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流行“手机小说”
在日本,“手机小说”很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所谓“手机小说”,就是直接用手机编辑小说内容,在相关网上发表,还可以随时更新。相较于纸质小说,手机小说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阅读者而言都更为便捷。手机小说的读者可以利用任何空余时间(等车、坐车、休息等)进行阅读,我想这也是手机小说流行的原因之。随着lphone等智能手机的推广,过去刊登在纸质报纸和杂志上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呈现给读者。
手机阅读的优劣
手机阅读有它积极的作用,比如近来年轻人逃避读书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进行改善。而且,手机阅读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也许能提高大家对读书的兴趣。但它也会带来系列不好的影响,过去在纸质媒介上出现的深刻内容可能会变少,因为关注的读者数量减少了。同时,人们使用的语言将越来越脱离书面语的正规表达,从语言角度来看,这会是个冲击。
“最符合时代的阅读应该得到支持”
在日本,有很多针对手机阅读产生的文学创作,我之前提到的“手机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受欢迎的手机小说不仅会被追捧,更会被出版或者拍成电影。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出现是个很好的现象,因此我绝不反对手机阅读可以推动文学发展的观点。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纸质读本可能会不复存在。我认为,最符合时代发展浪潮的阅读方式也应该得到支持。
丹妮尔·班农
“手机阅读带来快捷和便利”
在美国手机阅读相当普遍。人们可以在旅途中获得想要的信息,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快捷。手机阅读可以囊括更为广泛的读者群,无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是为了放松还是获得信息,参与阅读的人数肯定会日益增多。在一个阅读从来都不是人们首要需求的社会里,如果手机或者更为互动的媒体方式,比如电视或游戏,可以推动更多的人进行阅读,实在是件很棒的事。
“手机阅读影响社会习惯并推动文学发展”
手机联网阅读的便捷性推动了媒体消费量的日益增大,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阅读习惯。在美国,有很多针对手机定制文学作品和新闻的公司或报刊。这些公司知道,手机这一阅读媒介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纸质媒介无法覆盖的潜在读者和顾客。我也深信手机阅读可以推动文学的发展,因为其逐渐扩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将最终完全改变新闻和文学的传播方式。
高兴
手机阅读帮助我选择书籍
我阅读方式很多样,书本、网络或者手机都行,不过我可能更喜欢用IPAD或者手机进行阅读,可以随意选择不同的书籍。手机阅读是帮助我选择书籍的种方式,我可以先浏览一本书的电子版本,看它是不是值得我买。我现在在中国工作,经常能收到手机报,这让我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得到很多最新的消息,也很不错。
手机阅读在印度
在印度,手机阅读比较普遍,当然还是不及中国。不过我们国家的手机阅读方式有些不同,中国人喜欢拿手机来看小说,而我们则更习惯于用手机来听小说,在坐地铁、公车或者任何闲着的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小说。
在印度,手机阅读对社会阅读习惯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通过书本进行阅读。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把想看的书放进手机,这样家人和老师的监督就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而且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随便下载书籍,这种情况难免会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担心。
同时,印度正有关于手机阅读和文学发展的讨论,我发现这个话题在中国也引起了思考。我认为,手机阅读是可以作为推动文学进步的种方式的,但前提是,它得有个规范化的发展。
沈艳倩
“我经常用手机阅读,主要用来打发时间”
我经常用手机上网看小说、浏览新闻或者上社交网站,一般都是在上下班、午休时间或者出门坐车时使用。不过如果在网络上看到很喜欢的书,我会购买纸质版本来收藏。
使用手机阅读主要是因为随身携带比较方便,而且通过手机基本能随时找到想看的内容。对我而言,在地铁或公车上的阅读主要还是用来打发时问。除非是正好有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让我想抓紧时间看完,否则即便这一时段不使用手机进行阅读,也不会有很大影响。
“手机阅读不太可能推动中篇小说和诗歌复兴”
在我看来,中长篇的网络小说似乎更受欢迎,可能是因为读者们其实也很享受等待作者更新的过程,看着作者笔下的人物逐渐成形,并且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交流,这样的互动在过去纯纸质书的时代是很少见的。网络文学和电子产品的推广可能对社会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定影响,而手机作为阅读网络作品的媒介之一,其高度普及性使得手机的推动作用比其他平台更为显著。
不过,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受众是无法预估和掌握的,作者想要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读者,压力其实很大。虽然一定程度上网络作品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但想要做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中篇小说和诗歌的复兴,我还是不抱乐观态度。毕竞这类文学的创作要求和难度更高,乐意去接受和理解它们的读者范围反而更小,这不利于作品的推广。
“手机阅读的意义取决于读者自身”
说到手机阅读是否有意义,我认为还是取决于读者自身。如果选择的是速食文化的内容,或许所能获得的启发和知识会相对较少,如果选择的是名家名作或焦点新闻,这不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吗?另外,如果真是为了提升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呢?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佘用手机看些“快餐文化”放松心情,又有什么错呢?所以说,我们并不能否定“电子书、手机阅读”这些人类创造出来的客观物品,不能片面地认为它们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选择觉得对自己有利的即可,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崔隽
手机阅读是“不可替代”的“工具”
我通常会在坐车时阅读手机报,并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和社交网络上的热门信息,也会将小说(电子书)拷贝到手机中阅读。因为纸质书不宜在车上阅读,翻页较为麻烦,而且字号显小,读起来比较累,随身携带书本也比较重。手机阅读可以随意缩放字号,手持方便,内容的选择也较为多样,可随时切换。虽然一些音乐播放器和专业电纸书都可以当作阅读工具,但通常都无法上网,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就不如手机多样,所以对我而言,手机阅读还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如此,手机阅读也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静下心读书的话我还是会倾向于纸质书籍。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确实很像“随身图书馆”,比如网络浏览功能很像报刊阅览室,电子书功能近似书籍外借。但我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知识。手机阅读这种形式,更多地是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是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型传播媒介,与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仍有不同。
至于所谓推动阅读在中国的转型,我想,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定是会吸引相当一批用户群的,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但我并不看好手机阅读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多大的推动力。就以我个人而言,我选择阅读的电子书通常会是比较热门或者比较经典的小说、散文。手机阅读的兴起本身是为了迎合打发时间的需求,如排队、坐车等等需要消磨时间的场合。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筛选标准是“好看”,他们需要的是以不无聊的方式消磨时光,而不是耗费精力去挖掘一个潜在的好作家。对他们来说,循着某某人的推荐下载一部热门小说阅读远比每天在某些网站发现新作品有意思得多。既然如此,我们也无须要求手机阅读必须承载许多知识了。
在日本,“手机小说”很流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所谓“手机小说”,就是直接用手机编辑小说内容,在相关网上发表,还可以随时更新。相较于纸质小说,手机小说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阅读者而言都更为便捷。手机小说的读者可以利用任何空余时间(等车、坐车、休息等)进行阅读,我想这也是手机小说流行的原因之。随着lphone等智能手机的推广,过去刊登在纸质报纸和杂志上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手机呈现给读者。
手机阅读的优劣
手机阅读有它积极的作用,比如近来年轻人逃避读书的问题或许可以通过手机阅读进行改善。而且,手机阅读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也许能提高大家对读书的兴趣。但它也会带来系列不好的影响,过去在纸质媒介上出现的深刻内容可能会变少,因为关注的读者数量减少了。同时,人们使用的语言将越来越脱离书面语的正规表达,从语言角度来看,这会是个冲击。
“最符合时代的阅读应该得到支持”
在日本,有很多针对手机阅读产生的文学创作,我之前提到的“手机小说”就是明显的例子。受欢迎的手机小说不仅会被追捧,更会被出版或者拍成电影。有各种各样的作品出现是个很好的现象,因此我绝不反对手机阅读可以推动文学发展的观点。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纸质读本可能会不复存在。我认为,最符合时代发展浪潮的阅读方式也应该得到支持。
丹妮尔·班农
“手机阅读带来快捷和便利”
在美国手机阅读相当普遍。人们可以在旅途中获得想要的信息,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快捷。手机阅读可以囊括更为广泛的读者群,无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是为了放松还是获得信息,参与阅读的人数肯定会日益增多。在一个阅读从来都不是人们首要需求的社会里,如果手机或者更为互动的媒体方式,比如电视或游戏,可以推动更多的人进行阅读,实在是件很棒的事。
“手机阅读影响社会习惯并推动文学发展”
手机联网阅读的便捷性推动了媒体消费量的日益增大,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阅读习惯。在美国,有很多针对手机定制文学作品和新闻的公司或报刊。这些公司知道,手机这一阅读媒介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纸质媒介无法覆盖的潜在读者和顾客。我也深信手机阅读可以推动文学的发展,因为其逐渐扩大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将最终完全改变新闻和文学的传播方式。
高兴
手机阅读帮助我选择书籍
我阅读方式很多样,书本、网络或者手机都行,不过我可能更喜欢用IPAD或者手机进行阅读,可以随意选择不同的书籍。手机阅读是帮助我选择书籍的种方式,我可以先浏览一本书的电子版本,看它是不是值得我买。我现在在中国工作,经常能收到手机报,这让我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得到很多最新的消息,也很不错。
手机阅读在印度
在印度,手机阅读比较普遍,当然还是不及中国。不过我们国家的手机阅读方式有些不同,中国人喜欢拿手机来看小说,而我们则更习惯于用手机来听小说,在坐地铁、公车或者任何闲着的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小说。
在印度,手机阅读对社会阅读习惯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大部分人还是喜欢通过书本进行阅读。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把想看的书放进手机,这样家人和老师的监督就都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而且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随便下载书籍,这种情况难免会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担心。
同时,印度正有关于手机阅读和文学发展的讨论,我发现这个话题在中国也引起了思考。我认为,手机阅读是可以作为推动文学进步的种方式的,但前提是,它得有个规范化的发展。
沈艳倩
“我经常用手机阅读,主要用来打发时间”
我经常用手机上网看小说、浏览新闻或者上社交网站,一般都是在上下班、午休时间或者出门坐车时使用。不过如果在网络上看到很喜欢的书,我会购买纸质版本来收藏。
使用手机阅读主要是因为随身携带比较方便,而且通过手机基本能随时找到想看的内容。对我而言,在地铁或公车上的阅读主要还是用来打发时问。除非是正好有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让我想抓紧时间看完,否则即便这一时段不使用手机进行阅读,也不会有很大影响。
“手机阅读不太可能推动中篇小说和诗歌复兴”
在我看来,中长篇的网络小说似乎更受欢迎,可能是因为读者们其实也很享受等待作者更新的过程,看着作者笔下的人物逐渐成形,并且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交流,这样的互动在过去纯纸质书的时代是很少见的。网络文学和电子产品的推广可能对社会的阅读习惯造成了定影响,而手机作为阅读网络作品的媒介之一,其高度普及性使得手机的推动作用比其他平台更为显著。
不过,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受众是无法预估和掌握的,作者想要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读者,压力其实很大。虽然一定程度上网络作品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但想要做到真正文学意义上的中篇小说和诗歌的复兴,我还是不抱乐观态度。毕竞这类文学的创作要求和难度更高,乐意去接受和理解它们的读者范围反而更小,这不利于作品的推广。
“手机阅读的意义取决于读者自身”
说到手机阅读是否有意义,我认为还是取决于读者自身。如果选择的是速食文化的内容,或许所能获得的启发和知识会相对较少,如果选择的是名家名作或焦点新闻,这不就是有价值的信息吗?另外,如果真是为了提升自身修养、扩大知识面,采取多渠道的方式又有何不可呢?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佘用手机看些“快餐文化”放松心情,又有什么错呢?所以说,我们并不能否定“电子书、手机阅读”这些人类创造出来的客观物品,不能片面地认为它们无法给人们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要从自身的角度来看,选择觉得对自己有利的即可,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崔隽
手机阅读是“不可替代”的“工具”
我通常会在坐车时阅读手机报,并用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和社交网络上的热门信息,也会将小说(电子书)拷贝到手机中阅读。因为纸质书不宜在车上阅读,翻页较为麻烦,而且字号显小,读起来比较累,随身携带书本也比较重。手机阅读可以随意缩放字号,手持方便,内容的选择也较为多样,可随时切换。虽然一些音乐播放器和专业电纸书都可以当作阅读工具,但通常都无法上网,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就不如手机多样,所以对我而言,手机阅读还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如此,手机阅读也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工具,静下心读书的话我还是会倾向于纸质书籍。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机确实很像“随身图书馆”,比如网络浏览功能很像报刊阅览室,电子书功能近似书籍外借。但我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成为知识。手机阅读这种形式,更多地是扮演着信息载体的角色,是依附于互联网的新型传播媒介,与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仍有不同。
至于所谓推动阅读在中国的转型,我想,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定是会吸引相当一批用户群的,这在国外也是一样的,但我并不看好手机阅读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多大的推动力。就以我个人而言,我选择阅读的电子书通常会是比较热门或者比较经典的小说、散文。手机阅读的兴起本身是为了迎合打发时间的需求,如排队、坐车等等需要消磨时间的场合。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筛选标准是“好看”,他们需要的是以不无聊的方式消磨时光,而不是耗费精力去挖掘一个潜在的好作家。对他们来说,循着某某人的推荐下载一部热门小说阅读远比每天在某些网站发现新作品有意思得多。既然如此,我们也无须要求手机阅读必须承载许多知识了。