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71-01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把握时代特点,吸取爱国主义精华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继承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还要剔除那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落后思想。中国古代,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忠君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君主并不总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进行历史的科学分析,并让学生明确,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看待古人和评价古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改造和发展。
二、描绘山川风物,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目有很多,或是诗歌或是文章,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要把自己的激情带入课堂,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让学生从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中燃起浓浓的爱国情。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要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麗如画,明白该课文的意境是情(爱国情)与景的融合境界。并指导学生欣赏该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欣赏是学生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并由此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继承优秀传统,教育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拓展迁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各国作家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讴歌和颂扬。
列宁就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就收集了许许多多世界各国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最后一课》《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是各国表现爱国主义的名篇。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法,将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联读联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它向我们揭示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时法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意识,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在讲《最后一课》时,我将《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这段文字找了出来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让他们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尽管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是相通的。随后,我与现实生活相链接,问同学们在生活经历中有过有类似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吗?问他们当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当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时、当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通过横向比较和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点。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爱党爱国教育。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学生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语文老师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把握时代特点,吸取爱国主义精华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继承历代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还要剔除那些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而形成的落后思想。中国古代,爱国与忠君是紧密相连的,忠君思想中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对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君主并不总是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对我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要进行历史的科学分析,并让学生明确,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去看待古人和评价古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以改造和发展。
二、描绘山川风物,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在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篇目有很多,或是诗歌或是文章,作者在创作时往往是写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在教学这些情文并茂的诗文时,要把自己的激情带入课堂,借助于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描绘和赞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让学生从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中燃起浓浓的爱国情。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时,要抓住作者对“长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伟大形象的描写,借助于“舞”“驰”等动词的传神描绘,以及修辞格的巧妙运用,把一幅气势恢宏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祖国河山图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壮、磅礴、美麗如画,明白该课文的意境是情(爱国情)与景的融合境界。并指导学生欣赏该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欣赏是学生自然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之情,并由此激发出热爱祖国的情怀。
三、继承优秀传统,教育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拓展迁移,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样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各国作家都把爱国主义当作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加以讴歌和颂扬。
列宁就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初中的语文课本中就收集了许许多多世界各国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最后一课》《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都是各国表现爱国主义的名篇。语文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拓展延伸法,将相似作品放在一起联读联讲,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它向我们揭示了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时法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强烈民族意识,而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在讲《最后一课》时,我将《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这段文字找了出来讲给学生们听,同时让他们从作品作家、写作背景、中心事件、主题思想、线索人物、描写方法和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尽管国度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但作者在文中所反映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是相通的。随后,我与现实生活相链接,问同学们在生活经历中有过有类似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吗?问他们当听说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时、当听到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成功时、当看到我国“神六”成功返回时感受又如何呢? 通过横向比较和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学生们不但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点。
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在快乐创造中学习语文,更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爱党爱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