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从美国兴起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对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却鲜有高校开设,既使开设了也未见显著成效。本文就此问题结合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课程教育,探讨我们在实施批判性思维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来提高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学水平,最终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
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我国的开设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在信息超载时代,为了获取有效的实用信息,所有决策者都需要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写作的技能;经济的发展也变得日益依赖信息,雇主们需要寻求那些既能面对信息应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又能将自己的理解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以及能够用他们的知识和训练对付新情景、新情况的人;从人才创新的层面来讲,批判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现状是:批判性思维虽已提出多年,但教育的实效并不显著。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效果如何测评等问题虽经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也没有在实践中显示成效,作为理论和实践问题还远未得到真正解决。故此,本文结合上个世纪中后期发生在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给目前大学批判性思维课程提供点滴参照与建议。
美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通识教育开始的,其目的是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识课程是实现其目标的主要课程,而批判性思维则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这门课程则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课,被美、加、澳、新西兰等国高校课程的设计人员誉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提升能力的课程。美国哲学学会运用德尔菲方法总结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正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上述所揭示的这种探究工具的作用,使它成为现今社会每个公民个人、公共生活能力的来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校准的手段,成为建设理性、民主社会的基础工具。
上面美哲学会用德尔菲法总结出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从思维技能的角度揭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的同时,还指出批判性思维应具有精神气质。那么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什么?关于它的概念,迄今为止学界还未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
自我国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以来,虽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一定成绩,但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致使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乏有效性,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往往成了传统逻辑的替代品。总之,我国高校的批判性思维课程长期以来还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运用缺乏有效的措施。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实际训练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致使所学理论无法实践,教学实践仍停留在逻辑思维训练的层面。虽然是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但许多章节讲述的还是逻辑的应用,甚至有些教材直接把它划归为非形式逻辑,脱离了批判性思维的轨道,没能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训练。并且,在指导人们使用思维技巧分析、理解、重构论证方面,没有涉及图尔明模型这个特别有用的技术。
第二个问题是盲目照搬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没有提出适合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的实际训练方法。目前高校受“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把批判性思维划归到逻辑范围当中,认为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非形式逻辑,从而模糊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削弱了批判性思维的功能及作用。在训练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本土化工作做得不到位,这也是目前一些译著和批判性思维教材所共有的缺陷,要克服以上这些弊端,还需要有关人员做许多工作。因此,我国各高校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时候,要针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弊端,进行积极的整改:首先要避免不加改造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要勇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新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机会,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监控自身思考过程,对假设进行质疑。其次是不能离谱。既包括不能脱离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内核(即脱离恩尼斯、保罗等批判性思维专家们的共识),又不能脱离我国的人才培养实际,要针对我国高校人才的思维特点及习性,脚踏实地的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对理性精神和逻辑基因的欠缺,需要重点地加以训练、教育,而在西方文化中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西方国家在批判性思维课堂当中,就不需要专门的强调和教授。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拥有一部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那种简单地把国外的教科书翻译过来,改编一下,只能临时救急,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目前有些教科书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仍旧把批判性思维限制在逻辑范围内,当作非形式逻辑的组成部分,当作日常语言的逻辑,混淆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的界限。因此,要编好批判性思维教材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批判性思维不等于逻辑。只有把握住这一准绳,才能不把批判性思维写成逻辑教材的翻版。虽然,批判性思维来源于逻辑,但非A不等于A这些逻辑原则不能违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坚决避免把批判性思维课程当作逻辑课程有趣的替代品。我们要使批判性思维课程自身的特色与优点发扬出来,比如促进求真、深入和开放思考等真正让学生领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技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承认逻辑学源头的作用,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批判性思维的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但从根本原理和方法这两方面而言,形式的、演绎的逻辑远不能概括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方法。要使批判性思维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最后,还要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理论和测试手段进行充分研究。总之,要编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有关人员还要付出努力和艰辛。 其次,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促使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才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人才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基础)。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保罗和埃尔德(R. Paul &L .Elder)说,一位教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因此,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来看,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更重要。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技能和思维素质。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掌握学习的思维方法比掌握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对当今的高校大学生来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上世纪美国等国家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及教材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我国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若借鉴国外的做法,也应把重点放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及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培养上面。
再次,转变及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为了贯彻和实施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就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转变传统的对知识的界定和认知。要完成传统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向工具性知识的转变,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批判性思维看作一个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具备无限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教学环节中,要强调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如辩证批判、正—反—正等方式,还有隐含前提、多样化替代方案等探求问题、知识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提倡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教授批判性思维课程,并推进对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常用的一些方法有:采用集体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公开、理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具体方式。其次是角色的转变,就这点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态度和理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当教授向当教练转变。就是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根据一方所坚持的观念为参照点,为质询对方设计某些问题。从对方的回答中,通过逻辑推论的手段,引申和显露出藏在对方信念背后的缺陷,进而使对方看清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这就是教授与教练的区别。
将批判性思维向各门学科教学渗透,是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目的较为有效的方式。美国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而通识教育的核心则是批判性思维。为了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作用,美国等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西方国家,除了单独开设这门课程之外,为了加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实践应用环节,还有意识地在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强化它的训练。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准备工作是:担任各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都首先要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然后把它融合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授课时,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上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授课方法,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师生互动。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并教导学生敢于质疑、挑战已有的知识,运用确凿的证据推翻原有的论断。这是批判性思维方法在学习当中的有效运用,它可以促进人们对知识不断地探索,對真理的追求。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不仅传授给学生技巧,还培养学生的理智与美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经常犯了一个与逻辑教学相类似的错误,就是专注于批判性思维方法和技巧等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批判性态度、习性和精神的培养。许多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和方法的集合体,批判性思维内在地需要某种理智美德的帮助才能开展,所以二者不能偏废。我们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时,就需要克服我们人性中的“惰性”部分。一个懒惰、保守顽固的人,一个为名利所主宰的自私自利的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领悟不同的证据,敢于开拓新的观点,公正地评价、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最终得到公正合理的判断。可见,批判性思维如果缺乏诚实、公正等品质美德作保障,它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那些错误的倾向会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阻止在表面或片面的层次上。尽管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所应该具备的态度、习性及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后,制定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课程结束时根据批判性思维习性及技能的理论,分列出的一系列评估指标。一般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效果评估指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要求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述评估指标的制定是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研究,并且对测试理论、手段,即思考者水平的测试工具、手段进行研究。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训练,结课后教学效果的测试,必须依据测试标准,使用客观的测试手段进行检验。
总体来讲,在提倡人才素质培养的今天,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我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加强的。在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的高科技社会,作为探究真理的基本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课程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其扮演者举足轻重与不可忽视的角色,这预示着我国相关研究也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艾华,邸凯辉.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2]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3]孙亮.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
[4]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3).
[5]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多视角定义及其共识[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JXH2013—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批判性思维;人才培养
批判性思维课程在我国的开设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的,它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在信息超载时代,为了获取有效的实用信息,所有决策者都需要批判性地阅读、聆听、观察、演讲和写作的技能;经济的发展也变得日益依赖信息,雇主们需要寻求那些既能面对信息应用批判性思维技能,又能将自己的理解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人,以及能够用他们的知识和训练对付新情景、新情况的人;从人才创新的层面来讲,批判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现状是:批判性思维虽已提出多年,但教育的实效并不显著。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怎样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效果如何测评等问题虽经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也没有在实践中显示成效,作为理论和实践问题还远未得到真正解决。故此,本文结合上个世纪中后期发生在美国的批判性思维运动及其成果进行分析,给目前大学批判性思维课程提供点滴参照与建议。
美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通识教育开始的,其目的是提升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识课程是实现其目标的主要课程,而批判性思维则是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这门课程则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课,被美、加、澳、新西兰等国高校课程的设计人员誉为: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提升能力的课程。美国哲学学会运用德尔菲方法总结出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表现为解释、分析、评价、推断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论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正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上述所揭示的这种探究工具的作用,使它成为现今社会每个公民个人、公共生活能力的来源,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解放力量。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自我校准的手段,成为建设理性、民主社会的基础工具。
上面美哲学会用德尔菲法总结出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从思维技能的角度揭示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的同时,还指出批判性思维应具有精神气质。那么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什么?关于它的概念,迄今为止学界还未达成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
自我国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以来,虽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获得了一定成绩,但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致使它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乏有效性,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开设往往成了传统逻辑的替代品。总之,我国高校的批判性思维课程长期以来还未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仍处于边缘化状态,其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对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运用缺乏有效的措施。在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实际训练方面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致使所学理论无法实践,教学实践仍停留在逻辑思维训练的层面。虽然是批判性思维的课程,但许多章节讲述的还是逻辑的应用,甚至有些教材直接把它划归为非形式逻辑,脱离了批判性思维的轨道,没能从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指导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训练。并且,在指导人们使用思维技巧分析、理解、重构论证方面,没有涉及图尔明模型这个特别有用的技术。
第二个问题是盲目照搬西方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理论及方法,没有提出适合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有效的实际训练方法。目前高校受“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影响,把批判性思维划归到逻辑范围当中,认为批判性思维等同于非形式逻辑,从而模糊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削弱了批判性思维的功能及作用。在训练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本土化工作做得不到位,这也是目前一些译著和批判性思维教材所共有的缺陷,要克服以上这些弊端,还需要有关人员做许多工作。因此,我国各高校在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时候,要针对这些已经存在的弊端,进行积极的整改:首先要避免不加改造的拿来主义,照抄照搬;要勇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新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机会,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监控自身思考过程,对假设进行质疑。其次是不能离谱。既包括不能脱离批判性思维的精神内核(即脱离恩尼斯、保罗等批判性思维专家们的共识),又不能脱离我国的人才培养实际,要针对我国高校人才的思维特点及习性,脚踏实地的开展批判性思维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对理性精神和逻辑基因的欠缺,需要重点地加以训练、教育,而在西方文化中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东西,所以西方国家在批判性思维课堂当中,就不需要专门的强调和教授。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首先需要拥有一部科学的批判性思维教科书。那种简单地把国外的教科书翻译过来,改编一下,只能临时救急,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目前有些教科书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仍旧把批判性思维限制在逻辑范围内,当作非形式逻辑的组成部分,当作日常语言的逻辑,混淆了批判性思维和逻辑的界限。因此,要编好批判性思维教材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批判性思维不等于逻辑。只有把握住这一准绳,才能不把批判性思维写成逻辑教材的翻版。虽然,批判性思维来源于逻辑,但非A不等于A这些逻辑原则不能违反,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坚决避免把批判性思维课程当作逻辑课程有趣的替代品。我们要使批判性思维课程自身的特色与优点发扬出来,比如促进求真、深入和开放思考等真正让学生领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科技的发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承认逻辑学源头的作用,逻辑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批判性思维的有些地方还是有用的。但从根本原理和方法这两方面而言,形式的、演绎的逻辑远不能概括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方法。要使批判性思维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最后,还要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测试理论和测试手段进行充分研究。总之,要编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教材,有关人员还要付出努力和艰辛。 其次,明确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促使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才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人才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的基础)。而批判性思维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课程。美国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保罗和埃尔德(R. Paul &L .Elder)说,一位教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这些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逐渐淘汰。因此,从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来看,教授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更重要。而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思维技能和思维素质。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层出不穷的今天,掌握学习的思维方法比掌握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更为重要,对当今的高校大学生来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上世纪美国等国家开设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及教材来看,批判性思维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我国高校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若借鉴国外的做法,也应把重点放在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及批判性思维气质的培养上面。
再次,转变及提高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为了贯彻和实施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就要有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转变传统的对知识的界定和认知。要完成传统教学的理论性知识向工具性知识的转变,这一观念的转变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就是要把批判性思维看作一个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具备无限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教学环节中,要强调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如辩证批判、正—反—正等方式,还有隐含前提、多样化替代方案等探求问题、知识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提倡用批判性思维方法教授批判性思维课程,并推进对人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常用的一些方法有:采用集体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公开、理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具体方式。其次是角色的转变,就这点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态度和理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的角色从当教授向当教练转变。就是在批判性思维教学中,根据一方所坚持的观念为参照点,为质询对方设计某些问题。从对方的回答中,通过逻辑推论的手段,引申和显露出藏在对方信念背后的缺陷,进而使对方看清自己所知中的缺陷,这就是教授与教练的区别。
将批判性思维向各门学科教学渗透,是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目的较为有效的方式。美国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而通识教育的核心则是批判性思维。为了充分发挥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作用,美国等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西方国家,除了单独开设这门课程之外,为了加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实践应用环节,还有意识地在其他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强化它的训练。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准备工作是:担任各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都首先要接受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然后把它融合到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授课时,教师不能像传统课堂上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授课方法,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师生互动。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并教导学生敢于质疑、挑战已有的知识,运用确凿的证据推翻原有的论断。这是批判性思维方法在学习当中的有效运用,它可以促进人们对知识不断地探索,對真理的追求。
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独特之处就是,它不仅传授给学生技巧,还培养学生的理智与美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经常犯了一个与逻辑教学相类似的错误,就是专注于批判性思维方法和技巧等知识层面的学习,而常常忽略了批判性态度、习性和精神的培养。许多著名的批判性思维研究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和方法的集合体,批判性思维内在地需要某种理智美德的帮助才能开展,所以二者不能偏废。我们在运用批判性思维技巧时,就需要克服我们人性中的“惰性”部分。一个懒惰、保守顽固的人,一个为名利所主宰的自私自利的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去面对、领悟不同的证据,敢于开拓新的观点,公正地评价、剖析自己的优缺点,最终得到公正合理的判断。可见,批判性思维如果缺乏诚实、公正等品质美德作保障,它的运用就会大打折扣。因为那些错误的倾向会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阻止在表面或片面的层次上。尽管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所应该具备的态度、习性及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后,制定科学的批判性思维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课程结束时根据批判性思维习性及技能的理论,分列出的一系列评估指标。一般的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效果评估指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要求具有清楚的思维、谈吐、写作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和系统性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述评估指标的制定是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对这一系列指标进行研究,并且对测试理论、手段,即思考者水平的测试工具、手段进行研究。不管按照什么样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训练,结课后教学效果的测试,必须依据测试标准,使用客观的测试手段进行检验。
总体来讲,在提倡人才素质培养的今天,批判性思维作为一门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我国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随着知识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加强的。在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展的高科技社会,作为探究真理的基本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课程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其扮演者举足轻重与不可忽视的角色,这预示着我国相关研究也势必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艾华,邸凯辉.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通识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
[2]谷振诣.批判性思维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3]孙亮.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及对策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2(08).
[4]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3).
[5]武宏志.批判性思维:多视角定义及其共识[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课题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河北省高等院校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JXH2013—4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