[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佳,陈克宏. 普通心理学[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