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家庭教育”导写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886520520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其家族后代贤才辈出,有“曾家无一是废人”的美誉。他们都非常重视子女读书教育。毛泽东1941年给在苏联上中学的儿子岸英和岸青开列了包括《精忠岳传》《官场现形记》《三国志》《中国经济地理》在内的20多种书;曾国藩也曾给儿子曾纪泽开列《史记》《文选》等书目,并说“吾儿既读《五经》《四书》,即当将此书寻究一番,纵不能讲习贯通,亦当思涉猎其大略,则见解日开矣”。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此则材料触及的是读书和家庭教育的问题。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让子女读“圣贤书”,让子女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则是家庭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们应给予高度关注,并认真落实。材料中毛泽东、曾国藩都注重对孩子的读书教育,让后辈书香传家,这是这则材料的核心立意。但有些同学会因审题不准,出现只写“家风”“家庭教育”或仅写“读书”的现象,这就偏离了材料的题旨要求,应引起重视。
  这则材料作文的文体要求是写一篇议论文,最佳立意可以表述为:①家庭读书教育的意义在于育人;②家长的读书境界与教育能力;③应该让孩子读什么书;④读书是最好的家教……我们可结合自身实际,选取一点,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可。
  【佳作展示】
  书香传家长
  郭璐蕾
  建国伟人,以书育子;晚清名臣,用书教人。伟人为父,皆重教育;教育之重,当在读书。书香传家,贤人辈出,才韵悠长。
  书香传家长,卷卷典籍塑英才。古有俗语:“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悠悠古语,谆谆真理。凡古今中外长于教育者,必以书香传家。有道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更可贵之处,在于书籍启人心智,育人能力,塑人气蕴。且看欧阳修之母画荻教子,“唐宋八大家”中才有欧阳文忠公留名;范仲淹母亲口述笔授儒学经典,范文正公方能青史不朽。即便放眼世界,“最富智慧”的犹太人,其母亲亦将蜜涂于书页,使其爱上书香。书香传家长,深谙教育之道者,无不以此为准则。
  书香传家长,篇篇经典传家风。以书为师,与书为友,书香门第,方有人才不断涌现。谦逊、儒雅、正义、宽厚、诚信,诸多优良家风,皆可以书为载体,代代传承。《颜氏家训》警示后辈正直为人;《朱子家训》教诫子孙正义为事;《傅雷家书》帮扶孩子驾驭人生……“诗书传家长”的古训恰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书籍是家教中优秀传统的“源头活水”。以书传家,便是立德树人。无怪曾国藩一门竟无一废人,有书做指路者,何患无贤才?书香传家长,意欲振兴家族者,无不以此为训诫。
  书香传家长,部部书册助国盛。大文豪高尔基深有体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言形象,亦具哲理。所谓“书香传家长”,言各家以书为师,举国皆若此,何尝不是“书香传国家,国家长兴旺”?泱泱大国崛起之时,亦是民族文化复兴之日。书香传于小“家”,风流蕴藉,才人代出;书香传于大“家”,凝神聚气,强基固本!正如一位哲人所言:“热爱读书的民族不会失去希望。”书香传家长,渴望国家富强者,无不以此为圭臬。
  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堕落萎靡者。为人家长者究竟该为后人留传下些什么?其实,与其留下金块珠砾,毋宁传其文化典籍;与其留下宏伟家业,毋宁授其处事能力。书籍这份精神食粮,文化这种无形力量,才是前行路上的指向标,让后辈不至迷失方向。
  书香传家长,育代代人才,传熠熠家风,铸巍巍丰碑。
  [简评]
  这是一篇优秀习作,亮点突出:
  1. 立意准确。这则材料作文易于出现审题偏颇:或仅写家庭教育,或只写读书。而此文由材料中“建国伟人,以书育子;晚清名臣,用书教人”的事例得出“书香传家长”的观点,既关照了家庭教育,又涉及了读书。立意准确,符合题意。
  2. 思路清晰。本文由材料切入,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书香传家长”的中心论点。接着从“塑英才”“传家风”“助国盛”三个维度入手,且每段开头以首括句统领,展开论证;然后联系现实说理,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最后呼应开篇,重申论点。全文论证思路清晰,有条不紊。
  3. 论述深刻。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由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这个思路展开论述,体现了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二是将家庭教育与读书的关系上升到国家富强的层面来思考,有高度,有深度。论述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辩证性、深刻性都得到了体现。
  读书乃教育之良方
  宫栋宇
  伟大领袖、晚清名臣,面对子女教育,无一例外重视书籍之作用。以我觀之,读书乃教育子女之良方。可以涵心性、拓视野、明担当。
  在家庭教育日益成为社会公共话题之时,“北京家长投诉幼儿园强制儿童学习用筷”“武汉家长让幼儿坚持长跑洗冷水澡”等一系列社会事件映入我们的视野。在反思究竟是“护花使者”式的温和教育还是“虎爸狼妈”式的强力教育更加合理之时,读书教育何尝不是为子女教育倾注更多理性,让祖国花朵濡染优良品格的有益之举?
  读书教育让子女涵养心性,提高个人觉悟。书籍作为全人类的营养品,往往能在子女教育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出正确行为选择。读《三字经》,品“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的谆谆教诲;读《西游记》,于人、神、妖的奇幻世界中明辨是非,提高判断力;读《海底两万里》,在科幻世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好的书籍能像子女知心的朋友,家长教育的助手,让子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读书教育让子女洞察社会,拓展个人视野。家长的言传身教固然有益,但书籍却有着更加强大的引导力。读《名人传》,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对话,悟大师艰辛与传奇的成长经历;读《官场现形记》,在纷乱复杂的官场背后洞察社会的弊病;读《巴黎圣母院》,在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身上发现人性的善与恶……家长都希望子女有广博的视野,书籍无疑提供了一片广阔蓝天。
  读书教育让子女理性处事,增加个人担当。“生活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米兰·昆德拉之语给人以启迪。让子女选择更有意义的生活,就应当让他们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意识。让他们在《精忠岳传》中感受民族不屈的斗志与气节;让他们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自觉投身这波澜壮阔的社会,为实现自身社会价值而奋斗。
  当然,并不是所有书籍都适合教育子女,家长精心甄选,选择精华,剔除糟粕才是有益之举。
  “教育是人类伟大的事业。”亚米契斯如是说。我们的家长虽不是伟人领袖、晚清重臣,但也应从中得到教益:让书籍充盈子女的成长空间。
  [简评]
  本文有如下特点值得称赞:
  1. 一总三分,条理清晰。文章开头简要引述材料,提出了“读书乃教育子女之良方”的中心论点。接着,文章将总论点切分为“读书教育让子女涵养心性,提高个人觉悟”“读书教育让子女洞察社会,拓展个人视野”“读书教育让子女理性处事,增加个人担当”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领起一论述段落,条理清晰,利于阅读。
  2. 例理结合,内容丰实。文章选取范仲淹、莎士比亚、米兰·昆德拉、亚米契斯的名言,引用杜甫的诗句等展开论述,选取《三字经》《西游记》《海底两万里》《名人传》《官场现形记》《巴黎圣母院》《精忠岳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作例证,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使文章内容充实,厚重感强,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个人丰富的材料积累和思维深度。
其他文献
[考点阐释]  高考文言文阅读有个重要的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大致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等(其中的“成分省略”,是相对于结构成分完整而言的)。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条要求,往往是糅合在其他项(尤其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文言断句”)中,间接作考查的——比如对于省略句,翻译时必须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当
期刊
有人说,在考场上选写记叙文是一种冒险。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就考生而言,出于考试需要,此前漫长的备考中准备的多是议论文一套把式,而记叙文因其写作要素具有随机性,备考难度相对较大,一般不如议论文准备起来更有效。身临考场,正常情况下应在做完前面琐碎的基础题和几篇阅读题后才轮到作文,不说此时考试时间已过大半,单是从前面题海中跋涉出来精力也已消耗大半,再平心静气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直至下笔成文至800字
期刊
【考纲解读】  “之乎者也与,若乃焉何其,因为则所以,外加而且于。”除去“外加”二字,剩下的就是《考试说明》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文言实词考查“理解”一样,能力层级为B。所谓“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是指能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并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方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隐性考查是指在文言翻译中,也需要
期刊
【考纲解读】  语句衔接题是高考语文考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一种考查形式,是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型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赋分3分。  此类题能力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考查重点,也是考生备考复习时的一个难点。做这类试题,应按照“瞻前顾后,上联下串”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力求做到在思想内容方面事理通达,在表达形
期刊
一、傳记阅读  1.抓事件:根据文本,勾勒传主人生事件。  2.抓精神:由传主的人生轨迹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与性格特点。  3.抓评价:由传主进入作者,找到作者的观点,或提炼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4.抓手法:探讨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与语言特色等艺术手法。  5.探价值:探讨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  二、访谈阅读  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  2.
期刊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里,它有多种称谓和提法,比如周作人所说的“抒情诗的小说”“随笔风的小说”,瞿世英、郁达夫所说的“散文小说”,郑伯奇所说的“随笔式的小说”,施蛰存所说的“随笔体的小说”,师陀所说的“散文体的小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
期刊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热点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問。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不考查关于修辞的概念、术语,着眼于“运用”。多数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考查体现在仿写语句、描述性的图文转换,扩展语句、句式变换等题型当中,偶有单独命题者,如2016年江苏卷单独命题考查“借代”手法的使用,2016年山东卷考查了比喻、拟人手法。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
期刊
鉴赏古诗,其前提和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一、捕捉信息,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是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的前提。要读懂全诗,就必须借助于诗歌蕴藏的信息。  捕捉这些信息要靠“三看”:  一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者点明
期刊
一、预想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读懂散文是解决散文应考的不二法门。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可抓住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进行预想主旨。  先看标题,想一想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散文,会写什么内容,表现什么主题,采用什么手法等。这样预想,便于集中心神,调整状态,迅速进入正常的阅读轨道。然后,快速阅读开头和结尾段落,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
期刊
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要求从“文体明确”转变为“写一篇论述类文章”,指向很明确。但以笔者多年的阅卷经历来看,大多数考生的文体意识是不甚分明的,甚至部分老师也不太清楚怎样的论述文才是我们该倡导的。本文拟对该问题作一探究,以期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获得清醒的认知,给学生以更到位的指导。  先请看浙江卷作文试题:  【作文题】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